【直播录像】崩3主线35章part1——鸟为什么能飞?因为...哔嘟!

观前提醒:本次考据内容一共有18条,略多。而在此情况下,B站笔记编辑排版功能的限制可能会对观感产生一定影响。
——————————————————
第35章-然后,向着明天(1)
1.「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圣经·旧约·传道书·[1:9]》
【已经……品鉴得够多了……】
2.「鲁珀特之泪」
注:应该都不陌生。将熔化的玻璃靠重力自然滴入冰水中,形成的蝌蚪状“玻璃泪滴”,有着奇妙的物理特性:泪珠本身比一般玻璃坚硬很多,能在8吨压力下不碎;但若抓住其纤细的尾巴、稍微施加一些压力,整颗玻璃泪就会瞬间爆裂四溅、彻底粉碎。
鲁珀特之泪碎裂的原理叫做“裂纹扩展”,源于其内部不均衡的压力:当熔化的玻璃滴入冰水中时,玻璃表面迅速冷却形成外壳,而壳下的玻璃还仍然是液态。等到核部的玻璃也冷却凝结体积变小时,液态的玻璃自然而然地拉着已经是固态的外壳收缩,导致靠近表面的玻璃受到很大的拉应力,当外部遭到破坏时,这些残余应力迅速释放出来,使得裂纹瞬间传遍全体、支离破碎,据高速摄影技术观测,其裂纹的传递速度可达秒速1450米-1900米。
【凯文是强大的,除了力量,更在灵魂之坚韧,这是有目共睹的,便如鲁珀特之泪坚硬的主干。但便是如此强大的凯文,也会流泪——为挚爱的离去,为无瑕的牺牲——这便是“鲁珀特泪滴之尾”。
即使面对「终焉」的压迫也不曾动摇的凯文,却也被mei博士逝去时无言而深情的告白击碎了他的坚强、被爱莉玩笑而真挚的临别一问击碎了他的坚强、哪怕经过五万年岁月冲刷,可能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已经忘了如何流泪,还是被普罗米修斯的一记耳光和一句话击碎了他的坚强。
那些细小的冰凌,世间再无人能知晓其为何物,也再无人能解其中之意——正如再也无人能够理解:「凯文」二字代表的,只是「凯文」。也只能是「凯文」。】
3.「与世隔绝的桑提内尔人」
注:孟加拉湾安达曼群岛北桑提内尔岛的土著民族,生活在一个极为神秘古老的部落。据相关研究推测,这个部落存在了足足有六万年,部落中的人可能一直过着原始且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拒绝与外界接触,只要有外人接近该岛便会遭到他们的攻击。
4.「撒手锏」
注:原初也最准确的说法。「杀手锏」一半取意一半顺口。都是正确用法。
旧小说中厮杀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掷敌手的招数,比喻最关键的时刻使出的最拿手的本领。秦琼秦叔宝的绝活儿。
5.「自杀是唯一值得讨论的哲学问题。」
——加缪,《西西弗斯神话·荒诞与自杀》
注:在这里摘录一部分原文(这种笔记不能贴图,所以会有点长):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判断生活是否有价值,无异于回答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其他一切问题——诸如世界是否有三个维度,思想有九个还是十二个范畴——都在其次。这些不过是游戏;人们首先要做的是回答问题。倘若真如尼采所称,哲学家为赢得重视就必须以身作则,那么你就能体会到回答那一问题的重要性了,因为这一回答是先于实际行动的。这些都是可以为心灵所感知的事实,却也需要仔细的研究才能被明白无误地理解。
我自问如何判断此问题急迫于彼问题,答案是人们可以从问题所牵涉的行动入手。我从未见过谁是为实体论问题而死的。伽利略曾坚持一条非常重要的科学真理,但当这条真理危及自己的生命时,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它。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做法正确。为这一真理而遭受火刑柱的惩罚是不值得的。从深层次而言,地球和太阳哪个围绕哪个转是无关紧要的。说实话,这是一个徒劳无获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又看见很多人因为觉得生活毫无价值而死去。我还看见,有的人为了那些赋予他们生存意义的想法或幻想而荒唐地结束了生命。(这一所谓的生存理由同样也是一个绝佳的死亡动机。)因而我得出结论:生活的意义是所有问题中最急迫的。那么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呢?对于一切基本的问题(我指的是构成死亡威胁的问题,或是激发生活热情的问题),或许只有两种思考方式,一种是帕里斯的方式,一种是堂·吉诃德的方式。唯有明摆着的事实并恰如其分地加上抒情的表达方式,才能让我们同时保持激情与清醒。对于一个既如此卑微又如此富于情感的主题,人们可以发现,学术性的、经典的逻辑论证法必须让步于一种更加朴素的思想立场,这种立场既出自人之常情,又富有同情心理。
自杀从来都是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的,而我们的研究恰恰相反,我们在一开始关注的就是个体思想与自杀之间的关系。这种行为正如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在心灵的静默中孕育,行为者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而某个晚上,他却扣动了扳机,或是纵身一跃。我曾听说过一个公寓经理自杀的例子。五年前他失去了自己的女儿,打那时起整个人就变了很多,而这一变故“侵蚀”着他。用这个词来形容再准确不过了。开始思考也就开始了被侵蚀。社会与这种开始没什么必然联系,问题出在人们心里,那才是应该探究的地方。这一死亡游戏是从清醒地面对生活体验过渡到逃离光明,人们须追踪并且理解这种游戏。
自杀有很多理由,总的来说,最显而易见的并非最具有杀伤力。自杀很少是由反思引起的(但也不能排除)。什么引发了危机,几乎总无法证实。报纸常会说是“内心的悲恸”,或是“不治之症”。这些解释是说得过去的。但是人们应该弄清楚,出事那天是不是有个朋友用一种冷漠的语调和这个绝望的人说话。如果有,那么这个朋友就是有罪的。因为这足以触发仍在酝酿中的怨恨与烦恼。
然而,如果难以确定思想上决定自杀的微妙步骤——那一准确时刻,那么从这一行为本身推知它带来的后果则要容易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如在情节剧中一样,自杀等于是自白,承认生活对你来说已无法承受,抑或你不理解生活。但是,我们也不要把这些类比扯得太远,还是要回到日常话语中来,那么承认的就只是“不值得这么费力”地生活。诚然,生活从来都不容易。你不断接收生存发出的指令,并以某种姿态回应,回应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首要原因就是习惯。自愿结束生命意味着你已意识到,甚至是本能地意识到这种习惯的荒谬性,意识到找不到任何深刻的理由去生活,发现每天的忙忙碌碌毫无意义,遭受痛苦亦无益处。
【把摘录的这段内容,结合老师说的东西去理解,应该能更好地把握其意。】
6.「一个人的命运,就是他的性格。」
——赫拉克利特
【同样品鉴得够多了。】
7.「伊卡洛斯」
——古希腊神话
【凯文与哲人的交流中已经说得足够清楚了,且是两种视角,非常精彩。
另一种英雄——希望自己的理想被践踏的英雄,倒也可以借用(只是借用哦)尼采去理解:
人身上伟大的东西正是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目的:人身上可爱的东西正在于他是一种过渡和一种没落。
我爱那些人们,他们除了没落就不懂得生活,因为他们是过渡者。
我爱那些伟大的轻蔑者,因为他们是伟大的崇敬者,是渴望着彼岸的箭矢。
我爱那些人们,他们为未来者辩护,救赎过去者:因为他们意愿毁灭于当前的人们。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8. 理想国&洞穴比喻
——柏拉图
注:同样,洞穴比喻以及柏拉图都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剧情里说得也足够清楚。
【至于后面凯文的「影子」被切下后变成了「火炬」的姿态到底是不是跟「间章-圣痕计划」里蛇蛇对凯文说的话(“洞穴比喻”)有对应关系——毕竟“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个方向更明显点——我就借虎扑上一位jr的评论吧:
其实理解成在确定的主旨下编剧们创作必然会产生的呼应可能更好一点。相比于天才的细节呼应,是早就定下的大纲和主题下的必然。】
9.「他是他们这群人当中最高贵的一个罗马人:」
「所有的这些阴谋家中,只有他——」
「只有他不是因为嫉妒那伟大的凯撒,」
「只有他是出于一种朴素的公义,」
「他为了大众的利益,最终参加了他们的阵线。」
「他一生纯良,」
「交织在他身上的一切,可以使上天也肃然起敬,」
「并向全世界说——这是一个大写的人!」
——莎士比亚,《裘利斯·凯撒》
【这也真没办法再多解读什么了……】
10.「赫克托尔知道王国终将陷落,阿喀琉斯也明白自己正在走向死亡。」
「但他们两人,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战场。」
——(化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注:第一次出现是在主线第12章,量子之海中凯文登场,还有两句:
「在这个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的故事里,没有一个人曾为此犹豫和动摇。」
「他们如此,我们,亦是如此。」
【这就是「逐火之蛾」。但现在,这史诗已然不仅仅属于「逐火之蛾」,而是属于两个世代所有的「传火者」。
所以,凯文说“这不是预言,但我希望如此”。所以,「最初的卡斯兰娜」踏入了他命运的终程。】
11. 几何学的「反演」
注:几何学意义上的定义和性质倒是不必详细了解,剧情的文本就够用了。
目前看来就是指后面的一段剧情:用「幽兰黛尔」切下凯文的「影子」,不仅将其转化为实体,更要将其为我所用。
【算是对视觉小说《幽兰黛尔》中「救世计划」的一种致敬和呼应,计划的内容大概是——
使用圣剑“幽兰黛尔”切下世界泡中整个被污染的部分以及它对应的高维结构。然后彻底轰飞被切下来的部分,让其整体从世界泡里消失。而之所以可以做到如此壮举正是因为世界泡本质上是高纬空间中的一组“流形”。
文本中这样解释:被污染的部分就像是一张纸或一本书的的页面上出现了污点,那么只要用裁纸刀(幽兰黛尔)把它们裁掉(空间切除)然后轰碎(烧掉)就可以彻底解除问题。】
12.「唯仁者能好(hào)人,能恶(wù)人。苟志于仁矣,无恶(è/wù)也。」
——《论语·里仁篇》
注:只有仁者,才能正确地(不偏私地、没有个人感情色彩地)喜欢(欣赏)和厌恶一个人(或者说不赞成其所作所为)。如果立志在仁(持仁心,行仁举,成仁者),便不会做坏事。(也有解读说:便不会再厌恶他人。这里的厌恶应该是所谓出于个人情绪的厌恶。)
【过度简化的理解就是“对事不对人”吧。暂且将其理解成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就大概可以。】
13. 猴子也拥有能敲出莎士比亚名句的可能性
——无限猴子定理
注:概率学中的零一律特例,一般此定理的叙述为:令无限只猴子用无限的时间使用打字机打字,将必然会产生特定的文章。常见叙述中会用莎翁的作品来作为特定的文章。
【没有从其他地方了解过的话,知道是概率学的就行了。】
14.「它们(崩坏兽)的梦境,囊括了终焉对整个太阳系的思考。」
在崩坏兽的梦中出现的:
◆一颗没有大气的行星,没有四季,灰暗的土壤整日接受太阳炙烤——水星:
水星距离太阳最近,本身质量小、磁场弱,难以留住大气,大气层极其稀薄,被认为没有。
无四季变化,行星中仅有它与太阳轨道共振。
根据观测,水星表面呈灰色。
◆一颗空中布满了硫酸云的行星,一天几乎有一年那么长,太阳西升东落——金星(启明星):
其大气层由二氧化碳和浓硫酸组成,有极高的反照率。
金星自转一圈(一个金星日)是243个地球日,而公转一圈(一个金星年)只有224.7个地球日,真正的“度日如年”。
金星自转方向与地球相反,自东向西,因此太阳西升东落。
◆一颗天空中布满红色沙尘的行星,天上有两个月亮,其中一个只是比启明星稍亮——火星:
其地表被赤铁矿(氧化铁)覆盖,因而呈橘红色。
火星有两颗天然卫星(两个月亮):火卫一Phobos和火卫二Deimos,从火星看火卫二,其视直径不会超过2.5角分(60角分为1度),只是从地球看月球的12分之一,因此以肉眼看只像是一颗星点。当它最亮时,它的亮度大约比从地球看见的金星稍亮一点。(金星是整个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最亮的自然天体。)
◆一颗拥有美丽光环的气态行星,它的一颗卫星仍沉睡在摇篮中,等待着光与热赐予它生命的活力——土星:
土星是气态巨行星,主要由氢组成,还有少量的氦与少量元素。
土星有一个显著的行星环系统,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较少数的岩石残骸以及尘土。
土星卫星极多,其中土卫六Titan最为特殊,是太阳系唯一拥有浓厚大气层的卫星,与地球最为相似,因此被高度怀疑有生命体存在,但其大气层主要是甲烷,且浓密的大气反射了大部分的光线,造成反温室效应,使得土卫六的地表十分寒冷,温度只有零下180摄氏度。
◆一颗拥有复杂花纹的气态行星,它的一颗卫星受潮汐力撕扯,熔岩不断喷出地表,整个星球都覆盖着硫磺——木星:
木星是气态巨行星,其主要成分是氢,氦虽然只占十分之一的分子数量,却占了总质量的四分之一;木星表面有红、褐、白等五彩缤纷的条纹图案。
木卫一Io(伊奥)受潮汐力影响,导致其地表火山频繁爆发,其大气层也极端稀薄,只有地球大气压力的十亿分之一,主要的成分是二氧化硫,氯化钠、一氧化硫及氧也有少许。
◆两颗风雪永不停息的冰巨行星,迷人的湖蓝——天王星,沉醉的深蓝——海王星:
天王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氦、甲烷和氘。据推测,其内部可能含有丰富的重元素。地幔由甲烷和氨的冰组成,可能含有水。内核由冰和岩石组成。天王星是太阳系内大气层最冷的行星,最低温度为49K(-224℃)。
海王星的大气层的化学组成以氢分子和氦为主。此外,海王星大气中还有微量的甲烷,这是使行星呈蓝色的原因之一。海王星内部结构和天王星相似,行星核是一个质量大概不超过一个地球质量的由岩石和冰构成的混合体。海王星地幔总质量相当于10到15个地球质量,富含水,氨,甲烷和其它成分。作为行星学惯例,这种混合物被叫作冰,虽然其实是高度压缩的过热流体。这种高电导的流体通常也被叫作水-氨海洋。
海王星和天王星一起常常被归为类木行星的一个子类:冰巨星。
15.「尤其要宽恕那些不幸的灵魂,他们选择徒步朝圣,沿河而行,目睹但不理解……」
「不理解战胜者的恐惧……」
「……以及战败者深沉的绝望。」
——约瑟夫·康拉德,《致玛格丽特·波拉多夫斯卡》
注: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德国作家温弗里德·塞巴尔德的《土星之环》中找到的,康拉德的《书信选》中未见该句,则应在《书信全集》中。唯一的问题是,《书信全集》没有资源……
【剧情里相当直白地给出了解释:“原因也很简单——她们深知一切胜利都是暂时的。”】
16.「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直到不能再直的直球了喵~】
17.「事情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就如同夜幕降临,白日西沉。」
——雨果,《悲惨世界》
【字面到不能再字面了喵~(编剧组:要什么战斗啊、大场面啊、科学解释什么的,就这样了,爱看看不看滚喵~开个玩笑😏)】
18.「有些毒药药性难解,要了解其性质,你就得自己中毒。」
「有些疾病病理难知,要理解其实质,你必须罹患此病。」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
【四句「有人说」,算是对其的致敬了。而作为「理之律者的本真」,我觉得剧情里说得算挺清楚了。】
——————————————————
最后按照惯例来点私货(这次是迫真私货👀)
1. 摘录一段《道林·格雷的画像》的译序内容,也许有些可能稍有夸大的成分,但我觉得很符合我个人对崩三故事的定位和看法——
其实,不同观点的交锋应该是正常和有益的。一百多年前《道连·葛雷的画像》刚一问世便遭到强烈谴责,同样也不意味着当时只有一片讨伐声。除了本文开头提到的柯南道尔外,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illiamYeats, 1865-1939) 称《画像》是“一本奇妙的书”,沃尔特佩特用“真正有活力的"来概括它的特点。也许可以公平地说,只要不是把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奉为金科玉律的人,都能从中发现不少可供欣赏和值得赞叹的东西。意味深长的是,当初北美洲对此书的评论就比它的原产地好得多。王尔德本人刚从在英国遭到迎头痛击的震荡中缓过神来,便开始努力捍卫这部小说的生存权。他在大量书简、文章(尤其是《从深处》)中提到《画像》时所流露的深情,是他对自己的其他任何作品所不能比拟的。出狱后不久,他在给出版商伦纳德史密瑟斯的信中写道:“我只知道《道连·葛雷的画像》是部经典作品,而且堪称经典作品。”
同任何经典作品一样,《画像》也是在其他经典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探究其渊源,不难想到巴尔扎克的《驴皮记》、戈蒂埃的《莫班小姐》等等。当然,浮士德博士为穷究生命意义用自己的灵魂换取魔鬼靡菲斯特的帮助这笔交易,无疑为道连葛雷表达那个致命的愿望——让画像变老变丑作为自己永葆青春的代价——提供了一份“合同样本”……
我觉得崩三的故事就是如此。
2. 对于我之前几章的笔记内容,有一些错误、缺漏和对表达不太满意的地方,碍于排版和篇幅限制,在B站这边只进行了纠错。其他的修改(包括纠错、对原文的摘录由文字替换为电子书截图、解读补充)我则单独整理成帖,发布在虎扑了(这次的内容也是先发布在虎扑)。如果各位感兴趣,或者想在视觉体验上更好一点,可以去看看,里面每一篇都可以直接通过文中目录跳转:
https://m.hupu.com/bbs-share/58054413.html?share=share&euid=156863115390960&cid=135325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