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首次成功试射3700公里水漂弹?真相是什么?

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的3月19日,也就是前天,从夏威夷群岛的考爱岛发射基地,一枚经过改装的固体中远程导弹腾空而起。发射场周边的各种雷达跟踪传感器立即捕获了目标,美国空军和美国海军的多种早早起飞,在空中徘徊等待的导弹电子追踪机,以及部署在附近海区的全部开机的多艘宙斯盾舰,也几乎在同时捕获了这枚导弹的初期弹道,并且对其进行持续的跟踪;而美国在天平洋上空的红外战略预警卫星也很快捕捉到了导弹的尾焰信号。所有的这些雷达、可见光和红外信号,都迅速汇集到位于美洲大陆夏延山超级地堡中的全球反导中心的大屏幕上。这样海陆空天大阵仗全出,跟踪一枚中远程导弹的发射,在美军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美国海空军平时检验性试射陆基和海基洲际导弹,都没有这么高的待遇。

之所以从夏威夷发射的这枚导弹如此高光,是因为它寄托着美国3军甚至是全美国对未来军事高技术不至于掉队的“全村的希望”。因为这枚导弹携带的弹头和过去美国各军种装备过的传统弹道导弹的弹头都不一样。这次是首次全射程试射一枚特殊的通用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弹头,简称C-HGB。不过这次试射和过去美国海空军掌握的洲际导弹试射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弹头的落点区域,都是位于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中的夸贾林环礁靶场。导弹从起飞到弹头击中目标,全过程只需要不到15分钟。在夸贾林环礁靶场周边数百海里的珊瑚礁群上,也有美军的大量探测雷达。最终全程跟踪弹道和弹头落点的天基系统,以及靶场周边的传感器,都证实这枚试验导弹的高音速滑翔弹头,基本准确的击中了预定的目标。
全程试射被认为成功后,美军试射控制中心内一片欢腾;第二天一早,美国国内的各种媒体也大篇幅的报道。给人感觉好像美军取得了什么新一代高技术武器惊天动地的突破。但事实仅仅是美军用一枚改装的中程导弹,第一次发射成功了一枚非典型的弹头而已。说这是美军第一次全程试射成功第一枚水漂弹,已经到达和谁谁家在水漂弹技术上的平起平坐,都言之过早。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这样的评价来源于深入的分析。其实美军搞所谓的水漂弹,在全球是最早的。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而且是美国空军、美国陆军和美国海军都有自己的这类项目。不过这几大军种,没有一个坚持搞下去。仅仅进行了几次模拟实验和非全程试验,连续失败后,各大军种的高速滑翔飞行器项目都大体终止了,项目经费也砍得差不多。当时的美国各军种,都认为这类高速弹头设计过于复杂,就算是超级计算机都无法模拟其气动和弹道。

而美国也一直没有10倍音速以上的超高速风洞,因此对弹头的外形,一直没有准确的掌握,更不敢确保发射后可以击中目标。而当时冷战胜利,美军在全球几乎没有对手,因此这些项目都基本搁置了。谁能想到,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谁谁家的水漂弹头居然大批服役了,洲际导弹上也准备安装上,而导致全美导弹防御体系全废。因此美国人真急了。各大军种又重新把已经废弃多年的项目又捡起来,国会也是把经费给得十分充足。美国陆军在这方面相对进展最快。但是这次在夏威夷试射的新导弹,其实是用美国海军库存的北极星潜射导弹的助推器改造而来。既然美海陆空军都出了力、投了资,因此这次试射成功后,这枚“美国的全村希望”,就不是美国陆军独有,反倒成了全美军的共有高技术资产,因此被叫做C-HGB。那么美国三军由此就可以一步到位的装备中程水漂弹了吗?先别急!

实际上水漂弹也是分档次的。全球各大国传统的、完全按照弹道规律飞行的中远程和洲际弹头,基本都是标准的长圆锥形。目前的美军主力,W88和W87弹头,都是这样的外形。而为了提高再入大气层以后的打击精度,则可以在标准长圆锥弹头外形的基础上,改为更适合突破大气层并有一定机动能力的双圆锥造型,而且带一套飞行小翼。美军也曾经研发成功和部署过这类弹头,这就是潘兴中程导弹上的高精度打击弹头。这已经是美军实战部署弹头达到过的最高水准。
而进入新世纪,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大国,又开发出不对称椎体的弹头,这还是一种圆锥体弹头。再进一步,就是突破圆锥的整体外形,开发出了多棱椎外形的弹头。首次具备了一定的大气层内滑翔能力,但是滑翔增程和规避反导的能力都比较弱。真正的突破,是试射成功扁平造型的弹头,这种弹头滑翔能力大大增强,弹道多次起伏,射程增加30%以上。到目前最先进的一种,则是整体扁平,还带小翼的滑翔弹头,到这一步,才算真正完整版本的水漂弹。例如谁谁家已经部署的某17型导弹上就是这种类型。可以把射程增大60%以上,弹道起伏复杂,现有反导系统都计算不出来。

而3月19日,美军各大军种联合试射的这枚C-HGB,其实仅仅进化到多棱锥的水平。也就是水漂弹最原始的入门级别。如果说17型弹头的外形是教授级,那么C-HGB属于刚刚完成了中考。就已经让美国三军弹冠相庆了。这次试验的射程也可印证,北极星潜射导弹的原本射程就在3500公里的级别。而这次试验的全射程只有3700公里,也侧面说明这个多棱锥的弹头几乎没有明显的滑翔能力,只不过在进入大气层后,多飞行了200公里。这已经是美军目前技术可以确保落点大体靠谱的极限了。那么美军为何不一步到位,直接上马与17型导弹相似的弹头呢?这是因为美军也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直接上扁平带飞翼的弹头,鬼才知道会飞到哪里去!再说了,公开亮相的17弹弹头的外形,本来就是战略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