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电话数字科技:改变人类沟通、思考与生存方式的双刃剑
在21世纪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400电话数字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沟通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这种影响已经超越了人类的其他所有发明,机器作为人类的智能假体,一方面帮助我们完成数学计算、文字拼写、信息记忆等工作,另一方面却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促使我们点击广告按钮、编写越来越复杂的代码并在政治议题上采取极端立场。
当下,机器对人类的塑造主要以人工智能(简称“AI”)为基础,而不少有识之士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构成了“存在性威胁”。技术在塑造我们的文化的同时,也为我们的文化所塑造,并以极快的速度演进变化。这些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可控?人工智能是否真的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我们是否注定要被新兴的“超智慧生物”灭绝?还是说我们终将以大脑植入的形式与技术融合成为生化机器人,开启拟人智能的新时代?
本书认为,科技正在与人类协同进化,而这种进化并不像技术鼓吹者或技术恐惧者所宣称的那样,会导致人与技术相融合或者被技术所灭绝,更可能的结果是人与技术共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过程将一帆风顺,或者不会有大风大浪。快速的协同进化本质上是一个不可预测的过程,而随着技术和人类的同时改变,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所难免。但面对问题,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将其视为“世界之战”。
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于,究竟是我们在定义科技,还是科技在定义我们?如果我们采取所谓的“数字创世论”观点,认为科技纯粹是可控的、审慎的、自上而下的智能设计的产物,那么我们只要确保人类工程师们“为所应为”,就能获得称心如意的结果。但如果人与机器关系的本质上是达尔文式的协同进化,而人类工程师只是变异的推动因子,那么左右技术和社会发展轨迹的就是意外后果而非精心规划了。
担忧人工智能失控的人会为这种可能性惴惴不安,因为如果我们与机器协同进化,那么事情实际上并不受人类控制。但缺乏掌控并不意味着人类会被消灭或者奴役,因为这一过程同样不是机器能掌控的。能动性在进化的过程中没有用武之地;细菌进化出抗生素耐药性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出于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虽然机器至少目前尚未表现出类似能动性的特征,但它们的确参与了自身的发展过程,这一点几乎跟生物是一样的。
我本人在对人机关系的探索中发现,将机器视作一种与人共享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的生命体,是很有帮助的思维方式。将机器视作“生物”并不等同于认为它们具有智能,也不需要赋予它们能动性,而是承认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可以维持自身的生命过程,并且能够自我复制(尽管目前仍然需要人类的帮助)。这些都是生命体的特征,并且塑造了我们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一种隐喻不仅直面了人类对技术发展轨迹究竟有多大掌控力的问题,而且能够启发我们去理解除人类意志之外的其他影响科技发展的力量。
在与别人讨论这个隐喻时,我创造了“LDB”这个术语,作为对“有生数字体”(Living Digital Beings)的简称。但使用这个术语可能会造成过度引申,让读者误以为我要赋予机器某种玄乎其玄的“生命的跃动”(élan vital)。因此,我在本书中仍将使用“机器”这个词语,不过有两个前提需要说明。首先,本书中所讨论的“机器”并不涵盖任何生物系统,尽管生物系统本质上也可以用机械论的观点加以分析。其次,本书中探讨的机器不限于硬件,其中有些甚至不需要依附于硬件。软件不仅是机器数字过程的必要部分,有时候甚至还是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我们将机器视作生物,那么软件就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和代谢途径。机器的“身体”由硅和钢铁而非有机分子构成,而机器与其“身体”之间的关系更大大不同于有机生物与自身躯体之间的关系。尽管如此,机器还是具备很多近似于生物的特征。它们的本质取决于其“生命”过程而非材料构成。同样,类似于生物,机器也有生有死。有些机器构造简单,不过几千比特的“基因”代码而已;有些机器则极尽复杂。有些机器可以做出堪称“智能”的行为,但大多数机器不能,这一点与生物是一样的。大多数机器生命短暂,有时候甚至不足一秒;同时也有一些机器的生命可以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有些机器甚至超越了有机生物,有望实现永生。
人类可以对周遭的生物施加影响,却不能控制它们。虽然我们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出新的微生物或者新的植物品种,但这更像是对自然过程的推动,而非自上而下的智能设计。若能意识到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科技的发展,我们便能做出更具智慧的政策决策,更好地预测政策的失灵以及潜在的灾难。与此同时,正如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制成的疫苗可以影响我们的生理机能那样,400电话数字科技同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以及社会和政治的结构。科技带来的信息洪流远远超出了我们的吸收能力。它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药品、心脏起搏器和体内成像手段,提升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同时却又威胁到了我们的心理健康。400电话数字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经济、社会关系和政治结构,从而颠覆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它既消灭财富,又创造着新的财富;既能改善环境,也能破坏生态。它不断地改变着权力结构。机器拥有超越人类的速度、准确性、信息处理和分析预测能力,可以帮助人类更高效地解决问题;但同样的科技也可以用于构建天罗地网的监控,挑拨人与人的关系,借助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和回音室(echo chamber)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进而危及民主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机器视作生物,便会发现机器与我们人类——创造它们的有机体——有很多相似之处。跟我们人类一样,机器会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它们的反馈可以是与我们对话、向我们派送货物或者打开我们房间里的暖气。有些机器会不断成长,其他机器则生来便完全成形,到死也没有太大变化。有些机器会“繁衍生息”,尽管这一过程基本上都需要人类的帮助。很多机器一旦死亡,便彻底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