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临床结果: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对特发性肺纤维化安全有效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炎,难以诊断,常常从症状发作到准确诊断之间具有时间差异,对IPF的治疗造成了难度。患者刚刚病症发作时,组织学和胸部高分辨率CT检验结果和普通型间质性肺炎特征类似,往往被诊断为普通肺炎;但大多数患者病症的肺功能呈现缓慢、逐步、可预见地下降趋势,病人在活动时呼吸困难,并且逐渐加重,常伴有干咳。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患者的自然史差异很大,但肺功能快速下降会降低生活质量,如果不进行干预,最终导致死亡。目前IPF诊断后的中位生存期仅有2~5年,是相当致命的一种疾病。
日前,发表在《干细胞转化医学》上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对于肺功能迅速下降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来说,高累积剂量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是安全和可耐受的,并且有效。这对于干细胞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应用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研究在肺功能快速下降的IPF患者中进行了细胞疗法的第一次临床试验,该临床试验在单次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剂量和注射频率方面都进行了增强。结果显示:高累积剂量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安全和耐受性良好的,不会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此外在治疗效果方面,在治疗期间,试验组患者的肺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干细胞是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新方向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最常见的间质性肺疾病,其特征是间质炎症和上皮细胞损伤,随后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沉积。间充质干细胞已被证明可以抑制持续的损伤,并有助于组织修复。在大量成功的临床前研究之后,间充质干细胞被认为是肺纤维化治疗的一个潜在的新方向。

间充质干细胞在肺纤维化中的潜在作用与其产生大量具有抗炎、免疫抑制和血管生成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的能力有关。在几个成功的临床试验中,旁分泌因子的分泌已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作用机制。

除了旁分泌信号外,间充质干细胞还可能通过细胞融合、细胞间相互作用(包括线粒体的转移、分化和促进新生血管)发挥作用。IPF患者患肺炎的风险更高,但肺炎和脓毒症的实验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分泌抗菌因子并上调细菌吞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