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武举的创立及其影响
要论中国封建王朝中巅峰时期,想必绝大部分人脱口而出的是:大唐盛世。
连世界各国都与一致认为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历史时期之一,不仅有经济与外交方面的万邦来朝,连封建制度也达到了空前的完善。

图源网络
其中,最让世人感叹的,莫过于一代女皇——武则天一手创立的武举制度。不仅为当时培养了许多骁勇善战的将军,更在后世沿用千年。
为什么要创立武举?其内容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应运而生的产物

图源网络
自秦始皇灭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开始,历朝历代的稳定与发展都靠一个方式,即武力。先秦时期中六国争霸时的激烈场景,足以证明其重要性,而后世对其的认知,有增无减。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图源网络
不过,唐以前的统治者,因为中央集权与担心藩镇依靠军事实力割据的关系,从没有认真考虑过武力的发展。即便有,也只是口头上的鼓励,并未采取具体的政治措施。
而唐统治者的想法却与之完全不同。

图源网络
隋灭亡的原因在于农民起义运动,因此唐太宗李世民上位后,第一个举措是发展农业生产,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但是,作为武将出身的他,却也没有厚此薄彼,忽略军事能力的发展。

图源网络
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派出李勣和李靖等大将,率领十万唐军,向频频作乱的东突厥发动攻击。最终生擒突厥可汗颉利,其余部将投降,自此,为非作歹一时的东突厥灭亡。
可以说,这是唐太宗政绩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李世民继续征伐高句丽、龟兹、吐谷浑、高昌等等,渐渐地,周边少数民族悉数归顺于唐朝。

图源网络
可以说,李世民在位期间所展露出唐朝的强大军事能力,足以支撑唐朝得以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两个盛世。那时,民间流传出一句话:“汉人武功极盛于唐。”
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使得唐统治者意识到“坐吃山空”的道理。

图源网络
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李治继位,对周边崛起的少数民族势力乘胜追击,使得唐朝的国土范围达到巅峰。可是,在面对吐蕃的侵扰时,唐军首次遇挫。

图源网络
吐蕃是居住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古老民族,在松赞干布的祖父达布聂西以及父亲伦赞弄囊的武力掠夺下,部落联盟逐渐发展壮大,其统治中心也迁到拉萨河流域,几乎涵盖西藏的大半个地区。

图源网络
松赞干布上任部落首领,灭掉象雄王国后,将目标放在青海地区,意图与雄踞中原的大唐一较高下。不久后,他带领吐蕃势力,迅速发展,成为盘踞西域的一大强权,甚至不把唐朝放在眼里,以“大藩”称之。
早在李世民时期,唐军曾举兵攻之,几次三番后处于僵持不下的状态,只好暂时求和。但是唐太宗薨后,松赞干布的野心再次躁动起来。

图源网络
670年,吐蕃经过长时间的军事准备后,对唐的安溪四镇发动进攻,史称“大非川战役”。唐高宗派薛仁贵率10万唐军对敌,但出师未捷,路上遭到敌人的阻击,原先一往无前的士气,顿时垂头丧气。
最后,战役以唐失败告终,而吐蕃也径直占领西域十八州,造成西域的不稳定,时刻威胁大唐的政权。

图源网络
唐高宗见状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在677年精挑细选武学出众的将帅,意欲收复失地。可是,终究是饮鸩止渴,没有通过有效的途径选拔上来的武学之才,进入军队后基本上华而不实,而吐蕃依旧虎视眈眈。
图源网络
690年,武则天继位,史称“武皇”。她满怀雄心抱负,在唐高宗在位时就清楚吐蕃等不断崛起的少数民族对西域的威胁,思索后认为当务之急是如何强化唐军的军事能力,以平定不安势力。
可是,原先的失败经验,依旧历历在目,要想选拔出能打仗且会指挥的武学能人,只有另谋新径。在这样的情况下,武举制度产生。
图源网络
《唐会要·尚书省诸司下·兵部待郎》中记载:“安二年正月十七日敕: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
武则天以科举制做基础,要兵部每年进行武举考试,面向天下所有习武之人。无论是出身高低,只要心怀报国之心,且有出众的本事,便可以参加考试,征召为官。
图源网络
当然,考试内容种类非常多样性: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除了对技能方面的考核,也有对身体的要求,比如身高六尺、年龄在四十岁以下。
而考试的方式,也如文选一样,分别是层层递进的两种。
图源网络
首先是举送。指的是唐朝馆学及州府通过考试将合格者送至尚书省参加省试,简单来说,是地方考核官员将通过地方考试的考生,送到中央参加省试。
其中地方考核官员有各州的司兵参军、兵曹参军,考生按照成绩,分为及第和落第,及第者参加完州、府举行的乡饮酒礼,再参加省试。
图源网络
“皆孟冬随朝集使以至(尚书)省,勘责文状而引试,凡武举,每岁孟冬亦与计偕。”
最后是省选。每年举行一次,《唐六典·尚书户部》中记载:“所设武举,以求材实,仕进之渐,期为根本,取舍之间,尤宜审慎。比来所试,但委郎官,品位既卑,焉称其事!自今以后,应武举人等,宜令侍郎专知。”
图源网络
考核官员起初由兵部员外郎一个人操持,唐玄宗时期颁布诏令,此后由兵部侍郎掌管。这样的变化,足以看出武举制度的地位是随着王朝的更迭而提高。
完成这两项考试后,考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成绩,获得不同的武官等级。比如放选、授散官和帖仗。
图源网络
放任是勋官五品以上以及三卫、执仗乘、品子年考已满者;授散官是勋官六品以上以及宿卫人、品子五考以上者;其余的便是帖仗。
自武举制度创立后,一直沿用到清朝时期,期间获得武状元之名的考生不计其数。

图源网络
其中,获得武将最高称呼“忠武”的是郭子仪,在唐玄宗时期的武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朝廷为官后战功赫赫,一度拜王称相,死后配享太庙。后人称他为“最牛武状元”,还有“再造大唐”的称号。

图源网络
可以说,武举制度的产生,无论是对于唐朝,还是后世,都有无法湮灭的影响。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首先是武则天创立武举制度的最大历史意义,打破原先官位世袭制度的桎梏,改变自高宗以来武举限于军队内部的选拔状况,最关键的是拓宽底层百姓走上仕途的道路。
然后是创造人才。通过武举考试后选拔出有能力的军事人才,逐渐成为管理军队与唐朝政府的中坚力量。而且,武考中有考核文学方面的内容,也算促进唐朝的文化发展。
还有政局稳定。军队内注入新鲜血液,军事实力得到稳步提升,无论是面对入侵的少数民族的威胁,还是自身强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源网络
最后给予后世借鉴的经验。
虽然“文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这是武力无节制发展后出现的偏激现象,也是宋朝“重文轻武”的主要原因。
不过,明清两朝的科考制度实在唐武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比如明代“乡试举贤”、清代“乡试举秀才、府试举贤良”。
图源网络
总的来说,唐代武举制度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虽然一开始的目的是出于维护江山的考量,但是对封建王朝中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重要地位不容置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