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繁星闪烁,爱意不止 | 志青春



本期导读: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吕卓阳,南京邮电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服务于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

翻开相册,一年来在青海的回忆慢慢涌上心头。这一年,有幸成为一名高二生物老师;这一年,收获与汗水,碱基互补配对。
初心不改 奔流到海
跨越2000多公里,初到青海时,只感到一阵闷热干燥,和对未来一年支教生活的彷徨和迷茫,从机场去学校的路上被身边的绵延大山震撼无比。随着对西宁的了解,我逐渐适应了这里干燥但却清新的空气,辛辣却鲜香的美食,逐渐对未来的教学工作充满期待。然而疫情的到来,延缓了线下教学,和学生们的第一次见面迫不得已在线上进行。
线上的教学工作异常艰难,遥远的距离使我无法得知孩子们是否在认真听讲。课堂之外,问到学生们的日常衣食住行,也存在部分问题。我难以想象有的孩子在每天需要顶着寒风爬到山上才能有信号听课的情况下,如何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当理想的浪花褪去,一个个问题也逐渐褪去美丽的外衣,凸显出原本的色彩。接不通的电话、交不上的作业、得不到的回信......
但是初心不改、奔流到海。在和班主任以及学生们的进一步沟通后,我逐渐适应了线上的教学工作,逐渐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上课回答问题的声音日益增多,我开始期待学生们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向我分享他们的生活。对于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我也会想方设法给出最好的答案,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以爱灌溉 静待花开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冬去春来,花落花开。转眼间终于迎来了线下教学生活。空无一人的校园终于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在这里我能看见学生在教室认真地学习,在操场上自由地奔跑与打闹;我能听到可爱又有礼貌的学生亲切地向我问好;我能享受到上课时与学生们一起沉浸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我能体会到一个个学生积极踊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下课就围着我转的快乐。每当看到他们奋笔疾书时,我总想着再多努力一点、多教他们一点。看到他们成绩退步,也会一个一个叫过来给他们分析问题,也会抽查学生下课来办公室背知识点,每节课都和他们强调,要想学好生物,必须要多看书、多做题、认真背笔记。



一次课后,学生突然问我:“老师,你知道‘彼方尚有荣光在’的前一句话是什么吗?”我顿时愣住了,我当然知道它的前一句话是“少年不惧岁月长”,但是令我真正惊讶的是,我才意识到这群孩子们的眼界与知识量远比我想象的要更高更丰富,他们的未来充满无限的可能性,不该被早早定义。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少年的心,永远是澄澈而开阔,炽热而无畏的。他们渴望一睁眼就能看到新的世界,而我尽我所能教授他们知识、开拓他们眼界,同时也让我学有所成,学有所乐。我们不要害怕和在意时光的短长,无论处境如何,都不要忘了努力前行,远方一定有光。




难以忘怀 心潮澎湃
收获与汗水,碱基互补配对。付出终有回报,令人欣慰的是学生的成绩在一次次考试中稳步提升,也许我能为他们带来的很少很少,但是学生们给予我们的也许是他们的全部。难以忘怀的是上课到一半,嗓子止不住地咳嗽,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去帮我倒水;难以忘怀的是晚自习帮我搬凳子到讲台上,还不忘拿抹布帮我擦干净;难以忘怀的是课后找我聊天谈理想,信誓旦旦地说以后想当兵、想上大学、想要追随我的步伐;难以忘怀的是问我还能教他们多久,说以后一定不要忘了他们。
我喜欢这里的学生,喜欢这里的蓝天白云、一草一木。忘不了在这里对我百般照顾的老师们,还有山水如画的风景。这里的一切对我不仅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内心的提升,让我更加懂得如何用现有的知识教会他们更多,让学生们有无尽的延展性,让我懂得如何把复杂难懂的知识和难以理清的逻辑关系,拆开了揉碎了再讲给他们听。接下来的时间,我会珍惜在这里的每分每秒,回味和三江源共处的每一个瞬间。

回忆戛然而止,炎热的夏天又即将到来,初来青海时的闷热感又涌上心头,但与当时的迷茫和无助不同,此时心中的苦涩来源于对这里的不舍和不想对这里的生活画上句号,一切未完待续......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微信公众号“南邮研支团”
编辑:赵鹏升(河北传媒学院)、李浩辉(天津财经大学)
插图:千库网
责编:陈龚泽祖
校审:盖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