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找关系,求同,存异。几点教学体会

2021-09-15 08:18 作者:孤舟集  | 我要投稿

(这是我很早(大概是2014年之前)写的一篇文字,觉得有些意义,拿出来与B站朋友交流。)

      我从事教学工作,有几个年头。选择从事一线教学,我觉得非常幸运。因为它能够让我把多年的学习经验和专业知识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且,能够有机会发现优秀学生才俊,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自己也会获益。

      这些年我讲授的课程包括工程材料及热加工、专业英语、非电量测量、合金热力学,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等(是不是有些又杂又乱,真羡慕中小学老师,一辈子就一门课)。下面谈谈有关的教学体会。

      材料类专业的很多课程给学生的印象是概念多、内容杂、记忆量大,必须花时间死记硬背才能学好。最初教学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后来发现了问题所在,是因为没有掌握课程的逻辑体系(各知识点、各章节的逻辑联系)。就工程材料学而言,课程的逻辑体系大致是这样的:

1.我们学习的对象—工程材料,它们在使用时主要是承受载荷和传递载荷,所以最关注的是它们的力学性能。常规的力学性能指标包括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四大类。(教材第一章:材料的常规力学性能)

 2.这四大类力学性能指标与材料的结构密切相关。首先与材料的晶体结构有关。晶体结构主要影响其中的塑性和韧性,其中fcc最好,其次bcc,最差是hcp结构。(教材第二章:金属的晶体结构)

3.但力学性能更重要的是与晶体缺陷结构有关,基本规律是随晶体缺陷密度增加,强度和硬度增加,塑性韧性下降(除面缺陷外)。点、线、面、体四大类晶体缺陷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分别称为(或包括)固溶强化、位错强化、细晶强化、析出或沉淀强化。(教材第三章:金属的晶体缺陷)

4.这四大类缺陷中,最“佳”的缺陷类型是面缺陷,即晶粒越细小(面缺陷密度越大),材料的强度、硬度、塑性、韧性都得到提高。所以面缺陷是结构材料学家最关心的研究内容。材料结构纳米化也是近期最热的研究方向之一。

5.为得到高密度面缺陷,即细化晶粒,首先在结晶(凝固)的时候通过控制结晶过程控制晶粒大小。方法包括增加制冷度、变质处理、搅拌等。(教材第四章:金属的结晶)

6.有些金属或合金结晶之后若继续冷却,还要再“结晶”一次(称为“重结晶”或同素异构转变)。此种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控制重结晶过程(固态相变)控制晶粒大小,如钢铁。工艺方法包括各种热处理。(教材第五章:金属的热处理)

7.对于没有同素异构现象的金属,还可以通过控制再结晶过程控制晶粒大小。工艺方法包括塑性变形加工。(教材第六章:金属的变形与再结晶)

显然,掌握这门课程章节或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同学们“多、快、好、省”地把握这门课程的关键。


      教好一门课程,除了教师自己要把握这门课程的逻辑体系之外,还应该注意训练学生自己去找到它的逻辑体系,即重要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学完每一章之后,用简要的文字做一份总结的作业,把本章的知识点逻辑性的串起来。学完所有内容,再做一份全课程的总结,找出各章节的关系。我建议同学们学完所有的专业课程之后,针对所有专业课内容做一份总结报告,找出所有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我相信,与被动接受专业知识相比,同学们从这种“找关系”的逻辑思维训练中获益更多并影响深远。

      “找关系”的知识总结训练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找到各知识之间乃至各门课程、各门学科之间的共性。这里称为“求同”的思维训练。举一个例子,非电量测量技术中热电式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别是是热电效应、压电效应、电磁感应现象、光电伏特效应,看似四大效应的原理或机理差异很大,实际上都是用一种力将材料中正负电荷分开的结果。这些力分别是化学力、机械力、洛伦茨力和电场力。再举一个例子,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中讲授的三大谱(光谱、能谱、衍射谱),它们在外形上相似,都是由一个个的峰组成,这是否暗示它们的形成原理有何共性呢。实际上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是量子理论,这句话对于光谱和能谱很好理解,因为每个峰对应的能量值都是电子能级的能量值或者差值,而电子能级的能量值由几个只能取整数的“变量”(“行话”称为量子数)决定的(“行话”讲就是量子化的)。推而广之,衍射谱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晶面间距的“量子化”而造成的(这句话换成“土话”就更好理解了)。其实量子理论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它可能暗示着如果某种事物的活动受到约束,表征这种活动的量就会呈现量子化特征,它甚至可以延伸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包括能力的差别,贫富的差距现象,经济周期现象等。这样总结之后,同学们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在专业课教学时,常常可以经常将专业知识与其他知识进行类比。比如介绍用于温度传感器的螺旋形双金属片,它可以在温度变化很小时有较大的变形量和较大的自由端位移,这对于高灵敏度温度传感器设计有利。螺旋形双金属片结构与生物体中的一种结构相似,这就是DNA。而高等动物的DNA链条很长(125px左右压缩成μm级长度的双螺旋结构),这样就可以引导同学们解释高等动物的体温为什么要维持恒定了。很多专业知识甚至可以与时下大家非常关注的股市、房市、债券、理财等知识做类比。这样可以引起同学们很高的兴趣,记忆深刻。

      在教学中,有时候可以引导同学们对一些熟悉的知识进行“批判”性学习。这里称为“存异”训练。比如现在的《材料科学基础》教材,第一章一开始就说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晶体有各向异性”。应该提示同学们,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绝大多数晶体,像铁素体、奥氏体等固溶体晶体是没有固定的熔点的,金属晶体(多晶体)在一般情况下是各向同性的)。问题在哪里,先不解释,学完两三章之后让同学们自己找出问题所在。在每门课程的第一堂课(我讲的都是专业课,大三以后),我会提出几个简单问题:1)写出牛顿第一定律;2)写出材料电阻的定义式;3)氢原子1s电子(或基态氢原子)的能量是多少。遗憾的是,几乎所有学生交来的答案是: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材料电阻的定义式“R=U/I(电压与电流之比)”,氢原子1s电子的能量是“-13.6eV”。这些答案都是很多教材提供的。这些答案的问题在哪里呢?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陈述,必须要加上“在惯性参照系中”的前提,否则很容易推翻(我在初中刚学物理的时候就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推翻”了教材中论述的牛顿第一定律,还有能量守恒定律。注意是教材论述的);电阻的定义式应该是“R≡dU/dI”(学了高等数学后应该要用微商定义材料性质,微商定义与代数定义的物理实质完全不同,体现的科学素养也是完全不同的),氢原子1s电子的能量“以真空能级为参照,它的能量是-13.6eV”,当然如果回答“以氢原子n=2的能级为参照时,能量是-10.2eV”也是对的。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我们学习的任何定律和规律(包括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甚至热力学第二定律)都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成立,要同学们指出教材中的错误,实际上就是要指出这些定律成立的条件。需要说明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不是简单地让他们对一切事物说“不”。我们要尊重知识、坚持真理,但多少要有“保留”,即所谓“存异”。

      学会“找关系”、“求同”、“存异”,最终是让我们的学生自己会思考、有独立的思想,不然何谈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能力呢?延用过来,这三点何尝又不是我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呢。


找关系,求同,存异。几点教学体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