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70年了搞白头 -- PRT的历史
混乱现实篇
本篇讨论交通现有的问题,和为什么没能出现统一模式交通的原因。在随后的篇章中继续讨论解决方案。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蜀道难 李白》
广义的交通包括多种交通工具,但最繁忙的当属城市交通。这几章主要是把当前交通乱象梳理一下,顺便引出本系列文章的主题,新型PRT交通模式。并且指出当前看到的某些“先进”技术也都有其各自的缺点而不能趋向于完美。受够了当前状况的可以跳过本篇的几章,想在思路上细细过一遍到底是啥导致不能完美解决交通问题的,可以继续看。本篇结论:PRT是交通的未来,虽然70年了没有到来,但技术突破就在眼前了。
PRT这个词绝对是个稀罕物,去某度翻好几页还看不到正题。其标准中文翻译“个人快速运输系统” 也无人问津。但是可以用中文 “某度一下”得到。
在某度的百科上是这样介绍的:“个人快速运输系统(英语:Personal Rapid Transit),简称PRT,也称个人捷运,是一种自动导向轨道交通系统,旨在提供按需求不间断的的运输。一般被用于城市交通。”
是的,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个人快速交通。交通的本质还是把人从某一地送往另一地,无论多么现代的科技多么炫目的表达也都是为了到达。从PRT概念被提出的那一天,就瞄准了人类出行的最终目的:快速的从一点直达另一点。
PRT的概念提出于1953年,Donn Fichter在1964年的书中正式提出了他的设想“一种中低运量的区域自动交通系统,并且认为只有个人捷运系统才能够结合公共交通和私家车的优点。” 在之后的70年中,世界各国并没有放弃对这一概念的拓展,但时至今日还只是一个连某度都不太了解的主题。那么,这里面出了什么问题呢?
先来看几个案例:


还有日本,法国等等一系列的尝试都以“未能如愿”的方式告终,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可以在网上做一下搜索。比如某基百科的英文版就很严谨。国内原来有些网站是PRT主题的也介绍的很系统。科研的同学们可以顺着某些文章系统性了解一下,但大多属于介绍。本系列会有一个计划中的专题来讨论目前的一些国内研究状况,在此不做赘述。
PRT的概念如果实现了,那么我们就不用每天公交/地铁/出租/私车的搞个遍,有这一套PRT就应该都解决了。那么PRT的问题在哪里呢?历史上典型的PRT案例都是一种行驶在单轨上的小车,无论其外形与方式如何变换都脱离不了以下这样的特征:
1.单轨
2.固定站点
这两者的结合就形成了一套经典悖论:要想人人就近乘车就得多加站点,要想人人有自己的车就得多加车,要想哪里都能去就得有够宽的路(轨)。这个PRT的不可能三角形要怎么解决呢?
现代地铁也是脱胎于PRT概念,他舍弃了“就近”和“人人”的便利,而选择了大运量。而就近原则由私家车和出租车来弥补,公交车靠密集线路勉强占了个“人人”。地铁车厢已经不能再扩大了,要相信我们的交通专家们,在车速,站点距离,车厢容量上都已经达到当前客流的最优解了, 更近的站点会导致启停频繁而失去效率,更大车厢将因为停靠上下车而损失效率,更多更密的线路也将导致成本无法收回。大家去看一下在2022年已经大幅降速的城市地铁新开里程就知道了。
出租车和私家车的问题在于道路资源有限,拥堵和高成本的保有与维护成了主要问题,总之在高成本的同时没有达到高效率,按照PRT点对点的不停站设计思路,走遍全城不应该超过30分钟,然而通勤1小时是当前超级大城市打工族的噩梦。公交车可以视为私家车与地铁之间的折衷方案,也就是两边的弊端都有。
那么到底怎样才行呢?怎样才能拥有
1.点对点的灵活性,
2.中间不停的高效性。
我们需要建设全新的方式才能达到吗?是的,我们需要。地铁以及传统PRT都是单轨系统的根本原因在于多轨系统实在是太难以管理了,车辆在轨道间的换轨将是复杂城市交通必须要系统性解决的难题。轨道交通一般都会避免换轨操作,因为换轨只能发生在预先设计的轨道位置,且由调度系统来完成,想象一下如小汽车变换车道一样频繁的换轨会对轨道系统造成多么大的困惑和安全挑战?
真正成功的PRT系统的解决方案必然要求达到:
1. 多条平行轨道
2. 轨道数量(带宽)根据客流设计
3. 轨道覆盖到小区(密集)
4. 车辆随时根据需要进行换轨操作(软分叉)
5. 车辆小型化1~2人。
同时满足以上需求的可以最大化满足不可能三角形的要求,也就是多车,多站,多路。
由此,由平行导轨和在其上的大量小型化可自由切换轨道的移动单元组成的交通系统问世。
作者最初管这套系统叫“胶囊盒子”,后来叫“智能交通”,再后来叫“终极交通”,这些名字都不太合适,本系列文章一般称其为“新型PRT系统” 或者 “个人新捷运”。后面的系列文章将围绕该主题展开讨论。
【名言导读】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蜀道难 李白》
李白的诗句可谓脍炙人口,对交通的渴望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PRT的原始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先辈们也是难以瞑目。我原本和PRT是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就在我对新型交通的想法有了一些模糊的概念时,我的同学提醒我说,你的这个想法不可能没有人想过,因为太过理想化了,你总该查查有没有前人的尝试。就此发现了还有叫PRT的事物,稍加研究就发现了其中比较关键的制约因素,而我的想法也就修正成了该领域的一种新尝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