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公元1364年陈汉政权灭亡:朱元璋进军湖广
前因
鄱阳湖之战:1363年,陈友凉率六十万大军进攻南昌,朱元璋率军救援,双方在鄱阳湖交战,朱元璋获胜,陈友谅战死。此战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础。
1364年,元末起义军领袖朱元璋率军攻打武昌,武昌城内的陈汉君主陈理投降,陈汉政权灭亡。朱元璋得以吞并湖广地区,为后来攻灭张士诚的大周政权、推翻元朝统治奠定了基础。

此前,朱元璋在鄱阳湖打败了陈友凉,陈友谅的主力部队损失殆尽,陈友谅在撤退时中流矢身亡,太子陈善儿被俘。陈汉将领张定边趁着夜色驾着小船,救出了陈友谅的次子陈理,把他和陈友凉的尸首带回了武昌。
朱元璋原本想一鼓作气,向西进攻陈汉的湖广地区,但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在东边对他虎视眈眈,朱元璋始终放心不下。于是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结束后,回到了自己的都城应天(今南京),让李善长、邓愈等人部属应天的防务,防备张士诚。
陈理回到武昌后,张定边拥立他为陈汉皇帝,改元德寿,陈理皇位没坐多久,朱元璋就率军亲征武昌,同行的将领还有常遇春、康茂才等人。
朱元璋的大军抵达武昌后,常遇春让士兵守住了武昌四面的城门,还用栅栏彻底围住了整座城池,朱元璋麾下的水师在长江巡防,堵住了武昌城进出的水路。
围住武昌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军队前往汉阳、德安(辖境包括今湖北安陆、孝感部分地区)等地,当地的陈汉官员都向朱元璋投降。

不久,朱元璋率军回到了应天。出发前他嘱咐常遇春说,敌军挑衅也不要轻易交战,只要围住武昌城,不怕他们不投降。
武昌城未攻破,朱元璋就急于回到应天,是因为当时张士诚自称吴王,为了与他分庭抗礼,朱元璋接受部下劝进,在应天即吴王位。
朱元璋这边大摇大摆地给部下加官进爵,武昌城里的陈理和张定边却急得不行。为了向外界求救、突破常遇春的包围,张定边暗地里派人潜出城外,到岳州(今湖南岳阳)联系陈汉将领张必先。
张必先率军向武昌进发,在距城二十余里的地方遇到了常遇春的大军。双方交战后,张必先战败被俘,常遇春绑着张必先,向城里喊话说,他们依仗的张必先已经被擒,劝他们早点投降。
朱元璋即吴王位后,这时也来到了武昌,他派陈友凉的旧臣罗复仁进入武昌城,劝降陈理。罗复仁向陈理表示,朱元璋保证过不会杀他,考虑到援军已经被击败,陈理只好出城投降。
当时张士诚还没有被消灭,朱元璋想尽快收服陈理手下的人马,壮大自己的势力。所以朱元璋对投降的陈理态度很好,他见陈理光着身子、口衔玉壁,赶紧上前扶着他的手,说不会降罪于他,朱元璋还让陈理带走了府库里的财物。
陈理为了向朱元璋示好,还将他父亲陈友谅用名贵木石和黄金打造的一张龙床进献给他。但朱元璋却把那张龙床烧了,他是想在武昌城内的百姓面前树立一个勤俭爱民的君主形象。
朱元璋攻占武昌后,派人带着米粮赈济城中的灾民,百姓都拍手称快,其他地方坚持抵抗的陈汉将领见大势已去,也纷纷归附,陈汉政权就此灭亡。
后果
平江之战:1366年,朱元璋率军围攻张士诚的都城平江(今江苏苏州),后来成功攻占平江,张士诚被俘虏,大周政权灭亡。
结论
朱元璋灭亡陈汉政权后,一举平定湖广地区,成为实力最大的一支反元力量,为他后来打败张士诚和北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