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中国人数据显示,爱吃面的人更易胖?
大米还是面食更易使人发胖?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心性肥胖。
中心型肥胖也叫腹型肥胖或向心型肥胖。主要特征为其他部位肥胖不明显,但是腹部脂肪堆积严重。
中心型肥胖反映的主要是内脏脂肪过多问题。国际上判定人胖瘦的综合标准是BMI,但是BMI主要反映的是人体全身脂肪问题,而非内脏脂肪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以腰围男性≥102cm,女性≥88 cm或腰围/臀围:男性>1.0,女性>0.9时为中心性肥胖。
现在大部分的人群都存在中心性肥胖,也存在很多BMI正常的“小胖子”。
说到肥胖,与之息息相关的就是我们的饮食。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再加上气候、文化差异,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菜系以及饮食习惯,一个很明显的南北差异就是——南米北面。
你是米党,还是面党呢?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饱满有弹性的米粒,和劲道有嚼头的面食,各有人爱。但一项研究结论,大概要让面党流泪了!
十万中国人数据分析发现,发现爱吃面的人,比爱吃米的人易胖。
这项发表在权威期刊《营养素》(Nutrients)上的研究,(Staple Food Preference and Obesity Phenotypes: The Regional Ethnic Cohort Study in Northwest China)译为「主食偏好于肥胖型:中国西北地区的区域民族队列研究」。

研究对象是我国西北地区的10万名中老年人,通过复杂的数据分析发现:喜欢吃面的人,相比于喜欢吃米的人,肥胖的风险更高。
并且在男性身上更明显。喜欢吃面的男性,体脂率「BMI」过高和中心性肥胖(腰围「WC」超标)风险都比爱吃米的男性高,而对于女性,只发现了中心性肥胖风险有差别。[1]
研究中建立数据模型发现,以同等频率、重量的大米代替小麦(每周 5 次),与正常体重男性体脂超标风险降低36.5%、正常体重女性中心性肥胖风险降低20.5%显著相关。
应该会有严谨的小伙伴问了,有没有可能研究对象在自身教育、收入、以及对健康的在意程度有差异。
研究人员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通过数据模型,尽量把饮酒、吸烟、教育程度、体力活动、民族、年龄等因素影响排除之后,才得出结论。

体重或者BMI的正常并不完全意味着“不胖”,也可能是个“体重正常的小胖子”,更多还是要关注脂肪及其分布。不要借由自己有着正常体重就大炫特炫面条、包子、馒头、卷饼等面食,还是先捏捏身上的“肉肉”再下嘴吧。
大米白面都是精制碳水,怎么大米跟白面的差距这么大呢?
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吃法。
一般来说,以米饭为主食的人容易吃几道米饭菜,总是包括蔬菜、豆类、肉或鱼。所以米饭作为主食的一餐一般比较均衡。以大米为基础的饮食模式会摄入更多的铁、钾、膳食纤维,吃更多蔬菜,而总脂肪和饱和脂肪摄入较少。
然而,中国西北偏爱小麦的人往往一顿饭吃大量的面条,蔬菜或肉类很少,有时还含有大量的油,如陕西的“油泼面”。再想想炒面、煎饼、烙饼、羊肉泡馍等,也是如此。高热量,营养素摄入少。

那是不是不能吃面了呢?当然不是,吃面也是很好的。但是吃面也要注意营养均衡和搭配。可以在吃面食的时候多配蔬菜(蔬菜的种类可以多种多样),少放油。
既然面比米更易使人胖,那么大米饭可以随便吃吗?
至于爱吃米的朋友们,在注意饮食多样、均衡的前提下,可以放心吃米饭。
很简单的提高饮食多样性的一个方法就是,主食不要只是白米,在煮饭时,减少1/3的大米,换成全谷类、杂豆类、薯类,一起蒸饭或者煮粥。
比如把大米换成糙米、燕麦、藜麦、小米、薏米、黑米、玉米、大麦仁、荞麦仁、青稞、红豆、绿豆、芸豆、红薯等。

参考文献:[1] Lee, Y.H.; Chang, Y.C.; Ang, T.F.A.; Chiang, T.; Shelley, M.; Liu, C.T. Associations of staple food consumption and types of cooking oil with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body mass index in older Chinese men and women: A panel analysis. Int. Health 2021, 13, 17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