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帝国苍穹的支柱——本土防空战中的高射炮塔简史

2018-09-16 20:05 作者:Azkaellon  | 我要投稿

        在皇家空军空袭了柏林后,虽然损失不大,但是首次感受到空袭威胁后,除了对英国实施报复性轰炸之外,希特勒立即命令在帝国首都柏林、U潜艇造船厂汉堡和古都维也纳建造具有防空功能的要塞炮塔,这就是所谓的“高射炮塔”。(德语:Flakturm 英语:Flak Tower)

         高射炮塔的建造方案是以德国建筑界权威—埃尔马•维德曼博士在战前的设想为基础改进的。依据其设想,在德国南部重镇慕尼黑的火车站附近建造8座高30米的防空塔,以便应付未来战争中,敌国对德国重要目标的空袭。

       不过,当时第三帝国的官僚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轰炸机的真正威胁,这一计划没有被批准。后人在其构想上加以改进,从而演变成后来的高射炮塔。

        从其发挥的功能来分类的话,实际建造的高射炮塔分为两种:G塔和L塔。

        G塔(Geschützturm=炮塔或者战斗塔、射击塔),一般为长70米,宽70米,高35米,属于大型塔。其顶部通常装备了4门128mm高射炮8门,以及37mm机关炮和作为防御用的20mm机关炮若干。人员方面通常为驻扎6名军官和160名士兵。

正在施工中的高射炮塔,因其极高的保密性,这种照片在当时只能是偷偷拍摄的

        G塔内部布局通常为:

        1层为市民用防空掩体,配备了单独的电源和供水设施;

         2层作为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品的临时保管所;

         3层可作为临时医院,设置近100个床位和2个手术室,配备有8名医生、20名护士和30名助手;

         4层及5层通常是士兵居住区以及军队司令部、无线部门、盖世太保支部等设施,方便他们随时登上塔顶,参加防空战斗。

        为了躲避空袭,柏林14座博物馆里的重要收藏品被统一放到高射炮塔中保存。其中有特洛伊战争时的财宝、德皇威廉二世收藏的世界各国硬币、公元前14世纪的埃及王妃胸像等。这些收藏品在1945年3月22日被重新安置到一座矿山隧道中。

        高射炮塔外墙的厚度达到了2.5米以上,并被施以灰色+绿色的混合迷彩。在内部构造上,除去地下室以外,通常为5层。每层之间有螺旋形楼梯连接,最上层和顶部之间则使用自动升降装置。自动升降装置一共有2台,除了军用和搬运货物以外,还可用于运送伤兵。

战后被拆除所有武器的汉堡高射炮塔,即将被拆除。此时曾经威风凛凛的战斗塔更像是一栋普普通通的烂尾大楼。

        在主要武器选择上,最初战斗塔的重型高射炮决定使用105毫米单管Flak 38L53高炮。但在空军的另一款重型高炮——128毫米的Flak 40在1941年成功研制出了双联装型后,战斗塔即换装了这种更为恐怖的防空大杀器,128毫米高射炮从装填、调整角度、转位,升降全部由电力辅助完成。理论射速达到每分钟20—24发。战斗全重约为37吨。最大射高14800米,标准射程2.095公里。炮身的右侧为方向机,左侧是高低机。全部由电动机驱动。火炮装填同样使用电力辅助。在射击时, 一个三轴陀螺仪和电动机会使炮火精确协调。火炮会遵循特定的发射过程,用16枚炮弹的弹片在两分钟内组成边长约240米的“弹幕”。在战争中,双联装型号共生产了34 门。基本上全部安装在了高射炮塔上。它们构成了高炮塔最恐怖的打击火力,在盟军1943年空袭汉堡的蛾摩拉行动中,汉堡圣灵广场高射炮塔上的Flak 40高炮共击伤四十多架敌机,击落12架。从空袭开始到行动结束,塔上的炮兵们共射出了9192枚炮弹。而从1942年10月31日至1945年3月31日,圣灵广场高射炮塔炮组共击落了70多架敌机。

练习操纵Flak 40重型高炮的上等兵,这种高精尖的大杀器在操纵上明显比88高炮和105高炮复杂。
高射炮塔上最初安装的105毫米高射炮

       L塔(Leitturm= 指挥塔),长宽高分别为50、25、40(米),相对属于小型塔。主要装备雷达、听声器、探照灯以及各种射击瞄准计算仪器等,同时配备自卫防御用的20mm机关炮。人员配置基本同上,士兵数略少于G塔。

高射炮塔上的四连装20毫米机关炮,主要负责攻击那些俯冲下来对地面进行扫射的护航战斗机

       在实战中,一般由L塔和G塔共同组成一个作战单元,由L塔负责提供关于敌军的信息数据(如敌军来袭方向,飞行高度,机群大致数量等),G塔则根据这些数据信息对敌军进行炮击。(即1座G塔+1座L塔=1座高射炮塔)

        另外,除了防空任务之外,由于高射炮塔属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壁厚度达到了2.5米以上,顶部厚度通常为3米以上,异常坚固,足以抵挡一般的空袭,因此其内部通常作为一般市民避难场所或者其他公共设施的临时场所。

        当然,这些高射炮塔存在的第一目的还是对空防御。按照设计者的构想,即便无法击落来袭敌机,高射炮塔本身对敌机来说就是个威胁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空袭。按照计划,第一期工程是在柏林建设3座(最初计划6座)、汉堡设置1座; 第二期在汉堡的威廉斯堡(Wilhelmsburg)以及维也纳的阿伦堡公园(Arenberg Park)各建造1座。第三期则是在维也纳继续建造两座。

维也纳的三座高射炮塔分布图,中心为圣斯蒂芬大教堂。
双连装128毫米重型高炮前合影的两名士兵

       这样,前后三期工程一共建造了8座高射炮塔。具体如下:

        第一期工程:

        高射炮塔1号, 柏林动物园(Berlin Zoo)

        高射炮塔2号,柏林-弗里德里希海因(Friedrichshain, Berlin)

        高射炮塔3号,柏林-胡姆波尔德海因(Humboldthain, Berlin)

        高射炮塔4号, 汉堡-圣灵广场(Heiligengeistfeld, Hamburg)

        第二期工程:

        高射炮塔5号, 汉堡-威廉斯堡(Wilhelmsburg, Hamburg)

         高射炮塔8号,维也纳-阿伦堡公园(Arenberg Park, Vienna)

        第三期工程:

        高射炮塔6号,维也纳-施蒂福特凯瑟那(Stiftskaserne, Vienna)

        高射炮塔7号,维也纳-奥加敦公园(Augarten, Vienna)

         1941年4月,最早开建的柏林动物园高射炮塔正式进入战斗状态。德国空军第一防空师(1st Anti-Aircraft Division,负责柏林防空) 的艾里希 克雷斯曼少将(Erich Kreßmann) 率部进驻,并把其指挥部设置在其指挥塔内。 指挥塔的各种雷达设备的运用,主要由驻守在塔内的第123防空营负责。一旦发现敌机接近,马上发布以下警报:“请注意!请注意! 这里是第一防空师……发现敌轰炸机编队,正在从A经B向C飞来……各单位请做好相关准备!”这成了那个年代所有柏林居民所刻骨铭心一生的声音。


现存阿伯丁战车博物馆内的Flak 40双连装128毫米重型高射炮,是德军本土防空部队最有效的大杀器

        虽然高射炮塔在建造时属于秘密进行的, 即便是施工人员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详细内幕, 但是如此巨大的塔本身就很显眼,想要完全掩饰其存在是不可能的。在1941年底美国参战之前,美国驻柏林大使馆官员曾对柏林的高射炮塔外部进行了详细摄影,并把相关情报传给了英国。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高射炮塔拥有自己单独的蓄水槽和发电装置,同时还配备了大型烤面包设施。理论上,即便德国投降了,柏林的高射炮塔也可以再坚持1年左右,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所有高射炮塔都随着城市守军的投降而放弃了抵抗。


由列车机动作战的128毫米重型高炮,铁路高炮营也是本土防空战中的重要防空力量,与战斗机部队一样,他们也会根据情报在不同防区内快速调动。


保存至今的高射炮塔指挥塔
最后给大家放上头图


帝国苍穹的支柱——本土防空战中的高射炮塔简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