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夫复何求
闲来无事,先是在B站上听了《百鸟朝凤》这一曲子,后随网友推荐,看了《百鸟朝凤》这一电影。 先说曲,时人常说:唢呐一出,万籁俱静。这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唢呐的嘹亮响彻,堪称乐器中的“金嗓子”。著名演奏家刘英老师通过一只唢呐,模拟出十多种鸟叫的声音,有布谷,鹧鸪,杜鹃,金丝雀……若是在林中播放,定能迎来百鸟的呼应。 再说影,电影拍摄于陕北乡间,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光从人物名称“蓝玉”“秀芝”“天鸣”就能读出一种理想的田园牧歌图景。当然乡土生活只是一个场域,在其中孕育而生的唢呐的兴衰沉浮才是重点关注。唢呐人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新式文化的冲击下,生存空间一步步缩小。原本受人尊敬的自信一下子变成无人问津的落寞。巨大的落差让唢呐人郁闷失望,最终另谋出路。只有主人公天鸣能秉承学艺的初心,坚持到底。但是迫于生计,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进城务工。传统民间手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下夹缝生存、继承发扬是当代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唢呐作为其中之一,蕴藏着人民生活的智慧和密码,传承着民间文化的灵魂和信仰。保护唢呐等民间乐器,维护民间手艺人的形象,任重而道远。 影片最后给了我们一丝希望,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失修的牡丹亭重新修建,《百鸟朝凤》这首曲子也被录音得到妥善保护。《百鸟朝凤》这首曲子在旧社会,只有重大场合才会响起。班主要判断一个人的生平事迹、道德品行才能决定是否在他的葬礼上吹。这首曲子在这里不仅是一曲优美动听、震人心魄的音调,还是一个人德高望重、受人敬重的象征。人死后,能有《百鸟朝凤》一曲送行,何其荣幸。《百鸟朝凤》这首曲子在今天网络时代已流传甚广,不得不感慨,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它消解了阳春白雪式文化作品的地位,但也借助它的力量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存下来。这是历史的必然,文化终究是要走向大众,走向世界,任何文化闭门造车的后果就是自取灭亡。唯有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的生命力才能旺盛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