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与进步丨肝细胞癌的分子分型与免疫进展

高度异质性的肝癌,在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时代,晚期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期提升有限。肿瘤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为肝癌患者带来曙光,正在逐步改写肝癌治疗格局。但如何精准的肝癌分型、围术期免疫应用是否合理、不同致病因素导致的肝癌患者在免疫治疗中的不同获益等争议点,也有待解决。
01
肝癌的流行病学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发病率占第五位的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占第二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年度预测,估计2030年将有100多万患者死于肝癌。是临床较为棘手的难治癌种。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三种不同病理类型。本文主要讲解肝细胞癌(HCC)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癌的致病病因,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主因,简单概括如下:
致病病因
相较于国外的治病因素,中国HBV感染导致的乙肝患者数量庞大。随着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和药物控制,形势有所缓和,但乙肝防治仍然任重道远。乙肝到肝硬化到肝癌三部曲,很多人也都不陌生。
在西方国家和日本,HCC的主要病因是HCV感染。无论潜在的肝纤维化程度如何,HBV感染都有直接的致癌作用,但在HCV感染者中,若不伴有重度肝纤维化,则HCC很少发生。
而近年来,随着生活不健康方式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导致的肝癌患者数量也逐年增加。
因此,针对肝癌的高发因素,要提前进行疫苗的接种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因为,肝癌是非常凶险的,约80%的中国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进入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如果能够在发病早期就进行干预,则能有效阻止向肝癌的转化。
02
HCC的分期与分子分型
肝癌的分期对于治疗至关重要。明确的分期可以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时间。与国际常用的BCLC/TNM/JSH/APASL分期等不同,结合我国的国情及实践,开始临床推广使用CNLC的分期。

图1. 2022 NCCN V1 肝胆管癌指南分期
2022 NCCN V1 肝胆管癌指南中对于BCLC分期有具体的划分描述。
0期(极早期):单个病灶≤2 cm,肝功能保留,PS 0
A期(早期):单个病灶>2 cm或≤3个病灶,每个≤3cm,肝功能保留,PS 0
B期(中期):多发性病灶,肝功能保留,PS 0
C期(晚期):门脉侵入和/或肝外扩散,肝功能保留,PS 1-2
D期(终末期):任何肿瘤负担,终末期肝功能,PS 3-4

图2. BCLC 分期
而BCLC在临床应用中也有缺陷,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及临床实践积累,依据患者的全身状况、肝功能情况、肝外转移、血管侵犯、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等特征将肝癌进行分期(CNLC分期),如下:

图3. CNLC 分期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和免疫组等多组学技术蓬勃发展,HCC分子分型系统被发现和建立,HCC被分为增殖类亚型和非增殖类亚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多组学特征可进一步精细分型,发现具有不同分子特征及临床预后的亚型。

图4. 2004—2020年发表的HCC分子亚型
虽然分子分型为HCC精准治疗带来新契机,但由于缺少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数据积累,广泛临床推广的时机尚未成熟。期待未来有更多针对不同分子亚型的新药在临床可及,在个体精准化治疗时代,开启肝癌治疗的新篇章。
03
HCC的免疫治疗进展
由于肝癌起病隐匿,首次诊断时只有不到30%的肝癌患者适合接受根治性治疗,系统抗肿瘤治疗在中晚期肝癌的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系统治疗或称之为全身性治疗,包括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化学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等。
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对于靶向药物和化疗不敏感的肝癌,也带来了较大改变。基于IMbrave150试验的优异数据,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T+A组合)获批用于晚期HCC一线治疗,是索拉非尼获批肝癌一线治疗十余年来,首个显著优于索拉非尼的治疗方案。由此开启了肝癌领域的免疫治疗时代。免疫联合免疫,免疫联合靶向,以及双抗联合靶向药物等多项临床试验也在不断取得突破。
一线治疗
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
证据等级1,推荐A
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类似物
证据等级1,推荐A
多纳非尼
证据等级1,推荐A仑伐替尼
证据等级1,推荐A索拉非尼
证据等级1,推荐AFOLFOX4方案
证据等级1,推荐A三氧化二砷
证据等级3,推荐C二线治疗
瑞戈非尼
证据等级1,推荐A阿帕替尼
证据等级1,推荐A卡瑞利珠单抗
证据等级3,推荐B替雷利珠单抗
证据等级3,推荐B其他二线抗肿瘤治疗方案
表1. 原发性肝癌治疗指南(2022年版)药物推荐
免疫单药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瘤的治疗,单一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效率较低。目前,获批晚期HCC二线适应症的国产PD-1抑制剂包括卡瑞利珠单抗和替雷利珠单抗。
基于 CheckMate-040 和 KEYNOTE-224 研究,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获 FDA 批准用于晚期肝癌的二线治疗。与纳武利尤单抗后期被FDA撤销晚期HCC二线适应症相比,帕博利珠单抗基于 KEYNOTE-240和 KEYNOTE-394两项III期研究,保留了晚期HCC二线适应症。
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
目前多项临床研究证实, 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改善肿瘤的微环境, 增强PD-1/PD-L1 抑制剂抗肿瘤的敏感性,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可以取得协同抗肿瘤效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大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或生物类似物)一线治疗晚期肝癌,已经有两项Ⅲ期研究(IMbrave150,0RIENT32)取得成功。
联合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有多项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之中。这些研究包括且不限于: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Ⅲ期临床研究(SHR-1210-Ⅲ-310),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Ⅲ期临床研究(LEAP 002),仑伐替尼联合纳武利尤单抗Ⅰb 期临床研究(Study 117), CS1003(PD-1 单抗)联合仑伐替尼Ⅲ期临床研究(CS1003-305),特瑞普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Ⅲ期临床研究等。
免疫联合免疫
2022年ASCO GI大会上,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曲美木单抗Ⅲ期临床研究(HIMALAYA)公布了研究结果,双免疫联合方案首次实现晚期HCC一线III期研究的阳性结果。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的III期研究正在入组中。国内,信迪利单抗联合IBI310 (抗CTLA-4 单抗) Ⅲ期临床研究也在入组阶段。
双抗联合靶向
2021年ASCO大会上,康方生物的AK104(PD-1/CTLA-4双抗)联合仑伐替尼一线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Ⅱ期临床研究初步结果公布,在18例可评估抗肿瘤活性的患者中(即在首次给药至DCO日期之间至少随访2次,≥13周),ORR为44.4 %(8/18),DCR为77.8 %(14/18)。三级TRAEs发生率为26.7 %(8/30)。没有四级或导致死亡的TRAEs。由此可见,AK104联合仑伐替尼一线治疗uHCC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接受的安全性。
04
免疫治疗待解决的争议
NAFLD-HCC无缘免疫治疗?
而随着我国近30年来出色的乙肝防治工作,乙肝感染人数持续下降,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俗称脂肪肝)已逐渐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慢性肝病之一。NAFLD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要特点的慢性肝脏疾病,多与代谢综合征相关,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SH相关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约20%~40% NASH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有报道称,免疫治疗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导致的肝癌患者此类人群中没有获益。该结论来源于一篇发表在Nature 上的研究报道,研究团队对CheckMate-459、KEYNOTE-240和IMbrave150三项肝癌临床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HBV和HCV感染所致的肝癌患者,在三项研究中,免疫治疗后都有明确的总生存期(OS)获益(HR=0.64),但非病毒性肝炎所导致的肝癌,获益并不明显。

图5. 免疫疗法对HCC患者的疗效与疾病成因有关
进一步的队列分析发现, NAFLD成因的HCC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总生存期更短,另外一项118位HCC患者(11人患有NAFLD)的队列数据也是如此,合并NAFLD的患者OS远低于不合并患者。由此可之,合并脂肪肝的HCC患者,抗PD-1单抗治疗后,效果远低于病毒性HCC患者。
NEJM的评论性文章提出质疑
虽然从荟萃分析及机制探讨上,似乎证明病因不同的HCC患者对于免疫治疗的获益是不同的。但研究结果是否靠得住,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2021年7月发表了针对性的评论文章,指出:《Nature》的这项研究提出了新的关键性问题。然而,现有研究结果也并不完全一致。有研究显示,接受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的非病毒性HCC患者,他们的ORR与病毒性HCC患者相似,~20%的非病毒性HCC患者出现深度且持续的缓解。
另有帕博利珠单抗以及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的随机临床试验,亚组分析显示非病毒性和病毒性HCC患者的PFS改善趋势相似。meta分析存在其局限性,包括:“非病毒”亚组的异质性,缺乏根据HCC病因进行分层,一线和后线治疗方案的可变性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预后评估的不平衡以及混淆。
但不可否认的是,未来针对不同病因导致的HCC患者,在研究或临床中如何精准的分层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鉴于脂肪肝等非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脏损害的研究,应该是迫在眉睫的。除了不同病因导致的晚期HCC患者的获益存在争议以外,随着免治疗适应症的不断前移,新辅助及辅助阶段,在多个癌种中都有众多研究在进行。HCC领域也是如此,这就带来围术期是否适合过早应用免疫治疗的争议。虽然有不少研究提示,越早使用免疫,获益越明显。但免疫的过早介入,是否合适,仍需更大样本研究试验的反馈。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有很多临床不可切的肝癌患者,在经过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为基础的联用方案以后,由不可切除状态转变为可手术切除状态,从而有效延长了生命周期,是免疫时代带来的新契机,也促进了《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在争议之际,不妨真正贴近临床患者实在的获益,暂时搁置争议,破浪前行。
参考文献:
[1]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2] 2022 NCCN V1 Guidelines, Hepatobiliary Cancers.
[3] Augusto Villanueva. N Engl J Med2019; 380:1450-1462.
[4] N Engl J Med 2017;377:2063-72. DOI:10.1056/NEJMra1503519.
[5]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0 vol. 73 j 202–209.
[6] Pfister D, Núñez N G, Pinyol R, et al. NASH limitsanti-tumour surveillance in immunotherapy-treated HCC [J]. Nature, 2021.
[7] Matthias Pinter, Rakesh K. Jain, Dan G. Duda, DMD JAMA Oncol. doi:10.1001/jamaoncol.2020.3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