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香囊: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
端午的香囊: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主要习俗有插艾草、挂菖蒲、食粽子、赛龙舟等。而在各类端午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香囊、香包,人们互相赠送、佩戴,用以辟邪祛病、消灾延寿。这些香包香囊或用五色丝线缠成,或用碎花布缝就,绣出的图案五花八门,温馨别致,那散发的浓郁药香氤氲而起,初夏的风中弥漫着迷人的气息。 香囊,又叫容臭(xiu)、香袋、香缨,今人称香荷包、耍货子。香囊,古而有之。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意为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后来,香囊成了爱情信物。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有句“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表达了对恩爱燕尔生活的追怀。 在民间,香囊所包含的意义更为丰富,绣的图案不同,表达的意思各异。比如,用双鱼、双蝶、交颈鸳鸯等象征夫妻和谐,松鹤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 香囊成为端午节的节令物品,是于近代才大行其道,深受人们喜爱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季节更迭,驱邪避害。农历五月俗称“毒月”,此时,蛇、蝎子、壁虎、蜈蚣、蛤蟆“五毒虫”开始出没,蚊蝇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人们采撷具有祛毒避邪、安神醒脑功用的中草药,制作香囊、香包,自用或赠与亲友,防病治病,祈福纳祥。其二,以香养气,祛病强身。“闻香祛病”之法在我国由来已久,《神农本草经》载:“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清香四溢的香囊香包,里面所装的中草药散发天然的香气,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提神等功效。 香袋虽是个小玩意儿,但也讲究色、香、意、美。香袋的形状也没有一定之规,不拘什么形状,心形、三角形、椭圆形,动物造型、花卉造型,只要你能想出来,什么形状都可以。里面盛放一些驱虫、避瘟疫、预防感冒的中草药,像朱砂、雄黄、香草、干花等。香袋下边结成彩色的穗头,或者拴几颗珠子,走起路来晃啊晃的,别具美感。 香袋挂在脖子上或拴在衣襟上,跑起路来,便会有药香散发出来。那香味,便似母亲的牵挂和期许一直跟在身边一样,不管你走多远,那祝福都伴随着你,暖暖的,一如母亲的手和温暖的目光。 香袋因盛香而得名,是古代农耕时代的文化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和玉一样,是配饰的一种;它和茶一样,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美好的代表和化身。在古代,香包也是中药外用的一个方法和途径,通过闻、嗅,达到治病的效果。 古人佩戴香囊的习俗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礼记·内则》中曾有过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有诗云:“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这小小的香囊不仅仅是有香味的贴心小物,还是一枚暖心的神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曾有多处写过香囊。 一枚小小的香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大众审美和社会风俗,针针线线都集聚了无数温情和匠心,是千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光阴里小小的祝福和宽慰。 而对于香包的起源,我只是简单描述成为它是这个节日的产物,是长辈寄予儿孙的一份健康平安。 殊不知它的文化的渊源这么久远,查阅古史,方略知,原是古代汉族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汉族文化的产物。 古代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这就是香包的起源。 香包本身其实只是一个把香料包起来的布包而已,但是由于古代妇女人人都做得一手好针线,绣的一手好刺绣,所以香包的制作越来越精致,也越来越有可看性。尤其是经由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香包,更蕴涵了一分深挚情意。 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五月俗称毒月,根据风土志记载,农历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中天节,有制造各式各样避邪物的风俗,而在荆楚岁时记,也记载着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来避除一些有毒的东西,另外风俗通上面记载,用五色彩线系绑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长命百岁,叫它做长命缕(我们俗称的花花绳)。 慢慢的这两项风俗逐渐合而为一,演变成用五色彩线系着一个装满艾草,雄黄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给小孩挂着,防止毒虫侵扰,有袪毒避邪的功用,并成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于是就此确定了香包的地位。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做香包是妇女们表现女红手艺最佳机会。从香包图案和绣工可以看出制作者的手艺。 香包发展至今,已经不是单纯的清香驱虫,避瘟防疫的赠品了。在我看来已经成为了古文化的现代发展史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古朴典雅,带有乡土气息的各种艺术造型,包含和孕育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美德。凝结着,传承着,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还有这古老的纯手工制作,更是古文化稀有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