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历史上,养育中华民族及其先民的东亚大陆,既有农耕区,也有游牧区等。各种生产生活方式族群的交流互补、迁徙汇聚、冲突融合,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自舜禹部落联盟时期开始,中国东北地区正式成为中国一部分。中原王朝有效占领东北的时间共约有30个世纪。舜禹部落联盟时期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时强时弱,和东北的关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权对东北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东北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中国东北地区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包括东北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造就的。
中国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祖先,按照从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有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兀者等等。他们一直居住在中国东北。黑龙江流域出土的魏国平周布和今吉林、黑龙江两省发现的肃慎典型器物「石砮」,以及在上述肃慎人分布区内,普遍发现鼎、鬲等器物,都表明肃慎人与中原地区很早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频繁的交往和联系。
挹娄、勿吉、靺鞨等族在文化面貌上存在某些共性。考古学研究表明,栖息生长于三江地区的挹娄等族在文化特征上也具有相同之处:陶器都以夹砂褐陶为主,皆手制。多见罐、瓮和平底碗。大都素面,或有简单纹饰;有较多的石器和骨器;半地穴式房屋;有稳定的农业,渔猎经济仍占有一定地位。
《隋书·东夷传》记载:「靺鞨自拂涅以东, 矢皆石镞,即古之肃慎氏也」。《北史·勿吉传》记载:「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即古肃慎氏也」。《晋书》记载:「肃慎氏一名挹娄」。这些文献与考古学研究结果一致。
中国舜宇时代对东北地区的主权管辖:舜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肃慎族,已经开始向中国部落联盟朝贡弓箭。禹定九州,周边各族「各职来贡」的,东北即有肃慎。根据东亚古代的「天下宗藩秩序」观以及西方传统国际法,偏远地区的部落向一国政府称臣、纳贡、缴税,就标志着该国取得了这一地区的领土主权。
中国商周时期对东北地区的主权管辖:战国时期,燕国始置辽东郡,辖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地区。从传说中的虞舜、禹到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代,「海外肃慎」一直向中国中央政权称臣纳贡。这使「肃慎来服」成了圣王威德远播的丰功伟绩,为后世所景仰。《大戴礼记·少闲》称颂虞舜、禹、成汤、文王「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周武王时,肃慎人入贡「楛矢石砮」。成王时,肃慎氏来朝,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康王时,肃慎复至。另外东北的濊、貊族部落早在西周时代,就向周朝中央政府朝贡。
中国商周时期对东北地区的领土主张:据《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周康王曾说:「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见,周朝把肃慎与燕国、亳国等诸夏政权并列,将中国东北地区当做多元一体的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中国秦汉时期对东北地区的主权管辖:公元前222年,秦朝灭燕的同年以原燕国领地设辽东郡,管辖东北。公元前195年,西汉剿灭燕王,复设辽东郡。东汉时期,辽东郡改属青州,后改回属幽州。公元前2世纪,夫余国独立,但仍向汉朝朝贡,认同中原文化,是中国的地方割据政权。汉代,挹娄部落始终臣属于夫余国,挹娄族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夫余国向挹娄部落责取「租税」,挹娄部落向夫余国朝贡「赤玉好貂」。据《三国志·东夷传·挹娄》记载:「挹娄……自汉已来,臣属夫余。」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曾说:「朕闻……周之成、康……教通四海,海外肃昚, 北发渠搜,氐、羌徕服。」
中国魏晋时期对东北地区的主权管辖:190年,公孙度在在襄平建立割据政权,自封为辽东侯,管辖东北地区。238年,魏明帝派遣司马懿攻陷襄平,剿灭公孙氏政权,维护了中国东北疆的领土完整。236年,挹娄部落与曹魏建立臣属关系,曹魏将其划归辽东郡管辖。自此,挹娄部落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融洽的臣属关系。《晋书·四夷传》记载了黑龙江流域的裨离部落——它曾于267年向中原王朝贡献方物。另外,肃慎部落在整个曹魏时期,曾向中原王朝朝贡楛矢、石砮、弓甲、貂皮。在晋武帝至晋成帝(266~342年)之间的时间,肃慎部落也屡屡来朝。
中国南北朝对东北地区的主权管辖:544年,东北的室韦部落派使臣张焉豆伐等向东魏献方物,开始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自此近10年间,几乎每年都遣使向东魏后向北齐朝贡。由于北齐营州刺史陆士茂「诈杀失韦八百余人」,朝贡关系一度中断,双方兵戎相见。王峻为刺史后,改用招抚政策,使紧张的关系缓和下来,于是室韦部落又先后于563年、567年向北齐朝献。另外,公元554年,挹娄部落曾向中原王朝纳贡,且自称肃慎。历史上有名的「挹娄貂」,反映出挹娄部落捕貂是为获取貂皮向中原王朝纳贡,和与中原居民的交换。另外,勿吉族也于488年、493年、503年、540年以及武定年间(543~550年)向中国中央政府称臣,并朝贡楛矢方物。
中国隋代对东北地区的主权管辖:612年,隋朝恢复前朝设置的辽东郡,恢复了对东北的管辖。另外,据《隋书·靺鞨传》记载,「开皇初,勿吉国相率遣使贡献。文帝诏其使曰:『朕闻彼土人勇,今来实副朕怀。视尔等如子,尔等宜敬朕如父。』对曰:『臣等僻处一方,闻内国有圣人,故来朝拜。既亲奉圣颜,愿长为奴仆。』其国西北与契丹接,每相劫掠。后因其使来,文帝诫之,使勿相攻击,使者谢罪。」 这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勿吉族与中国中央政府之间,有着非常强烈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认同。
中国唐代对东北地区的主权管辖:唐朝废除辽东郡,将其辖地并入东夷、安东两都护府。628年,大贺氏联盟长摩会率领契丹各部,归顺唐朝。713年,唐朝设立渤海都督府,管辖东北。722年,东北的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至唐朝贡,唐玄宗封其为勃利州刺史,治所于伯力地区。725年,唐朝在东北黑水靺鞨地区,设立黑水都督府。726年,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但仍向唐朝朝贡,认同中原文化,是中国的地方割据政权。728年,唐朝设立室韦都督府,管辖东北室韦族——即蒙古族的祖先。820年,渤海国接管唐之黑水都督府。861年,室韦都督府陷落。885年,契丹国独立。
中国辽代对东北地区的主权管辖:926年,辽朝兼并渤海国,封皇太子耶律倍于其地,称「人皇王」,名为东丹国。可见东丹国是辽朝的诸侯国。东北的女真部落与辽朝的朝贡关系始于926年,一直保持至辽末1114年。辽朝对前来朝贡的女真部落酋长授官名、赐赏物,进而建立属属部。根据古代国际法,辽代中国对女真族有效地行使了主权。辽朝还设置了「南女真汤河司」「北女真兵马司」对南、北女真进行统辖,巩固了对女真族的主权。
中国金代对东北地区的主权管辖:1138年,金朝设置上京路,使用郡县制管辖整个东北。上京路下辖府1个、领节镇4个、防御州1个。其中蒲峪路的管辖范围达到了外兴安岭,而胡里改路则能管辖整个库页岛。
中国元代对东北地区的主权管辖:自1260年忽必烈继任蒙古大汗后,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蒙古帝国随之解体。1264年,元朝设辽阳行省,管辖东北全境;1273年,元朝设置征东元帅府,管辖黑龙江下游、鞑靼海峡及库页岛等地。
中国明代对东北地区的主权管辖:1389年,明朝在东北设置泰宁卫,正式开始接管东北。1409年,明朝设置古里河卫,管辖外兴安岭。1411年,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用于管辖东北全境所有卫所,东北各族人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434年后,辽东都司取代奴儿干都司,管辖东北全境,奴儿干都司也随之作废。凡卫所官员的任命、升降和承袭皆由明廷批准,女真卫所为明朝戍边,按时纳税。另外,明朝对东北持有司法裁量权。明朝亦在东北修建长达2500千米的驿站。
中国清代对东北地区的主权管辖:1689年9月7日,清朝与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首次利用国际条约肯定了中国对东北的主权。1690年,清政府树立界碑,用汉、满、蒙、拉丁、俄五种文字将条约刻在碑上,并且定期巡边。18世纪,东北逐渐形成3个相当于行省的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统领旗民。1907年改奉天、吉林、黑龙江3个将军辖区为省。
中国太平天国对东北地区的领土主张: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曾数次声称太平天国欲划分天下为21个省,这21省当是指清朝所设的18省和东北3省,但太平天国各个时期的文献中提到的省却不止于此,另有苏福省、天浦省、桂福省和伊犁省(新疆)。
中华民国对东北地区的主权管辖:在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当天,孙中山就发表了《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宣布继承清朝全部领土及人民遗产——「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地区的领土主张和主权管辖:1927年至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设立「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东北全境的革命工作。此后陆续成立了中共哈尔滨特委、中共南满省委、中共吉东省委、中共北满省委。它们领导东北地区各族人民开展了工农运动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一系列斗争。1948年9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同年11月2日结束,解放了东北全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东北地区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共同团结奋斗,东北进入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疆土既有割据时期又有统一时期,统一与割据交替循环,国家统一发展始终是主流方向。同中原地区不同时期曾经存在诸侯国或割据政权一样,中国东北地区也多次出现地方政权割据情况,但不论这些政权割据时间有多长、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走向重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