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1科学 DNA的双螺旋结构
文章分析
Blurb: 大致介绍背景,点名主题:structure of DNA
deoxyribonucleic /diˌɑːksiˌraɪboʊnuːˈkleɪɪk/
para 1: 介绍DNA分子的最小单位——核苷酸;
adenine /ˈædəˌnɪn/ 腺嘌呤
guanine /ˈɡwɑnin/ 鸟嘌呤
purine /ˈpjʊəriːn/ 嘌呤
thymine /ˈθaɪmɪn/ 胸腺嘧啶
cytosine /ˈsaɪtoʊˌsin/ 胞嘧啶
pyrimidine /paɪˈrɪmədin/ 嘧啶
monomer 单体 /ˈmɑːnəmər/
nucleotide 核苷酸
para 2: 点明DNA分子的双链结构;
para 3+4: 碱基配对;
para 5: 碱基顺序的多样性承载了基因信息,可以通过其中一条链的顺序复制出另外一条链。
permutation 变化组合
题型解析
22 ★★★ 直接细节题。B repeating units 对应 L4 regular alternation
23 ★★★ 独立循证。注意审题~
24
25 ★ 信息目的题,关注信息关系。
26
27 ★★信息目的,注意定位
28 ★★注意陌生的学术词汇的大写字母记录。
29
30
31 ★图文结合,注意选项审视
背景拓展
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DNA 分子结构中,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磷酸链在螺旋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通过碱基间的氢键形成的碱基配对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细胞内携带有合成RNA和蛋白质所必需的遗传信息的一种核酸,是生物体发育和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生物大分子。
DNA中的核苷酸中碱基的排列顺序构成了遗传信息。该遗传信息可以通过转录过程形成RNA,然后其中的mRNA通过翻译产生多肽,形成蛋白质。
1952年,奥地利裔美国生物化学家查伽夫(E.chargaff,1905-2002)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其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这使沃森、克里克立即想到4种碱基之间存在着两两对应的关系,形成了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的概念。
1953年2月28日,第一个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终于诞生了。

双螺旋模型的意义,不仅意味着探明了DNA分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它还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由于腺膘呤(A)总是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膘呤(G)总是与胞嘧啶(C)配对,这说明两条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版,即可合成复制出另一条链。克里克从一开始就坚持要求在发表的论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对原则,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这句话。他认为,如果没有这句话,将意味着他与沃森“缺乏洞察力,以致不能看出这一点来”。在发表DNA双螺旋结构论文后不久,《自然》杂志随后不久又发表了克里克的另一篇论文,阐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