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道德经》逐章点评补:一章文本句意剖析

这次推送的内容原本不在计划之中,为了附上几位国学大师给出的对《道德经》第一章的翻译解读,虽然之前已经把我对《道德经》第一章的解读非常详细地讲解了,但因为文字很长,这里我又花了几天时间再简化了一下,一来可以与附上的几位大家给出的对《道德经》第一章的翻译形成对比,方便读者加深理解,二来也可以更明确理解《道德经》确实不是一部一句原文就可以用一句白话翻译的经典。
另外,既然《道德经》确实不是一部一句原文就可以用一句白话翻译的经典,意译可能也不适合,所以这里就用了文本句意剖析这个形式,希望读者能够接受和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客观存在的(道),可以被人用语言文字概念“道”表述的(可道),但这样表述的从而表现在语言文字或人的思维意识中的结果,只能是主观性的道,并非那客观存在的道(非常道)。----------这一句,老子首先界定了“道”的概念属性有客观之道与主观之道的区别,而从老子的表达倾向看,则是偏向客观之道的一面;其次老子给出了他将要在整部《道德经》中论述的问题,即客观之道究竟为何的问题。此句有的版本为“道可道,非恒道”,其实句中的“恒”与“常”是通用关系,意思为“恒常自在”即现在的“客观”之意,下一句甚至整部《道德经》中出现的“常”与“恒”都是这种通用关系。
名可名,非常名:
被称名的事物也是客观存在的(名),可以被人用名词概念去描述甚至模拟的(可名),但用名词概念去描述甚至模拟的从而表现在语言文字或思维意识中的结果,只能是事物的主观存在状态,并非事物本身的客观存在状态(非常名或非恒名)。---------这一句,老子又首先界定了名称概念与事物本身的区别,其次是强调了他要探讨的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存在状态。如果联系老子那个时代的学术流派“名家”所探讨的所谓“名”与“形”的问题,老子很不客气的指出了问题的症结,“名”不是关键,把“形”的问题解决了,“名”的问题也随之而解了;同样的,如果再联系西方哲学中的“思”与“有”的问题,那么,康德、黑格尔的所谓的两者“二律背反”,消除问题的关键其实也不在“思”,而在解决“有”的问题。接下来,很有意思也很合乎逻辑的是,老子是怎么解决“有”、“无”的问题的了。
无可无,非常(恒)无;有可有,非常(恒)有:
这一句是我依据《道德经》第一章论述的逻辑文本补出的句子,补出的理由之前已经讲得很详细了,这里就不多说了。同样,这一句的逻辑是由前面两句而来,接着之上而来的要厘清的是“有”、“无”的概念问题,老子界定出了这两个概念也有主观与客观之别。这点区别意义非常之大,意义之一是由此而奠定了老子哲学的全部基础构件,为后面能够给出的结论“故常(恒)无欲以观其妙(7);常(恒)有欲以观其徼”奠定了基础;意义之二是,让我们这些后来人能够在最基础的概念上,理解东西方哲学最本质的区别。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句更贴切的理解可能是“可无,名天地之始,可有,名万物之母”,句中的“母”通“模”,即“描述”、“模拟”的意思。如果读了前面推送的内容,当不难理解其中包含的所谓“二律背反”的意味,所以老子写上这一句至多是文字概念的主观性描述,是一种假设推论而已,重点是为后一句作铺垫。
故常(恒)无欲以观其妙;常(恒)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中开头一词“故”非常有力度,非常明确地给出了后面的结论。“其”字指代前面的天地万物。“欲以观”还包括了“不欲以观”的意思。因为“常(恒)无”与“常(恒)有”是两个客观概念,绝不同于黑格尔所谓的“纯有”、“纯有”。客观的“常(恒)无”作为一种存在状态,并非所谓的“纯无”,而是客观事物产生因素的积累过程,当这些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客观的“常(恒)无”状态就被打破了,新生事物就产生了,由此而可以观察客观事物产生的微妙之处;同样客观的“常(恒)有”作为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也并非所谓的“纯有”,而是客观事物走向消亡因素即“常(恒)无”的积累过程,由此我们可以观察客观事物存在的边际之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句中的“此两者”当是承上即客观事物两种演变形式,“同出”是回应了这一章的第一句所提出的问题,即老子所要论述回答的问题“客观之道”究竟为何;“异名”即名称不同而实质一样,客观事物“常(恒)无”与“常(恒)有”两种演变形式名称可以不同,但其本质就是“客观之道”;“同谓之玄”,把两种演变形式概括为同样的“玄”,但这里的“玄”应该是明确微妙的意思,否则与前面的由“故”所得出的结论不符,甚至矛盾了。这里说一句题外话,我们现在还在提的所谓“实事求是”的问题,其实老子用“实事求道”的形式,早在2500多年前就解决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明确而又微妙明确而又微妙之处,就是我们分析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句中的两个“玄”字,老子既有概括之意,又有强调之意。同样的,如果不这样理解,仍然与前面的“故”所引出的结论不符,甚至矛盾。这里还应该注意的是由论述回答“客观之道”究竟为何的问题,转变为我们据以分析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就是老子著作《道德经》的目的所在。
以下附上四位国学大师对《道德经》第一章的解读或翻译,这是拙著绪论中的原文,这次就不作一字改动了,直接附上了。下次仍然接着顺序,推送《道德经》第二章了。
钱钟书《管锥编.老子》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按《韩非子.解老》解首二句谓物之存亡、死生、盛衰者,不可为常。常者,无攸易,无定理,是以不可道。“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三两道字为道理之道,第二道字为道白之道,即文字语言。“名可名,非常名”,两句申说可道。第二五章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三二章云:“道常无名”,第四一章云:“道隐无名”,可以移解。“名”,名道也;“非常名”,不能常以某名名之;“无名,天地之始”,复初守静,则道体浑然而莫可名也;“有名,万物之母”,现迹赋形,则道用粲然而各具名也。首以道理之“道”,双关而起道白之“道”,即转而以“名”释道白之“道”,道理之见于道白者,即“名”也,遂以“有名”、“无名”双承之。由道白之“道”引入“名”,如波三折,有“名”分为“有名”、“无名”,如云之展,而始终贯注者,道理之“道”。道之全体大用,非片言只语所能名言;多方拟议,但得梗概之略,迹象亦粗,不足为其定名,亦即“非常名”,故“常无名”。苟不贰不测之道而以定名居之,是为致远恐泥之小道,非大含细入、理一分殊之“常道”(《管锥编》第二册403页至410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已故钱钟书先生可以说声名远播,其对《道德经》第一章的解读翻译,再加上其别具一格的行文风格,附上并且放在前面,应该是必须的了。
季旭升《老子点津》第一章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解说的话,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如果可以用名称来界定的话,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称作天地形成的本始;“有”,称作万物创生的根源。所以常处于“无”,想要观照道体的奥妙莫测;常处于“有”,想要观照道用的广大无际。“无”和“有”,虽然名称不同,却都来自于道,都是幽远奥妙。幽远奥妙到了极点,就是所有的道理和一切变化的根本了(《老子点津》第2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这是台湾国学大师季旭升的解读,毋庸置疑,他的解读在台湾学术界也是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的。
李湘雅解读翻译《道德经》第一章:
道是可以表述的,不是通常意义的道;名是可以指称的,不是通常意义的名。无名,是天地初始的状态;有名,是万物形成的根据。常要从“无”中来领悟道的微妙存在;常要从“有”中来认识万物外貌轮廓。此两者,来源同而名各异,都可以说是玄妙而精深的。极其深奥,极其玄妙,是理解天地万物深奥玄妙变化的门径(《道德经解读》第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此书由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作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解读对道家道教来说份量自是不言自明。
张其成全解《道德经》第一章译文:
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名,如果可以叫得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了。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出道的奥秘,从永恒的“有”中可以观察到自然的边界。“无”和“有”这两者有相同的来源,但名称却不相同。它们共同叫做玄妙。玄妙又玄妙,是一切奥秘的大门(《张其成全解道德经》第30页,华夏出版社2017年6月北京第二版)。
张其成先生是一位家学渊源深厚、个人建树极多的学者,所以附上他的解读翻译也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张其成先生是目前国内唯一系统讲授“国学五经”的国学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编《易学大辞典》、《易经应用大百科》,出版《易道主干》等专著多部。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学课程特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人民政协讲坛特聘教授,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科学专委会副理事长,全国老子道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儒家联合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