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书评
首先用鲁迅
先生的一句话总结:“从来如此,便对吗?”
这本书为何如此畅销,它的整体写作水平其实很一般。但它的意义远超过了内容和形式。我想也是由于这类型的书很少,几乎没有。所以我们一定更在意它所代表的意义。它的出现和存在已经代表了我们正在觉醒。这本书描写的内容非常日常。它让读者觉得这就是自己的日常,那为何日常小事却不会让人感到枯燥呢?因为作者描写的每一件小事都有它深刻的意义在。或许你在日常经历中觉得普通而正常,但是每次金智英内心的声音告诉你,其实这是不公平的,只是因为从来如此,我们就默认它是正确的。而金智英让你去思考这件事究竟是正确的,还是仅仅是习惯了而已。只是金智英从来没有将心里话说出来过,很多人说她为什么不say no? 一方面跟主人公性格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原因是说出来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因为这个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不是某一个人对女性的针对,它是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而你成为了破坏规则的人。所以这样做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让别人觉得你既矫情,而且得了便宜还卖乖。还有很多读者觉得金智英太过敏感,有些事情没必要较真,比如说身份证1代表男2代表女。为什么金智英要在意这些对她生活无关痛痒的事,无论1或者2对她都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要知道这本书不是告诉你金智英的一生是怎么度过的,它要告诉你的是在你注意不到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里存在的不平等。这不平等或许会对你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或许不会。但你应该看到。你应该明白在无意识中把男性放为1才是男权真正根深蒂固的存在。
书中有一个很讽刺的现实,让我们心酸又无奈。组长金恩实作为女性领导者,了解女性的处境艰难,在一些小事上也会给金智英支持,她会让金智英不要做替大家摆东西、做端茶倒水这种小事,因为新来的男同事就不会这么做。可是当选择职员成立项目时,她还是会选没有金智英工作能力强的男同事。当金智英的心理医生了解了金智英的遭遇,并了解了金智英和自己妻子这样的普通女性所经受的折磨时,他报以了最深切的同情,可是,选择员工的时候,他还是会选择男性或者未婚女性。但我们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呢?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当然是追求更高效、更有利的方式。与其为女性提供福利还不如直接不招。恶性循环由此而来。当思想无法左右行动,这个时候其实更需要硬性的法律来保障权利的实现,社会调节本就是优胜劣汰,而女性之所以被淘汰,并不是她们能力不够强,而是她们只被赋予了生育的责任或者说义务,却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保障,这也直接导致了女性的抑郁和焦虑。而法律的推进靠的是群体意识的觉醒和反抗。
虽然这是一位韩国作家写的书,但我觉得很适用于中国,中国的读者看过会很有共鸣,尤其在女性面临的最大的两个问题,就业和生育,80%以上的女性认为自己遭遇过就业歧视,而结婚和生育,明明是一个可选项,但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它几乎成为了必选项。生育后女性要面临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这也导致了好多孩子都是由老人来帮忙带。因为首先家庭主妇无法给中国的女性足够的安全感,家庭主妇除了面临自己与社会脱轨的危机,还要面临跟丈夫差距拉大,而被出轨的危机。所以她们不敢做家庭主妇。所以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降临在女性身上,结婚对于她们而言,不是保障,而是冒险。另一方面,女人走出了家庭,而男人并没有回归家庭。明明一样工作,可是好像照顾家庭还是你的义务。在社会压力已经如此之大的社会,女性要承载的压力可见一斑。很多男性会抱怨,工作生活压力大,这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就像他们嘲笑金智英,觉得她没有自己挣钱辛苦,首先这不是金智英的选择,其次因为他们没有这种选择,所以也倍觉不公。我在看这段的时候想到一个男性朋友曾跟我说,真羡慕你们女生不用努力赚钱买房养家,当时觉得生气,我想如果房女性来买,家女性来养,孩子随母姓,那些男人的自尊心恐怕会受不了吧。但是转念一想。为什么男人会有这样的自尊心,还不是根深蒂固的男权造成的,还不是社会没有赋予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自由平等的选择权。文章中提到艾玛.沃特森对女权的核心理念让我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她说:“争取的不是女权,而是两性都能自由。女性主义从不等于厌恶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义者”所以男性和女性不是对立的阵营,争取权利的平等也不是剥夺男性的权利,而是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和选择的自由。
全世界都没有实现平权,都仍然处于男权社会当中。程度却各不相同。全世界的女性有些在斗争,有些在觉醒,有些还浑然不知自己身处不公。西方的开放程度更高,女性的权利相对也比东方更大程度的实现了,一方面和他们本身的历史文化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女权运动发展的结果。当她们争取的穿衣自由是拥有不穿bra的选择时,世界上另一些地方的女性还不能穿短裤,要蒙黑纱出门。更不要说政治权利。其实我们所羡慕和争取的权利可能在一些地方是已实现的权利。所以我们都在这条漫长的路上,走到哪里了呢?刚刚开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