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日方舟·考据向】干员设定浅析·无登九品莲台之欲,无落八万地狱之罪 嵯峨

2021-02-19 03:45 作者:AshuraSJ  | 我要投稿

(本文已授权Bigfun社区独家发布:https://www.bigfun.cn/post/856020、https://www.bigfun.cn/post/856021。转载请标明出处)

看竹看花本国春,人声鸟哢汉家新。见君庭际小山色,还识君情不染尘。

——空海【1】

·薙刀:静如水月,动如紫电

嵯峨使用的武器与缠丸的武器同属一类,名为“薙(tì)刀”(なぎなた),是一种历史较为悠久的长柄武器。这种武器在特定历史时期曾为勇武之人的标配武器,在长枪逐渐普及后变为一种具有鲜明身份特征的武器;同时,随着战争的逐渐减少,薙刀与武士的关系愈发衰弱,反而与女性产生了紧密联系。

薙刀发源于奈良时代,起初叫“长刀”(ながなた),打刀出现后为与被称作“短刀”的打刀、胁差相对的“长刀”(太刀、大胁差等)区分开来,将原本的称呼“长刀”变更一个假名(が→ぎ),改为“薙刀”。这种武器在样式上大致与中国古代的朴刀类似,甚至其诞生原因都是为加长武器长度获得更多作战优势(有研究者认为薙刀起源自遣唐僧侣从中国禅宗寺院中带回的朴刀)——通俗说法认为,早期武士盛行骑射与“一骑讨”(一騎討ち/一騎打ち,即演义小说里的阵前单挑)组合的战法,通常在骑射乱战后,双方各出一人骑马出阵,于马背上自报名号,之后一对一交战;这种情况下,武器长度成为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部分武士便将武器的柄加长,以获取攻击范围优势。这种趋势在南北朝时代(1336-1392)逐渐落入浮夸的境地,随之诞生了大太刀大薙刀这两种产物。

在寺社方面则是另一种情况。日本的佛教自诞生起就具有相当强的封建领主色彩,在土地、租税等世俗权力上享有极大自主权,因此也同世俗封建主一样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僧兵。但佛门忌杀生,加之世俗政权对宗教势力持有常规武具的打压和限制,僧侣们无法使用世俗武者惯用的太刀、长矛、弓矢作为武器,因此主要采用棍棒等不太会见血的武具作为自卫武器。在这一前提下,本身在重量上占据优势的薙刀即使不刻意打磨锋利,也能利用挥舞时带来的冲击力、下劈时的重压以及刀柄的撞打对敌人造成伤害,因此也成为了各大寺院、神社常见的防卫用具。

传为武藏坊弁庆奉纳的大薙刀,刀身长102.2cm,现藏于爱媛县大山祇神社。武藏坊弁庆是以豪力名扬后世的勇武僧兵,相传其曾使用过名为岩融(いわとおし)的大薙刀和名为蝉丸(せみまる,也称“せみ王丸”)的薙刀,后世的俗语“弁庆之薙刀”(弁慶に薙刀)就将薙刀视为弁庆的标志性武器,与”鬼之金棒“(鬼に金棒)一同视为勇武之人所用武器的代名词

平安时代末期一系列战争中,薙刀得到广泛使用,进入鼎盛期。但随着武士骑射本领的衰退(很大程度上是因战争形式发生改变所至),镰仓以后,薙刀大太刀等长武器不再是武士独占兵器,步兵也开始广泛使用能够斩、突、撞的薙刀进行作战,体型更大的大薙刀则因沉重、重心更难把控等原因成为勇武豪杰的代名词,在南北朝时期成为只有猛将才会使用的强力武器。但同样也是战争形式的发展,使得薙刀在战国时期逐渐少被武士使用——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战国时期出现较古代长矛更长的长枪三间枪五间枪(“”为长度单位,1间为6尺,约1.818米)等长枪取代薙刀成为下级足轻制式武器;二是15世纪70到80年代的应仁之乱(1467-1477)后,战争主流形式变为集群步兵作战。在兵卒布阵作战的前提下,大量使用薙刀挥砍会对阵型带来影响,不利于整体阵型的保持,因此以薙刀挥砍为主的作战方式被统一使用长枪戳刺的战法所取代;三是室町时代的大太刀经过演化,发展出名为“长卷”(ながまき)的分支。这种武器在造型上介于大太刀和薙刀之间,长度较二者略有缩短,但刀柄和刀刃占全长比例分别比大太刀和薙刀更大,在战场上使用起来比前两者相对便捷,使得薙刀逐渐退居武者常用武器的二线。

常见日本刀种类。最下的长卷是一种介于大太刀和薙刀之间的武器,其刀柄所占全长比例比大太刀更长,可以粗略视为单纯把普通打刀刀柄加长的产物

薙刀与女性开始产生联系,是发生在战国时代中后期到江户时代的事。随着日本国内战事渐息,武士已不再有真枪实战厮杀的必要,但维持日常武艺训练仍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薙刀术和枪术、剑术等武器使用法一同被纳入江户幕府规定的”刀马武艺之术“范畴,由杀人术转变为一种传统武术,涌现出许多繁杂的武术流派;同时,出身武家的女子日常也需修行武艺,一方面是出于对武家尊严的维护,同时也是充当防身之术。由于历史上女子使用薙刀的案例并不少见(如木曾义仲和源义经的侧室都曾持薙刀战斗,战国时期的立花訚千代更有组建女子薙刀队守城作战的事迹),薙刀自然成为武家女子修习武艺的优先选择——有说法认为,自南北朝时期蔚然成风的大薙刀,正是因武家女子所用才整体缩小为如今常见规格;但江户时代女性修习薙刀术的记载并不多见,因此这一说法仍存争议。

《英勇一百传·巴御前》,歌川国芳作。这幅浮世绘描绘木曾义仲侧室巴御前手执薙刀站立的姿态,据《平家物语》记载,巴御前肤白貌美又兼勇武卓绝,木曾义仲自知大势已去后嘱托巴御前独自逃出生天,巴御前只好手持大刀,将一名敌将斩杀后独自离去

明治以降(明大昭时代),武士阶级成为历史,刀剑弓马之术彻底失去了用武之地。不过,随着西方竞技体育的引入,传统刀剑和击剑等运动项目发生碰撞,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表演项目而为大众所接受;同时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女性修习薙刀术逐渐成为一种风潮,薙刀样式也被大致划分为刀刃前端弯曲弧度大的“巴形薙刀”(ともえなぎなた)和整体弧度较圆润纤细的“静形薙刀”(しずかがたなぎなた)——以历史上使用薙刀的女性来为这种武器命名,“薙刀为女人使用的武器”的观念就此确立了下来。

现代对冷兵器的分类中,薙刀主要被分为巴形薙刀静形薙刀两种,此外还有筑紫薙刀(室町时代流行于九州筑紫一带的薙刀,由农具镰刀加工而成)、袋薙刀(流行于战国时期濑户内海的水军部队,特点是刀刃宽大且可与刀柄拆分,特殊情况下可用作船桨使用)、键付薙刀(刀镡处有横向的钩,形似十文字枪,目前仅有户田派武甲流薙刀术这一门派使用)等只见于特定地区或历史时期的变种薙刀。区分巴形和静形薙刀,主要依据刀刃宽度及其前端弧度来判断:被称为“男薙刀”的静形薙刀刀刃狭长、整体粗细一致,更适用于实战;巴形薙刀刀刃较短,其前端则有类似中国朴刀、偃月刀一样的宽大化处理,实战中不如静形薙刀常见,江户时代多为武家女性修习,故得名“女薙刀”。仔细观察嵯峨缠丸立绘中的武器,嵯峨的薙刀刃部纤细狭长,形如柳叶,具有明显的静形薙刀特征;缠丸的薙刀则是在巴形薙刀基础上进一步艺术化处理的产物,整体造型类似关刀佩戴刀鞘的巴形薙刀

几种不同样式的薙刀
嵯峨立绘局部
和泉守兼定所作静形薙刀,曾为小浜藩初代藩主京极高次所有,现为刀剑ワールド(刀剑world)财团所藏

缠丸立绘局部
堀川国广所造巴形薙刀“堀波”,曾为室町时代名门·山名氏末裔·山名丰国所有,现为刀剑ワールド财团所藏

事实上,如果从嵯峨缠丸武器为切入点、审视二人的设定和干员档案,能够发现一些具有同样出处的现实传说来源;嵯峨档案中提到的一些内容,也是在现世传说基础上加以改变而形成。这部分设定对应的现实历史时期跨度极大,但都与日本封建时期的特殊群体——僧侣有如丝如缕的联系。

·禅宗斋食:粗茶淡饭,自得彻悟

腌萝卜......哈!小僧在!(选中干员1

纳豆拌饭!(作战中3

油炸豆腐!(作战中4

嵯峨的作战语音中提到了三种食物:腌萝卜(たくあん)、纳豆油炸豆腐(油揚げ),每当嵯峨气势如虹地在作战中喊出食物的名字,总是会给人带来一丝微妙的脱线感。问题在于,为何嵯峨选中这三种食物、而不是什么别的食物?除了这三种食物为素食、满足佛门“禁忌杀生”的戒律,同时还是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名产外,另一个原因在于这三种食物都与僧侣——尤其是禅僧(禅宗僧侣)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三种食物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是纳豆;但当时的纳豆并非如今人们熟知的有粘稠拉丝、需要用筷子搅拌食用的纳豆菌发酵物“丝纳豆”(糸引納豆),而是与中国常见的豆豉并无二致的霉菌发酵物“盐辛纳豆”(塩辛納豆)。

盐辛纳豆,国内也称“腌咸纳豆”

有关盐辛纳豆的文字记载虽然最早见于平安时代学者藤原明衡的《新猿乐记》(新猿楽記),但这种调味酱料早在奈良时代(710-794)就已出现,在平安时代以前以“”(し)之名见于平城京遗址出土的文献;有说法认为,豉的制作方法是鉴真和尚东渡一同带到日本,“纳豆”之名则是因为这种食物被储藏于瓮桶、置于佛寺司理金钱米面收入出纳的纳所而得(也有盐辛纳豆诞生自有“八幡太郎”之称的源义家一说)。由于以鉴真为代表的禅僧将豉最先带到日本,故以及其日本化产物“盐辛纳豆”最早在寺院庙宇间发展传播、得到“唐纳豆”的别称。

鉴真(688-763)干漆坐像,现藏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为日本带来书法、绘画、制糖、制药、烹饪等技术,同时还将两种中国传统食品——豆豉和豆腐一同传到日本

两宋时期,渡海前往中国的僧侣们又一次将中国的豆豉带回日本,进一步扩大了寺庙内盐辛纳豆生产的规模,这种产自寺院的盐辛纳豆因而得名“寺纳豆”,形成大龙寺纳豆大德寺纳豆悟真寺八桥纳豆等具有地区特色的名优特产——许多读者一定听说过的那位思考问题时用手指在头顶画圈的“聪明的一休”(一休禅师/一休宗纯。然而动画中大部分事迹都与一休宗纯本人无关),就曾发明制作流程需持续一年、名为“一休寺纳豆”的寺纳豆,作为大德寺纳豆的衍生品类而为人所知。

一休宗纯(1394-1481)。和动画《聪明的一休》中相同,一休宗纯确实出身尊贵,其生父乃是第100代后小松天皇;但与动画里天真善良的小和尚一休不同,现实中的一休宗纯虽为禅僧,却看透室町时代禅宗的虚伪本质,放荡不羁流连于风月场合,甚至还收了个女徒弟(地狱太夫)、与盲女结为夫妻,是个十足的酒肉和尚
一休寺纳豆,据传为一休宗纯晚年居住在自号“酬恩庵”的一休寺时,为改善应仁之乱带来的饥荒而向周边村落居民传授制法发展而来

稍晚出现的食物是油炸豆腐(あぶらあげ、あぶらげ,也可简称あげ)。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将这种食物与稻荷神联系起来,但最初发明油炸豆腐的是无法食肉的僧侣。室町时代(1336-1573)的僧侣将豆制品作为重要蛋白质来源纳入所谓“精进料理”(精進料理,即所谓的斋饭)范畴,为让豆制品口感更好、尝起来更接近肉类,僧侣们不断尝试不同制作方式,在此过程中掌握了利用食用油炸制食物的加工方式(揚げ),出现了早期的油炸豆腐——之所以说“早期”,是因为油炸豆腐正式普及是食用油产量提升并较广泛使用的江户时代的事;但即使是在江户时代早期(家康、秀忠、家光三代时期),油炸豆腐也因油料珍贵、豆制品被视为珍馐而几乎与平民绝缘,市民们只有在正月、盂兰盆节等重大节庆时才能吃到这种“奢侈”的食物;

油炸豆腐。日本有两种以食用油炸制的豆腐,一种是只炸表面、内部仍保留豆腐口感的厚炸豆腐,日语称“厚揚げ”或“生揚げ”;另一种则是将豆腐水分沥干后切成薄片,先以110-120左右的菜油低温炸制、之后再以180-200度高温油炸制两到三遍而成,这种产物才是狭义上的“油炸豆腐”,在外形和口感上基本与我国的油豆腐或蓑衣豆腐类似,部分地区称为“薄炸豆腐”(薄揚げ)
不同地区的油炸豆腐在形状、大小、厚度上皆存在差异。图中这种三角形油豆腐主要产自宫城县定义山一带,虽然切片较厚,但它并不算厚炸豆腐,而是油炸豆腐(油揚げ)的一种

最后一种食物——腌萝卜。在日语中,以盐、米糠、醋、酒糟等腌渍的食物通常被称为“漬物”(つけもの),与我国的泡菜类似,基本上能想到的蔬菜都能拿来腌;但嵯峨语音中提到的“たくあん”,则只能指代泽庵腌菜(沢庵漬け),是一种用白萝卜(大根)制成的腌菜。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很陌生,但其实很多人都吃过——寿司店里常用的那种口味酸甜的黄色萝卜条就是泽庵腌菜(部分地区称“金大根”,黄色是防止腌萝卜储藏过程中见光褐化而加入的栀子、姜黄等食用色素所至)。

泽庵腌菜(日式腌萝卜)

たくあん”日语汉字写作“沢庵”,源自江户初期的临济宗(禅宗的一个分支)僧侣·泽庵宗彭(1573-1646)。司马辽太郎称这种以白萝卜为原料,加入盐、糖、醋或米糠腌制而成的腌菜最早可追溯到平安时代天台宗(台密)僧侣、第18代天台座主·良源(即慈惠大师、元三大师,912-985),但最初没有特定名称,“たくあん”之名是在江户初期才出现。根据江户幕府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建立、由泽庵宗彭担任首位住持的东京都品川区东海寺流传的说法,泽庵和尚某次以腌萝卜招待前来拜访的德川家光,家光品尝后觉得味道相当不错,得知这种腌菜没有名称,遂说“那就以‘泽庵’来称呼吧”,之后便约定俗成地以“泽庵”作为这种腌萝卜的名称;但民间也有说法称,这种起源于寺院的腌菜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泽庵和尚的墓石造型酷似腌咸菜时用的压缸石。现在,腌萝卜在日本各地都有分布,各地区做法不尽相同,腌制材料有盐、糖、米糠、乳酸菌不等,但大多都沿用江户时代的称呼,将之唤作“泽庵”。

传为泽庵宗彭画像。泽庵宗彭为战国末期、江户初期僧侣,曾在关原之战后收敛西军败将石田三成遗体加以安葬,在短暂担任大德寺首座(仅3天)后隐居,却因卷入朝廷与幕府在财政问题上的争端“紫衣事件”、与金地院崇传对立而被流放,直到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即位后才在南光坊天海、柳生宗矩等人援助下被赦免、被家光招为近侍。之后泽庵一度被授予国师称号,但本人予以拒绝,先后担任柳生家菩提寺·芳德寺和东海寺的住持,致力于复兴因“紫衣事件”大受打击的大德寺、妙心寺法统,于正保二年(1646)留下“梦”字辞世偈和“不要修建墓碑”遗言后去世,享年74
泽庵宗彭墓,位于东京都品川区东海寺大山墓地。墓石造型方正平整,确实与压缸石有几分相似

有细心的读者或许注意到,本条目开头处提到这几种食物时,提到它们是与“禅僧”有关、而非以广而泛的“和尚”或“僧人”代称,这是有原因的。受到各种媒体和文章的大肆渲染,当今我国很多人对日本僧侣的第一印象基本都是可以娶妻生子、喝酒吃肉的“花和尚”,但这并非覆盖整个日本佛教界的普遍现象。当今日本较大的佛教宗门有13个,其中能吃肉喝酒、娶妻生子的,只有亲鸾上人(1173-1263)开创的净土真宗(极端激进派净土宗)、也就是战国史里臭名昭著的一向宗;而上文提到的鉴真一休宗纯泽庵宗彭这些人物,大多出身于对佛门戒律十分重视的大陆系宗门(鉴真为律宗,后两人属于临济宗,这两个宗派都源自中国),对门下僧侣修行者的饮食起居有严格要求。只是因为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净土真宗拥有数量最多的寺院、在近现代的影响力远大于其他日本佛教宗门,因此难免给外人带来以小见大、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这部分内容将会在下一篇专栏中加以一定的阐释说明。

净土真宗总本山——西本愿寺。本愿寺在战国时期被净土真宗第10代法主·本愿寺证如营建为规模宏大的军事要塞,成为净土真宗(一向宗)总本山,后在与织田信长的交战中被摧毁。本能寺之变后,第11代法主显如与丰臣秀吉亲善,将本愿寺迁往京都,1602年德川家康又将本愿寺拆分为东西两派,分别作为净土真宗大谷派和净土真宗本愿寺派的总本山

·寺僧:天台南禅,鞍马山风

列举其语音中与禅宗有关的三种食物后,再来看看嵯峨档案【画中人】剧情中提到的部分内容。众所周知,方舟在人物设定方面大多是混杂处理,将多个现实要素同时糅成一项内容,因此随着剧情演进和世界观体系不断发展,很难再将某个干员单向对应到单一现实人物;但这些混合组成的内容中,依然可以辨识出其现实灵感来源——比如嵯峨的“武僧”身份,就至少有三个与之相关的现实传说或历史人物。

如果将“薙刀”与“武僧”联系在一起,很多读者或许会想到这个角色——

实际上,《只狼》中破戒僧这个角色,无论是“破戒”、“武僧”、“守门”,还是战斗场景“大桥”,都来源于日本历史上最声名远扬的武僧——武藏坊弁庆(むさしぼうべんけい)。提到耍薙刀的著名武僧,弁庆若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这位轶事颇多的半传说人物因其生前最后一战死守主君所在居馆的大门如仁王般屹立不倒死去的事迹,而被后人视为武士精神典范,甚至以其最后“立往生”(立ち往生)的英姿来比喻陷入进退维谷的局面。【画中人】剧情中嵯峨孑身一人挡下墨魉的情节,就致敬了武藏坊弁庆衣馆之战中的绝唱;但如果仔细阅读其档案中有关她身世的内容会发现,嵯峨在设定上与武藏坊弁庆并没有太多密切联系,反而和弁庆的主君——源义经有许多对应之处。

位于和歌山县田边市的弁庆铜像

按照本人说法,由于并不是正式的僧人,因此没有剃度。(档案资料一

嵯峨是打从襁褓中起就在寺庙长大的,她自有记忆开始就跟着师父和其他师兄弟们一起练武诵经。

而除了这一次迁移,她在离开寺庙前都没有下过山,一直在山上过着清贫的生活,也因此,对她来说,山下的生活是完全未知且陌生的。(档案资料二

小僧并非真的僧侣,只是被寺院收养。嵯峨是临行之际从住持爷爷那里求来的名字,意为山高路险。(晋升后交谈1

首先推测一下嵯峨的年龄。从【画中人】剧情来看,她的年龄并不比克洛丝等人大到哪去,与夕对话及回忆住持往事时还提到“当时的住持远比现在的自己年轻”,是个“小沙弥”——所谓“沙弥”,是指不满20岁出家修行的佛门男性弟子,女性则称“沙弥尼”,与之相对20岁以上者则称“比丘”、“比丘尼”;其后见到时,又提及虽在画中度过十载光阴,但现实世界不过是由秋转冬、大约过了1-3个月,即嵯峨的年龄并未发生改变。由此处及嵯峨的悟性来判断,她的年龄大致在18-22岁左右的区间内,尚属年轻活跃之时;


嵯峨这种孩童时期就在寺院长大、但并未剃度正式为僧的佛门子弟,日本历史上称“稚儿”(ちご),是天台宗真言宗山岳佛教收养代管的12-18岁左右男性孩童群体,禅宗称“喝食”(かつじき/かっしき,“喝食行者”简称,原本在中国佛教中无年龄划分,日本禅宗将其作为18岁以下未剃度弟子的独称)——之所以要强调“男性”,是因为佛门寺院不允许女子存在,女性修行者多在被称为“”的设施修行,男性修行者聚集场所才称“”;依据原本出身高低贵贱,“稚儿”分皇室贵族出身、被委托给寺院教授礼仪经典的“上稚儿”,因悟性良好、头脑灵活而被委托给相熟僧侣的“中稚儿”,以及具备某种才艺而被卖给寺院的贫苦出身的“下稚儿”。通常情况下,孩童被送往寺院作“稚儿”时,会得到一个区分于原本乳名的“稚儿名”作为寺院中的称呼,留女性样式发型(嵯峨发型是在孩童发型“振分发”与女性发型“尼削”组合基础上美化的结果)、有些还会身着女性装束;当孩童元服(成人礼)后,大多会还俗下山,但也有部分会留下,就任住持等寺院职位——从嵯峨的自述来看,“嵯峨”之名是其下山时得到的名称,虽未正式剃度出家、但也没有还俗,仍以“小僧”(拙僧)自称,表明嵯峨”应是住持正式授予这个孩子的稚儿名

嵯峨立绘局部。从立绘可以看出,嵯峨鬓角留至脸颊两侧大致齐肩处,蓄到齐眼长度的刘海为防止遮挡视野而特意向两边分开。这种发型被称为“振分发”(振り分け髪),是平安时代少年与婚前女子的发型;如果齐眼刘海未分开、保持密集整齐样式,则称“目刺”(目刺し,现代俗称蘑菇头),为幼童常见发型
平安时代的一种女性中长发型,因多为女性出家为尼后剪短至介于肩腹之间,故称“尼削”(尼削ぎ),孩童留此发型时则称“秃”(かぶろ、かむろ);前发相同、后发齐颈的发型在幼童时期称“髫”(うない)

嵯峨说,一开始,住持爷爷是反对她下山的,而理由也很简单:嵯峨太单纯,她如果入世,恐怕会有不小的问题
不过嵯峨又说,住持爷爷在拒绝她的当天深夜,将她叫醒,两人来到寺内广场,师徒二人,或者说祖孙二人,一人一棍,一问一答,从月正当空打到东方初明,住持爷爷最终同意了让她下山
嵯峨表示她至今也没有明白为什么和住持爷爷打了一架就放行了,而由于嵯峨也快要忘了那一夜她和住持爷爷的问答内容是什么,以至于我们无法了解个中全貌。不过恐怕是因为,那位住持老人从嵯峨的回答中确认了什么,才放心让她下山修行吧。(档案资料二

档案中还提到,住持起先并不同意嵯峨下山游历,认为嵯峨过于单纯,一旦入世或招祸端,最后二人在深夜会武、以一问一答形式交谈,最后才放心应允嵯峨下山。这种口语形式的问答交流多见于禅宗,即所谓“机缘问答”(日语称“禅問答”,ぜんもんどう)——看过《鬼灯的冷彻》第二季的读者可能会对满脑子禅学的一休禅师有印象,他在片头与鬼灯的对话就是“机缘问答”。机缘问答大多是弟子或同道提出隐含解脱之道的发问,师父或高僧挑明提问中隐含的预设,向弟子开示个中禅意和当下即是的顿悟之道,诸如“高僧向杯中倒入热水”的段子就是对机缘问答的一种揶揄。但是直接寻求佛教义理或禅理精神之道的对话并不能被算作机缘问答,因为这类问答只关乎如何求道、而不是立足于求道者当下需要、提出解决措施并得到相应思想开导;真正的机缘问答应该是间接的、留有参透余地的,通常点到为止,双方心里有数即可,而非带有功利性的直白阐释说明。

未剃发出家的稚儿与住持深夜比武、随后下山游历,对日本民间说故事略有耳闻者能够很轻易看出,嵯峨这一系列履历映射了源义经幼时在鞍马寺与大天狗僧正坊学武的传说——区别在于,嵯峨自襁褓中就在寺院生活,而牛若丸家族破灭后被迫送往京都鞍马寺寻求庇护。由于父亲源义朝在平治元年(1159)的平治之乱中与后白河上皇、平清盛敌对而兵败身死,出生不久的牛若丸被母亲常盘御前带在身边流亡,在母亲两度改嫁后作为稚儿被送往京都鞍马山鞍马寺,得稚儿名遮那王。原本牛若丸或将出家为僧、终生与青灯古佛相伴,但其某夜在鞍马中遇到名为“鞍马山僧正坊”的大天狗,在僧正坊指点下修习武艺,每直到凌晨才返鞍马寺此事被鞍马寺僧发现后,僧人们深知那王已无奉佛之心、更难以继续隐瞒其身世,遂将其背负的身世宿仇向遮那王和盘托出,促使遮那王在承安四年(1174)15岁时离开鞍马山、前往奥州藤原氏领地,以图(另军记物语说法,称遮那王先从僧侣处得知自己身世、拒绝出家为僧,之后在夜间偶遇带着天狗面具、自称“鞍马山大天狗”的武者,从武者处学得剑术后下山)。

源义经


鞍马山鞍马寺,位于京都市左京区


《牛若丸僧正坊习武术觉图》(牛若丸僧正坊隋武術覚図),歌川国芳作于1851年,描绘鞍马山僧正坊指点牛若丸(图右上)修炼剑术的场景

这个传说中出现的大天狗名为“僧正坊”,“僧正”(そうじょう)乃是源自中国的僧官名,由德高望重之僧担任,负责管理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僧尼人员;而“住持”在日语中称“住職(じゅうしょく,全称“住持职”),是负责管理一寺僧侣的高僧。“鞍马山僧正坊”,其含义即“管理鞍马山寺院的高僧(僧正)”,其实可理解为就是鞍马寺的住持——换言之,撇开一切后来附上的传说色彩,牛若丸实际是从知晓其身世的鞍马寺住持或某位高僧处习武,之后才下山出世,基本可以视为是嵯峨过往经历的现实来源;

但是,如果站在原型的角度,嵯峨及其师父——那位住持的经历,似乎并没有过于细致地加以处理。设计者并未将佛教不同宗派的修行方式、主要思想明确区分开来,而是以宽泛的“佛教”来模糊化处理——明显的一点在于,嵯峨在剧情和档案中表现出极为不俗的禅僧悟性,但她的事迹原型、包括老住持的原型,却来自与禅宗诸派大相径庭的密宗流派。佛门诸派的演化增生,碍于篇幅所限暂不细说,放至下篇专栏中进行阐述;这里以嵯峨精二立绘的显眼要素——密迹金刚为切入点,谈一谈对这一意象的涵义,以及对嵯峨意义非凡的那位老住持的原型。

·密迹金刚:能闻秘要,卫道护法

嵯峨精二立绘中,最显眼的要素莫过于其身后隐于暗影中的仁王像。这尊仁王像怒目圆睁、嘴唇紧闭,身体肌肉虬结,将蓄力待发的动态与不动如山的静态结合,展现出佛教护法天神刚勇仪态之美。仁王像是佛教的经典要素,同时,嵯峨立绘中的这尊吽形仁王也包含一些具有一定深意的细节处理。

嵯峨精二立绘

去年新年活动“洪炉示岁”的专栏(世界观设定浅析·洪炉示岁(上))中,曾针对干员阿和吽的代号简要概括了阿吽在佛教中的涵义,顺带提了一下仁王像的阿吽之分。所谓“仁王”,也称“二王”,即佛教庙宇山门前放置的两尊镇山神像,国内常称为“金刚力士”。根据我国《辞海·宗教分册》的说法,金刚力士多手执金刚杵分立山门左右,位于山门左边者为密迹金刚(密执金刚),位于右侧者为那罗延金刚(那罗延坚固王),明代以后受到《封神演义》影响,很多人也将寺院中的金刚力士唤作“哼哈二将”。现在,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详细谈一谈嵯峨身后这尊仁王像——密迹金刚的内容。

密迹金刚之渊源,目前大多公认出自唐代翻译为汉文的佛经《大宝积经》。在此经第九卷《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二》说道,古印度有一大国,国主乃礼侍佛法、全能全知的转轮圣王,名唤勇郡;勇郡有数千王子,其中第1001位王子名为法意,第1002位王子名为法念。二人对佛祖许下誓言,法意太子誓要在其他1001个兄弟成佛后化身金刚力士,在外捍卫诸佛唯一、在内听闻一切秘法【2】,法念太子则欲身体力行,劝助诸佛转动法轮、弘扬正道。后来,勇郡转轮圣王的前1000个王子化为贤劫千佛,法念太子为大梵天,誓要护卫诸兄弟的法意太子则化为金刚力士,名唤“密迹【3】——“密迹”者,即诸天神佛没有传给世人的秘密佛法;这些佛法后来经密迹金刚力士之口,传给一些具有大德神通的修行者,因此得以见于大乘佛教经书记载。

《大宝积经》

正是因为密迹金刚有护卫诸佛、听闻秘法之能,他在佛教各宗都具有重要地位。大乘佛教《金光明经》曰“金刚密迹大鬼神王,及其眷属五百徒党,一切皆是大菩萨等,亦悉拥护听是经者”,称其为菩萨化身;三论宗《法华义疏》密迹金刚神第三法身实为贤劫千佛中最后一位楼至佛(韦陀菩萨)所化。而在密宗中,密迹金刚地位尤为独特、别名尤为繁多,被视为大日如来座下直传眷属弟子,有“执金刚神”、“夜叉王”、“药叉王”、“金刚手”等称号,是密宗法门传承中的重要人物【4】——理所当然地,在密宗自唐代东渡日本形成东密台密两派后,密迹金刚也被引入到日本,并在日本佛教本土化发展历程中变得愈加复杂和重要。

在早期中国寺庙中,寺院山门处的守山神像只有密迹金刚一尊;但由于奇数雕像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成双入对”的思想和设计美学,人们便在山门处增加一尊密迹金刚雕像,将两尊密迹金刚分别以“金刚”、“力士”相称;随后又受到《封神演义》影响,以“”(闭嘴)、“”(张嘴)两口型来区分两尊密迹金刚。后来,随着佛门典籍日趋繁衍细化,山门处的守护神也不再局限于密迹金刚一位护法神,那罗延坚固王迦毗罗神王、乃至与密迹金刚同属“二十诸天”的散脂大将,都是佛教建筑中常见的护法神——如南北朝时期常见的佛教建筑守门神就是那罗延王迦毗罗神王,以建于北齐的河南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曾用名金刚力士那罗延窟)为典例;许多非密宗庙宇则将密迹金刚散脂大将并列,将二者塑造为披甲武士形象,区别在于密迹金刚白面善相、散脂大将则金面怒相;而只有在寺院门口的两尊塑像都赤裸上身、手持金刚杵、身披羽衣、仅面部表情存在差分(多见于日本寺院)的情况下,才会将其区分为密迹金刚那罗延王

大住圣窟守门神王像。上为迦毗罗神王,下为那罗延神王

而在日本佛教中,大多数寺院(无论是否信奉密宗)的守山神像都是类似的。只有一尊时,为执金刚神;有两尊时,闭嘴呈“”形、位于门左的称“密迹力士”(みっしゃくりきし)或“吽形仁王”,张嘴呈“”形、位于门右侧者为“金刚力士”(こんごうりきし)或“阿形仁王”;如果是信奉密宗的庙宇,则会以千手观音座下二十八部众眷属为标准,将吽形仁王称为密迹金刚力士,而将阿形仁王称为那罗延坚固王——其实说这么多,本质上日式寺庙的镇山神像都属于密迹金刚,执金刚神是其别称、那罗延王则是后来为方便区分而引进的护法。

“阿”(左)、“吽”种子字

谈完密迹金刚的内容后,我们再来看看嵯峨立绘中的这尊吽形仁王像。从塑像的造型细节,可以找到其造型的现实来源:首先,仔细观察这尊塑像抬起的右手,能发现其食指和拇指交叠中指、无名指、小指伸直,摆出类似“OK”的手势,即所谓转法轮印说法印);其次,将立绘放大、观察仁王像颈部以下区域,能看到其肩部到胸部有圆形装饰物——实际上单就手势这一细节,就足以判断出这尊仁王像的现实参考来源;结合塑像身上装饰细节基础色调以及嵯峨设定中的诸方面原型,可进一步确定嵯峨精二立绘参考自奈良东大寺南大门吽形仁王像

奈良东大寺南大门的吽形仁王像,仔细观察红框处细节
三种佛教造像常见手印,中行为说法印。据佛教说法,阿弥陀佛通过判断往生者的“品位”来做出不同手印进行接引,品位由上、中、下三品和上、中、下三生组合而成,共九种,不同品位往生者在净土所受待遇亦有不同;一般说法印为双手结成,金刚力士因一手需持握金刚杵,故只用单手结印

日本全境立有仁王像的寺院,不说数百、至少也有几十,如圣德太子建立的四天王寺法隆寺、弘法大师空海开创的金刚峰寺(注意此处)、乃至著名的瑞龙寺兴福寺园城寺,都立有两尊仁王像,东大寺甚至还有两处仁王像(南大门和法华堂;法华堂仁王像为少见的披甲武士造型);而光是右手呈说法印、胸前佩环状装饰物的吽形仁王像,也有东大寺和浅草寺等地。佛像并非量产的批发货,大多是人工雕刻而成,因此不可能在不同地区找到造型完全一致的塑像;也正是因此,东大寺南大门仁王像才成为众多仁王像中最特殊的一对——不仅是手势造型,还有很多奇特要素加在一起,才让这对塑像几乎成为知名度最高的仁王立像。

首先,这对仁王像是全日本最大的木制雕像。东大寺南大门的两尊仁王像出自镰仓时代著名佛雕师运庆快庆父子之手,由运庆构思整体造型、采用预先制作零部件再组合的“寄木造”(よせぎづくり)建造法,共20余位佛雕师分别雕刻3000余块木料、之后加以组装而成。雕像全高8.4米,比日本第二大仁王像(高野山金刚峰寺)高出近3米(金刚峰寺阿形仁王高546cm,吽形仁王高558cm),从气势上就压倒诸多仁王像;

其次,东大寺南大门仁王像是同类造型仁王像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组。这组仁王像的肌肉、筋节、血管、衣物等细节栩栩如生,细致的面部表情带来极为强大的震慑力,具有庆派雕工的鲜明特征,将护法天神的神威体现地淋漓尽致;原本雕像上涂有彩色漆饰,随着时间流逝而剥落殆尽,露出原本的木色胎底,反而为仁王像增添苍劲古朴的气质。后世几乎所有造型样式与之相似的仁王像,都参考自东大寺南大门的这一组——这也是判断此为嵯峨精二立绘造型来源的重要原因:日本著名的说法印吽形仁王像,除了东大寺南大门外还有浅草寺一处,但浅草寺仁王像重建于昭和三十七年(1962),且涂有鲜艳的红漆,在建造时间和外形特征上不符;此外,埼玉县深谷市的弘光寺亦有说法印吽形仁王,但该处雕像为青铜制,且面部细节等方面可轻易辨别,故予以排除。

奈良东大寺南大门仁王像
浅草寺仁王门的说法印吽形仁王像。此组雕像建于1962年,样式上参考自东大寺南大门的仁王像

第三,最特殊的一点,在于东大寺南大门仁王像是日本现存年代最早的左右颠倒放置的金刚力士像。按照惯例,仁王像中吽形的密迹金刚和阿形的那罗延王并排分置于正门左右;但东大寺南大门的仁王并非并排放置,而是在庞大的寺门内侧面对面放置,且将阿形仁王放在左侧、吽形仁王置于右侧。据说在早于平安、镰仓时期的奈良时代,寺院多采用阿形在左、吽形在右的布局配置,平安时代以后就颠倒过来,形成现在常见的阿形在右、吽形在左惯例;而东大寺南大门的奇特配置,被认为是遵循奈良时代传统而特意为之——1962年重建、同样左右颠倒放置的浅草寺仁王门,也是参照东大寺南大门的结果(浅草寺建于728年,为奈良时代建筑,因此以奈良建制为标准、参照东大寺仁王造型复建)。

位于寺门内部左侧的阿形像(那罗延王)

密迹金刚在佛教诸宗中多被尊为护法神,嵯峨在【画中人】剧情中、以及档案里透露出横刀立马的守护决心,正是对密迹金刚“镇护”属性的体现;佛教寺院中常成双成对存在的金刚力士像,也不排除未来还有对应那罗延王、与嵯峨有关、能与之在意象上组成一对的人物出现。同时,密宗将密迹金刚奉为大日如来直传弟子,是各种密宗经典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又对应【画中人】剧情里提到的住持心愿和意志的“继承”——“嵯峨”之名就是最好的体现:不仅是“山高路险”的嘱托,还部分关系到现实中佛教密宗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遍照金刚:西来学法,弘法利生

嵯峨回忆往事时,曾提到住持当初来到炎国,因节度使南巡、官道不通而独自泛舟渡江。站在佛教视角,这个故事或许是对南北朝时禅宗祖师达摩(?-536)“一苇渡江”典故的化用;而“节度使”这一唐朝专属的独有军政名词(“节度使”之称早在汉代即有出现,但作为正式官职唐睿宗景云二年、即711年)的出现,也让“老住持泛舟渡江与‘一苇渡江’产生联系”在“三教合归儒”的唐朝有了可能——唐代儒家的解释认为,“一苇”未必是“一根芦苇”,而是像《诗经·卫风·河广》里“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所言,是“一大束芦苇”(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5】)。同时,从“嵯峨”之名、以及她和老住持的师徒关系中,也可寻得老住持的现实参考人物。

嵯峨”,字面含义,即“山高路险、坎坷不平”;但从其在【画中人】剧情中大智若愚的表现、以及甚至让都略感讶异的书画悟性和美学认知来看,这个代号的涵义又不止于单独的词汇,而是与平安时代以书法著称的第52代嵯峨天皇(786-842)有一定联系——之所以说“有一定联系”、而非“原型”,是因为“云游僧”这一身份以及【画中人】的剧情,剔除了嵯峨天皇政治上的一系列争议操作(后期大兴土木、越位专权、继承人问题,导致嵯峨帝驾崩仅两天就爆发事关帝位问题的“承和之变”),将干员嵯峨嵯峨天皇的共同点限定在“艺术”、“文化”和“思想”层面,算是一贯常有的手法。

嵯峨天皇。嵯峨天皇执政前期针对政权机构进行整顿,增设藏人、检非违使等“令外官”,并下令修改旧有律令条文、增添细目规定,编为《弘仁格式》,并对岌岌可危的班田制进行调整。嵯峨朝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财政问题,因此天皇不得不将部分子嗣降为臣籍,形成嵯峨源氏一脉;《宇治拾遗物语》记载,当时的大臣小野篁曾在皇宫竖起“无恶善”(無悪善,“悪”可读作“さが”,与“嵯峨”同音)的木牌,讽刺嵯峨天皇执政不力、“无恶善”即“没有嵯峨帝才是善”

嵯峨天皇喜好风雅之事,其在位期间是“弘仁文化”的盛行期,礼仪、服饰、建筑各方面皆借鉴唐制,下令编纂《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汉文诗集,还与仁明天皇一同在统一唐乐、高丽乐基础上复兴并改编多种乐舞,开创神乐、东游(日本关东地区民谣)、风俗歌、朗咏(朗诵中国诗作,辅以雅乐伴奏)、今样歌(宴会歌舞)等音乐形式。除此之外,嵯峨帝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书法造诣。嵯峨帝笔墨有王羲之、欧阳询之风,擅写楷、行、草书,极力模仿中国书法落笔特点,同时又有意识地融会贯通、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留有《李峤杂咏残卷》《哭澄上人诗》《光定戒牒》等宸翰,位列平安朝“三笔”其二(第三人为师从柳宗元、唐人时称“橘秀才”的橘逸势);而他的书法老师,就是开创开创日本书道、位居“平安三笔”第一、同时也是老住持原型之一的空海(774-835)。

《哭澄上人诗》,澄上人即开创天台宗的最澄
《光定戒牒》

空海精通汉文,在唐留学时期曾师从书法理论家韩方明钻研书法,因参透韩方明《授笔要说》五种笔法,能以双手双脚一口、共五支毛笔同时书写,而有“五笔和尚”之称;其书法飘逸娟秀,颇具右军风韵,还曾被唐宪宗请入宫中补写屏风上缺漏的王羲之笔迹,在法统传承上是王羲之笔法的第十四代传人——右军笔法,源自蔡邕,蔡邕传蔡琰,蔡琰传卫夫人,卫夫人传王旷,王旷再传羲之、献之“二王”,之后经智永和尚之手,传虞世南、徐浩、韩方明,再传给空海【6】。回到日本后,空海开和风书法先河,形成被后世称为“大师流”的书法流派,之后将汉文书法要领传授嵯峨帝,嵯峨帝传给小野篁,小野篁再传纪夏井,之后经夏井徒弟藤原敏行传至平安后期的“三迹”(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完成由苍劲雄壮的唐风向丰婉优美的和风的转变——从文艺角度,嵯峨与住持的师徒关系对应了嵯峨天皇和空海的书法传承;而老住持身上,还存在一些与空海生平事迹贴近的内容。

空海最知名的传世墨宝——《风信帖》。该作品是空海与最澄的来往书信,共三帖,分别为《风信帖》、《忽披帖》和《忽惠帖》(上三图),现作为国宝藏于东寺;最澄的回信《久隔帖》同为国宝,现藏于奈良国立博物馆

严格来说,老住持的经历并不单纯来自空海除上文提到的鞍马山僧正坊外,老住持自幼学佛习得禅宗机缘问答教诲等部分,更切近12岁皈依佛门禅宗、与空海一同前往唐朝修习佛法、开日本天台宗信仰肇始的最澄(766/767-822);但老住持与嵯峨的传承关系更偏重于空海的事迹,因此本条目将以介绍空海的生平事迹为主。

如果要说日本影响最大的佛教名人,空海必定当仁不让。日本有“弘法夺大师之名,秀吉夺太阁之名”(大師は弘法に奪われ、太閤は秀吉に奪わる)的说法,通常称“大师”(お大師さん)就是指有“弘法大师”之称的空海。人们祈求神佛护佑时,念诵最多的并非观音或阿弥陀佛,而是“南无大师遍照金刚”——“南无”意为皈依,“遍照金刚”是空海在唐参习密宗佛法时的灌顶名,这句话的意思是“皈依空海大师寻求护佑”。如果这么说还是没什么概念,那《妖猫传》染谷将太饰演的永远似笑非笑的白衣和尚,想必不少读者应该心里有七八分印象;玩过《仁王2》的读者,应该也忘不了高周目被会忍术阴阳术和九十九武器一套上混沌空海神僧一棍敲死的落命体验……

空海
《妖猫传》和《仁王2》中的空海

空海为贵胄出身,俗名佐伯真鱼,是名门佐伯氏的佐伯直田公之子。良好的出身使佐伯真鱼能在15岁时就学到《论语》、《孝经》、《史记》等儒家典籍,更在18岁时进入京都大学寮明经科,钻研《左传》、《诗经》、《尚书》等古籍,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延历十二年(793),19岁的佐伯真鱼偶然间读密宗典籍《金刚顶虚空藏求闻持法》有感,遂进入山林修行,于24岁时将儒、道、释三教思想加以比较归纳,写就汉文著作《三教指归》,体现出不俗的文学和佛学修养。传说佐伯真鱼在室户岬御厨人窟修行时,眼前所见唯有苍空与大海,随后如醍醐灌顶、突然开悟,遂自号“空海”(くうかい)。

延历二十二年(803),空海为求得佛学真理,以医药学者身份随第18次遣唐使船队西行,与他同行的还有最澄橘逸势等人。途中,船队于海上遇暴风雨,漂流至福州长溪县赤岸镇。由于空海擅长汉文,因此被使臣委托向当地刺史递交书信说明情况,空海上《为大使与福州观察使书》,以文章条理清晰、字迹娟秀整齐而得福州刺史信任,船队得以进入长安。来到中国后,空海先于永贞元年(805)前往西明寺,师从天竺僧般若三藏学习梵文,仅用三月掌握梵文后拜谒密宗第七祖·惠果阿阇梨所在的长安青龙寺——据说惠果见到空海时,只是微微一笑,言道“我等你很久了”(吾待汝久,来何迟矣。生期向阕,精勤早受【7】;另有“我先知汝来,相待久矣。今日相见,大好大好,报名欲竭,无人付法,须速办香花入灌顶坛,即归本院,营办供具”【8】之说)。



密宗祖庭青龙寺,位于西安东南乐游原
密宗七祖惠果(746-805)。惠果俗姓马,曾随不空学金刚界密法,后又得“开元三大士”之一的善无畏之弟子玄超传授胎藏界密法,为唐代宗、德宗、顺宗三朝灌顶国师,因执掌青龙寺而称“青龙和尚”、“青龙阿阇梨”

或是产生些许未知的预兆,惠果对拜入门下的空海严加要求,将胎藏金刚二界密法悉数倾囊相授。空海于当年5月末拜谒惠果,6月中旬即受胎藏界灌顶,7月上旬受金刚界灌顶,8月上旬受阿阇梨位传法灌顶,仅三月便习得胎藏界、金刚界密法全部精髓,得惠果授予灌顶名号“遍照金刚”——所谓“遍照金刚”,乃是密宗根本佛·大日如来的密号,有“普照一切之最高者”涵义;惠果以此为弟子空海灌顶名,毫无疑问是对这位异国弟子无与伦比信任、期待与赞许的体现。其后,惠果将代表传法阿阇梨身份的印信,连同佛舍利、佛像、袈裟、香炉、经书、法器、曼荼罗、诗赋、碑铭等物品托付给空海,嘱咐后者尽早离唐、早日归国。同年12月,惠果阿阇梨入寂,享年60;恩师既殁,原本意欲在唐游历20年的空海谨遵师父教诲,在元和元年(806)乘船返回日本——就在空海离开日本三十余年后,新即位的唐武宗对佛教大肆打压,毁寺灭佛、驱逐僧众,史称“会昌法难”(840-846),让包括唐密在内的佛教宗派走向衰微;空海早早离开唐国,或许正是惠果阿阇梨过人智慧和意欲延续密宗法统的体现。

归国后,空海先是被命令不允入京,后在嵯峨天皇于809年即位后被请入京都,暂住高雄山寺继续传法灌顶事业,之后与先行回国的最澄交往甚密,后者对空海执弟子礼、从空海处习得密宗经典,二人前后来往长达近十年,直至816年才因教义问题分道扬镳。816年,空海向嵯峨天皇请求建立修行道场,得应允后前往纪伊国(今和歌山县)高野山建立金刚峰寺,成为日本密宗(真言宗,也称真言密教)总本山,并开创在远离尘世的山野间建寺的先河,形成“山岳佛教”;后又于823年获赐京都东寺(非东大寺,东大寺为日本华严宗总本山)并改名“教王护国寺”,作为密宗永久根本道场,故空海开创的真言宗也有“东密”之称。

高野山金刚峰寺。传说空海曾在明州海边向日本投掷三钴杵,三钴杵最后落到高野山一颗松树上;空海回国后,果然来到高野山开创真言密教,使该地成为日本密教总本山

此后,空海致力于弘扬密宗法理,在不懈弘法灌顶之余著有《辩显密二教论》《秘藏宝钥》《十住心论》《付法传》《即身成佛义》等作品,又为建立招收平民子弟、践行“有教无类”的私立教育设施“综艺种智院”而操劳不已;另又将其从唐朝带回的崔融、王昌龄等人诗学著作加以修订编纂,集成文论研究重要著作《文镜秘府论》。承和二年(835),空海在一手建立起来的高野山金刚峰寺溘然长逝,享年62岁;后世人相信,空海并未就此逝去,而是以“入定”状态陷入长眠、永远禅定,继续镇守密宗法理和世间安宁。近一个世纪后的921年,醍醐天皇感于空海功德,追赠谥号“弘法大师”——“弘法”者,“弘法利生”也,毫无疑问是对空海致力弘扬佛法、救济众生的最高肯定和褒扬。

如果将老住持空海的人生轨迹放在一起比较,能够发现许多共通之处:入唐之际都曾遇凶险之难,住持是落入江中,空海是因遣唐使语言不通而险入囹圄;入唐之后都得高人点化,住持得点拨,空海则拜入不空三藏及惠果门下;远航归乡后,二人都在山野间建立寺院,住持收养了无处可去的孩童,空海则在高野山开宗立派、建立起招收平民子弟培养人才的私立学府。不同之处在于,住持眼见饿殍满地、哀鸿遍野却无能为力,经点拨后方悟得世事无常、以小见大之理,空海则于天地间豁然开朗,立志穷尽一生弘法利生,方以“空海”自号;前者的开悟经人点化,后人则是自明世理——换言之,老住持和将其从江中救起、由对其加以点化的二人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空海对尚为沙弥的住持的援救,其实多少反映了空海在福州遇险时的自救度人度世、终难度己,所幸空海最终成功度化了自己,住持也在拙山尽起间找到了出家为僧应走的道路。

住持爷爷,小僧心中尚有迷茫,这世道,小僧还看不破,斩不断。但小僧有幸得遇贵人,有贵人的指引,终有一日,小僧必定会在这乱世之中斩出一线天!(精英化晋升2

如今,垂垂老矣的住持曾经所见、曾经所想,都托付与年轻的嵯峨。尽管她还尚存迷惘、尚不明晰该为何挥刀;但无论是她抑或住持,或许都在当初那个月色泫然的夜晚有了一个深藏于心底的答案。尽管嵯峨对佛法并不精通,但凭借着手中的薙刀,她仍能代替当初的小沙弥行至橹棹能及之处,将世间百景和浮世变换映于眼眸,走上属于自己的弘法利生之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世间本无佛,尽本分、修课业,随喜自在,过好属于自己的一生,便可即身成佛——如拙山尽“老住持,一如那位毕生弘法的“遍照金刚”。

“若无登九品莲台之欲,亦无堕八万地狱之罪。生时若尽兴而活,死也不过寻常之事。”

“九品蓮台に至らんと思う欲心なければ、八萬地獄に落つべき罪もなし。生きるまで生きたらば、死ぬるでもあらうかとおもふ。”【9】


【明日方舟·考据向】干员设定浅析·无登九品莲台之欲,无落八万地狱之罪 嵯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