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文】对近日一些媒体进行的纯电动车碰撞测试的讨论

2021-10-02 13:39 作者:ACI-CMCC  | 我要投稿

最近多家媒体对几款热门纯电动车进行了对撞测试,各大车企的粉丝及水军可谓是大打出手,不同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在此,作为汽车安全区up主,本人当然也不能闲着,请见正文。

首先是比亚迪汉EV与北汽极狐阿尔法S的对撞。

这次对撞可谓是惊天动地,评论区血雨腥风,特别是比亚迪电池起火一事。up还没有学过三电方面的知识,对于电池起火暂不评价,仅从碰撞安全性来分析。请看比亚迪汉EV结构图:

比亚迪汉结构图

根据比亚迪官方宣传资料,上图中紫色部位为热成型钢材。汉EV的热成型钢使用量还是相当足的,基本覆盖了AB柱,前铰链柱。比亚迪没有标注其他颜色代表什么材料,但可以看出门槛部分的设色与纵梁一致,根据经验,用于车身后翼子板内部的材料多为高强度钢,所以蓝色应该为抗拉强度270-440MPa的高强度钢,粉色深于蓝色,应为抗拉强度440-590MPa的超高强度钢。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汉EV门槛部位强度是相对较弱的。视频中有出现汉EV碰撞后门槛的镜头,弯折处几乎和结构图中两种钢材结合处重合。

up曾经翻看过超百款车的车身结构图,根据经验,纯电动车车底的横梁一般是相对扁平的,而汉EV却有明显凸出,说明汉EV很可能是纯燃油车平台改造而来的,这种“油改电”在安全上一般都会输给纯电平台的车型。

某国产纯电动车结构图

就上文看来,这次测试的结果似乎合情合理,但是!

可以看出在这次碰撞中,这台汉EV的轮毂完完整整地怼弯了铰链柱和门槛。

汉EV在C-NCAP测试

在C-NCAP进行的正面40%碰撞测试中,汉EV的轮毂撞到了门槛的位置,但未造成很大的下部入侵。

当然该媒体的测试:两车64km/h对撞,作用力会比C-NCAP测试大得多,会不会是汉EV的极限就是这么多?

汉EV在C-IASI测试

up又重新搬出了汉EV在C-IASI的测试。可以看出,在小偏置碰撞中,汉EV的轮毂被门槛和铰链柱挤碎了,说明汉的轮毂硬度要弱于它热成型的铰链柱,比亚迪采取的是类似奥迪等车将轮毂挤碎的防入侵策略。可是为什么在媒体的测试中轮毂反过来摧毁了车身?不得不令人有些怀疑是不是这台车有问题,该媒体对测试车做了手脚,这与比亚迪人员的说辞不谋而合。

接着我们从极狐方面进行分析。极狐阿尔法S车身由麦格纳公司设计,在研发过程中进行过欧洲标准的测试,包括考察碰撞相容性的MPDB测试(与1.4吨移动车对撞),说明极狐有向降低对方车辆伤害这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在与一款全优通过美国标准的车型对撞时,把对方撞得那么惨明显不合常理。

极狐阿尔法S MPDB测试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把矛头指向了该媒体。

在此之前,这一媒体进行过多次碰撞测试,主持人在节目中不止一次提到:“吸能区是用来吸能的,不要看这个车头这么惨。”

但当镜头来到有一次对撞的“输家”丰田卡罗拉时,主持人说了这话:

在比亚迪汉的节目中,类似的话又出现了:

台词明显的偏向性非常让人怀疑,他们所解说的结果是提前策划好的,打个比方,他们在“比赛”前或许已经知道了“赢家”。

我们回过头来,该媒体曾对2020款丰田RAV4进行过主动刹车测试,主持人的评价是“非常差劲”,几个月后C-NCAP也对RAV4进行了主动安全测试,结果截然不同:

大家应该知道了吧

该媒体的专业性也是值得商榷的。根据惯例,专业机构进行一款车的主动安全测试最少需要3-4天,而这些媒体往往一天就能测好几台车;在该媒体所做的大众速腾对撞丰田卡罗拉的节目中,他们违背中汽中心碰撞试验规程的2.3.10规定,为无自动落锁的丰田上锁,并且不对两车假人伤害数值进行评价,仅仅从车体变形量解说,这不是专业测试机构会干的事;该媒体的每次对撞测试中都会强调“输家”全车变形,以说明某款车“车身刚性不足”,但发生碰撞时车身后部变形是正常现象,车企设计车身结构时也有考虑将能量传递至后部,包括沃尔沃等在安全方面做得十分出色的车企(详情请见沃尔沃S90在欧洲进行的碰撞测试),他们将这视为不安全的象征,这也显然不是一个专业人员的想法。

对于比亚迪,我们先告一段落,现在进入下一个话题:

极狐阿尔法S对撞特斯拉Model Y

...说实话,这个测试就是“闹着玩”的,没有假人,没有牵引装置,没有专业工作人员...两车速度也远远考验不到车身结构。除了浪费车子,我似乎找不出这个测试有啥意义...

所以咱就别管它了,下一个:

特斯拉Model Y对撞大众ID.6

单从测试形式看,这个测试还是有些看头的,同样是64km/h,50%重叠面对撞,有装备假人,有专业的测试场地和设备。所以同样的,我们先从两车车身结构入手。

大众ID.4车身结构
特斯拉Model 3车身结构
大众ID.4小偏置碰撞测试
特斯拉model 3小偏置碰撞测试

(大众ID.6与ID.4前部结构几乎相同,特斯拉model Y与model 3同平台,所以这边基本可以互相套用结构图)

可以看出,两车都使用了大量高强度的材料,也都可以通过难度较高的25%小重叠面碰撞测试。但大家可以看出,大众的纵梁,指梁明显短于特斯拉。其实不止ID.4,大众其他车型,无论是速腾还是新款帕萨特,都是靠那十分“袖珍”的指梁应对小偏置碰撞的。吸能结构体积小了那么多,却能获得相同的成绩,说明大众作为老牌车企,依然拥有着不俗的研发实力,特斯拉造车历史不超过20年,在车身结构安全性上输给大众,不在预料之外。所以一些新兴车企,不要再整天吹自己如何秒杀传统车企了,保持谦虚,造好车不是随便说说就行的。

但是!这个媒体也存在与上文媒体类似的疑点:

在该媒体的官网上,可以找到这么一篇关于特斯拉和比亚迪的拆解文章。他们在评论中忽略防撞梁的覆盖面积差异,反过来关注吸能盒上的溃缩诱导槽。事实上,绝大多数铝合金吸能盒都是没有可见的诱导设计的,无论是老牌的宝马,奔驰,沃尔沃,还是新兴的蔚来,小鹏,都是如此,这是因为铝材的性质决定它不能像钢材那样冲压出复杂的诱导槽,这并不能说明铝质吸能盒在吸能效果上就弱于钢质,不信请看这两张图:

某车型在C-NCAP测试中的截图,可见铝制吸能盒已经溃缩
另一款车型在C-NCAP测试中,有诱导设计的吸能盒未有效溃缩

因此,这家媒体与上文撞比亚迪的媒体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不是专业公正的第三方机构。从一些角度看,他们的测试好像非常真实可信,但也有大量证据表明他们可以在测试中做手脚。总之,买车时关注汽车安全性的消费者最好还是参考专业的第三方机构,C-NCAP,C-IASI等机构拥有专业的测试仪器,场地和人员,有系统的,基于实际制定的体系规程,而且就算车企想干预测试,也肯定比干预一些媒体难得多。

The End

【长文】对近日一些媒体进行的纯电动车碰撞测试的讨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