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绎《职贡图》——每日一画

萧绎《职贡图》——每日一画
名称:《职贡图》
作者:萧绎
规格:25x198厘米
类别:绢本,设色(宋摹本)
创作时间: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
现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者简介:
梁元帝萧绎爱好读书、喜欢文艺,"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韬于文士,愧于武夫。"《梁书·元帝本记》记载:"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也擅长绘画,代表作品有《职贡图》等等。

画作简述:
《职贡图》由萧绎所作,原作已失,现存为宋摹本,是中国美术史上现存最早的以使者朝贡时的形象为题材的卷轴画,是后世研究南北朝绘画和外交的珍贵材料。
据《石渠宝笈》记载原作共有25国使者,溥仪携带此图出国时佚失13国使者画像及题记,现仅存12位使者画像及题记。

萧绎的《职贡图》列国使者皆为面左而立,左向半侧面这个角度有利于表现各国使臣相貌的整体特征,再加上一些服饰动作、面部表情等细节的刻画,人物的民族特点及性格情态跃然绢上,所表现的人物面目表情形象丰富,或文静秀弱,或机智灵敏,各具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独特气质表露无疑。使者画像从左至右分别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白题、末国。每个人物后面都有一款题字,身后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其山川、风俗、历史及历代交往情况、纳贡物品等。

萧绎在《职贡图》中用高古游丝描,间以兰叶描,用笔简练遒劲,秀润连绵,注意细节的表现,并分层次加以晕染,形象准确生动,富有装饰性。在形式处理和描绘上,该画也颇有特点,保留了中国早期绘画最典型的一种存在状态——承载着给阅读带来快感与力量的功能的力量而存在。

萧绎在《职贡图序》里的写道:“……尼丘乃圣犹有图人之法;晋帝君临宴闻乐贤之象;甘泉写阏氏之形,后宫玩单于之图……”萧绎在赞美完自己父亲的统治后,开始阐释自己作画的方式之前,加上了这样一段话。里面说的是4个典故,“甘泉”一句说西汉名臣金日磾的故事,他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降汉后对武帝一直是忠心耿耿,颇受重用,“金”是汉武帝赐的姓。与他一起降汉的母亲,武帝很赞赏她的美德,她病逝之后,武帝为了表彰她,下诏在甘泉宫壁上画成图像,题为“休屠王阏氏”,金日碑每次见到母亲的画像和题词,总要跪拜涕泣,默默祷告一番才离去。从孔子、汉武帝、晋帝的壁画到东汉武梁祠石刻,以及更晚一些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无论是何种形式,观者在看画的同时都会有读书的感觉,而绘画形式表现得更为直接与动人,又无疑更有助于帮助观者理解“书”的内容与意旨,这是中国早期绘画最主要的一个功能,所以它们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经常会在画中直接插入说明的榜题文字;构图通常依据阅读需要分为数段而缺乏画内空间的整体统一感。而这些,随着绘画艺术发展,以及自身的进一步获得独立的审美价值,也在往后的中国艺术史中慢慢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南朝卷轴画无一存留的今天,这幅宋摹本不但是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件珍品,更是研究、了解当时各国历史风俗与中外关系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