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Like a Prayer】麦当娜的艺术人格构建

2019-08-16 21:21 作者:柏原Dellen  | 我要投稿


《Like a Prayer》是麦当娜最佳专辑,没有之一。

滚石杂志的评价是:“一张足以称为艺术杰作的流行专辑。”

通过这张专辑,麦当娜非常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艺术人格,让“小我”上升为“大我”。

让麦当娜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对音乐领域的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也跟这张专辑相关。

这张专辑的不同凡响之处,从拿到手的初版实体专辑那一刻开始。

封面是麦当娜身体的哪一部分不必多言。个人特色鲜明。

那还是恐艾的1989年,麦当娜女士在专辑里塞了一张艾滋病介绍。正如她所说的,人们总是对未知充满恐惧,需要真正了解之后,采取行动,才能战胜恐惧。

从封面到小册子,到造型,从作词到作曲到编曲,再到MV、金发雄心巡演、《与麦当娜同床/真心话大冒险》纪录片,《Like a Prayer》专辑对欧美流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5年,VH1的Christopher Rosa评价道:“《Like a Prayer》是流行音乐史上第一次集中探讨性、宗教、性取向、性别平等和女权的专辑。而这些内容,如今已然成为是女歌手们争先探索的话题。但至今没有任何一位女歌手做出过如此前卫和创新的作品。”

这张专辑与同名单曲入围滚石500强专辑、单曲,专辑在欧洲、日本拿下年度销量冠军,即便MV引发宗教抵制,仍然在全球卖出超过千万专辑。

可以说这张专辑真正做到了在商业与艺术上的高度平衡。

那么,《Like a Prayer》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那便是音乐质量的过硬、前卫的思想、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一)《Like a Prayer》里的麦当娜本人

专辑中11首歌曲,麦当娜全部参与创作。

作为80s三杰(MJ、Prince、Madonna)之一,Prince参与创作并在部分歌曲演奏了吉他,另一专辑制作人Patrick Leonard后来也在《Ray of Light》里参与了《Frozen》、《Nothing Really Matters》等佳作。而Stephen Bray之前和麦当娜也有过合作,创作出了《Into the Groove》、《True Blue》等。

虽然有这么多优秀的制作人,但麦当娜并不完全依赖他们,也并非挂名创作。

这一张专辑,是极具麦当娜个人特色的。

正如麦当娜所说,这是她当时最personal的专辑。

——这句话耳熟能详。

许许多多的歌手制作出一些商业乐评双失的专辑,也会自称自己做出了最personal的专辑。

那么麦当娜可以教她们,personal这个词不是这么用的,personal也不等于做不出好音乐的借口,毕竟麦当娜的personal album是拿到了滚石、NME、All Music的五星作品,Pitchfork 9.0的佳作,入围多个史上最佳专辑榜单的作品,而拿到这么多业界认可的时候,专辑依然在全球各处登顶,畅销千万。

事实上,这张专辑,名字叫《Like a Prayer》,带有浓重的宗教气息,

但也可以换个名字——《The Self-introduction of Madonna》。(麦当娜的自我介绍)

你可以从这张专辑里知道麦当娜的童年、她的朋友、她的父母和婚姻生活,也可以知道她对性别、宗教、种族、女权、性的态度。总之,麦当娜把她自己放进了这张专辑。

只要学过英语,都知道Madonna这个名字本身是圣母的意思。

麦当娜显然是玩了一次有趣的文字游戏。对于欧美歌迷而言,当还没有开始听这张专辑时,他们就会会心一笑,因为他们知道,麦当娜用自己的名字和专辑名,从一开始就赋予了这张作品别样的神秘意味。

(二)Like a Prayer 同名

专辑第1首歌,也是这张专辑的同名曲,《Like a Prayer》完全区别于麦当娜之前的所有单曲。因为这是到当时为止,麦当娜最黑人、宗教意味最浓厚的一首单曲。这首歌在欧洲成为了年冠单曲,在美国6周连冠,是麦当娜当时为止最长冠的单曲。

“Life is a mystery 生活是一个谜

everyone must stand alone 每个人都要独自面对

I hear you call my name 我听到你呼唤我的名字

And it feels like home 那仿佛让我找到了归属”

为这首歌定下了基调。

pop rock的曲风,含有非常明显的福音和放克元素,黑人合唱为这首歌注入了灵魂。滚石杂志、英国卫报和NME都把这首歌列为麦当娜职业生涯最佳作品,滚石还将《Like a Prayer》位列史上五百强单曲第306,Pitchfork将其位列80年代最佳单曲第50.

这首歌一开头的贝司solo,是Prince演奏的。

但这首歌最大的亮点,是在“Just like a prayer, your voice can take me there, Just like, a muse to me, You're a mystery”这一句中,黑人合唱、鼓点、麦当娜本人的vocal混合在一起有着巧妙的效果。黑人合唱从开头到结尾都体现着圣洁的教会音乐特点,而麦当娜这句歌词本身是一个带性意味的双关,紧凑的鼓点本身带有dance-pop的特点,而之前的贝司又给这首歌一个严肃的基调。种种本不该协调的元素,当结合在一起却偏偏非常协调,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麦当娜在歌词里玩的小技巧。

从歌词来看,麦当娜其实已经做到了她一贯的争议和艺术并存,并不需要MV加成也已经够有争议性的了。歌词描述的表面上是一个热爱宗教的少女,把god当成了自己的lover,所以会觉得对她而言,god像个muse,捉摸不定。而歌词中双关的意味,又是麦当娜作词习惯性的个人特色。

你觉得麦当娜变虔诚了?还是对宗教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都不是。

就像麦当娜第一句歌词唱的“Life is a mystery.” 

Who knows?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不是麦当娜变严肃了,只是大众太小瞧她了。

而这首歌的MV把这首歌推向了风口浪尖,也把这首歌的内涵深化了。但麦当娜并没有成为争议中的输家,相反,可怜的百事公司成为了最终输家。(心疼5秒钟)麦当娜在1990年VMA上发表了对百事的看法:“我要感谢百事公司,让这一切充满争议。”

百事公司郁闷之处在于,这首歌本来争议性还不是太大,大众也只是好奇歌词到底说了什么,但MV一出来争议性就爆炸了,搞得基督世界一片抵制——麦当娜的这个广告就上线了一周,好多地区印有麦当娜照片的百事可乐都还没上架就追回了。

当时的Pope John Paul II(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亲自出面要求大众抵制麦当娜的这个MV。

MV中最具争议的四个镜头

黑人神像、在教堂里穿得如此之少、燃烧的十字架、在教堂里亲吻……

时隔30年,隔着大洋的中国人也一样能够理解这个MV为何充满争议。

其实这个MV的剧情并不太复杂:

麦当娜在一天夜里目睹了一起凶杀案:一个女子被一帮人杀害,一个黑人男子路过想要帮助倒地的女子,但他靠近女子的时候,那帮人已经逃走了。而这位黑人男子则被警察作为嫌疑犯带走。麦当娜目睹了一切,但是那帮人躲在远处给了她一个威胁的眼神——她没有勇气说出来,于是她奔向教堂想忏悔。在教堂里,她看见一个神像,长得很像那个被冤枉的黑人。她在教堂的椅子上躺了下来,梦见自己从天堂跌落,突然一个有力的女性接住了她,并告诉她要做正确的事情。于是,还在梦中的麦当娜看见那座神像变成了那位男子,他会流泪。那位黑人男子亲吻了麦当娜的额头,离开了,与此同时麦当娜发现自己用匕首刺伤了自己的手心。接下来,麦当娜梦到自己在燃烧的十字架旁起舞,在教堂里和那位黑人拥吻,和梦中接住自己的女性和她的合唱队一起跳舞。麦当娜从梦中醒来,决定去告诉警察真相。警察放出了那个可怜的黑人。大家一起在教堂起舞。

种族、宗教、政治、性。一个不落,即便隔了30年依旧最具争议的东西,在麦当娜这个30年前的MV里全齐了。对于基督、天主教徒而言,神像怎么会是黑人呢?麦当娜怎么可以穿得这么少出现在教堂里?出现也就算了,怎么可以在教堂里亲吻呢?怎么可以燃烧十字架呢???——这也被认为是3K党的标志。

麦当娜从来不曾发表对这个MV内涵的解释,只是很简单地说:“艺术的存在就必然伴随争议。

麦当娜不只有音乐,还有着音乐以外的文化影响力。而达到这一点,她的方式是用最特别最出其不意,但也最能够一击即中的方式——争议。在争议中,她不需要说什么和做什么,只需要看着大众讨论就可以了。在议论中,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对麦当娜产生一个印象,无论那是好的,还是坏的。争议往往意味着对于事件中心人物的全新认识,意味着人们会去主动关注、了解。那么凭借这个话题性的MV,麦当娜所追求的种族平等,她对宗教的不信任、对性解放的态度、对当时美国政治的不满,都被解读为MV所要传达的内容,而她也成功攒足了眼光,通过极具视觉冲击力的MV在大众心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个MV拿下了VMA的观众选择奖,被MTV在2005年评为史上最具突破性MV,滚石史上百佳MV第20名,VH1百佳MV第2,以及Billboard评选的80年代百强MV第2(第1是Thriller)。

而1990年的Blond Ambition Tour中,麦当娜特意将《Like a Prayer》接在《Like a Virgin》之后,舞台画面由性感浪荡画风一转,变为严肃神圣——再一次引爆了话题。

(三)Express Yourself

专辑第2主打《Express Yourself》是女权的经典。

这首歌是麦当娜最擅长的dance-pop,但正如麦当娜所说,她不自我重复。

“You don't need diamond rings or eighteen karat gold

Fancy cars that go very fast you know they never last no, no”

——这样的歌词不能不让人联想到麦当娜在1984年的《Material Girl》里大胆又直白的歌词:

“'cause the boy with the cold hard cash is

always Mr.Right,

'cause we are living in a material world

and I am a material girl”

虽然讽刺的是物质生活,但意外地成为了“material girl”的代表人物(现在还成了品牌),因此,麦当娜在这首歌里表达的对物质的态度无比明显了——物质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女性)需要独立。

Don't go for second best baby

Put your love to the test you know, you know you've got to

Make him express how he feels and maybe

Then you'll know your love is real”

这首歌强调的是女性要主动地去为自己的幸福斗争,不畏缩,主动地让男人表达他的感受,让女性亲自去验证爱情,至于物质生活,麦当娜告诉女孩们“那都不重要”。

这在保守的时代极其具有鼓励的先锋作用。而这首歌满是肌肉男的MV,以及dance-pop自然而然的影响力,顺利地将这首歌在发行后演变为了同志神曲,扩大了这首歌的影响。

而她在这个MV里的造型,也是金发雄心巡演的预演了。

锥形胸衣的预演
麦当娜的男装造型成为MV的经典画面

《Express Yourself》的MV在1989年VMA上收获了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三项大奖,同时获得Billboard杂志年度最佳MV,2002年获评滚石杂志史上最佳MV第10,2003年获得Slant Magazine评选的史上最佳MV,2011年位列时代周刊评选的史上最佳MV第8。

(四)Love Song的转折

《Love Song》给这张专辑带来了一个明显的转折,从宗教、女权进入到麦当娜的内心部分。这首歌是麦当娜与Prince的合作,从曲风来看确实是Prince100%创作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Prince在80s后期的groove是极为突出的特色。很多人都在调侃这首歌是这张专辑最不协调的一首歌,有着两个王牌在一起反而打出了1+1<2的神奇后果。

麦当娜与王子的合影

但实际上,这首歌也是有点趣味的。“Time goes by slowly for those who wait”后来被用在了麦当娜的回春大作《Hung Up》里。而且作为一首叫做《Love Song》的歌曲,歌词里出现了一句“This is not a love song”,而且整首歌曲从开头到结尾隐含着男女之间互相猜疑。也算是为接下来表面欢乐但实质悲伤的《Till Death Do Us Part》埋下了线索。

(五)How to make a personal album

麦当娜与西恩潘 1985年结婚

麦当娜与西恩潘,两个杰出的高颜值狮子座,却都有着暴脾气的人在1989年离婚。

对于这一段感情,一向以坚毅形象示人的麦当娜也很难忘怀。她在1991年发行的金发雄心巡演纪录片《Truth or Dare》里被人问起谁是她的挚爱,麦当娜愣了一下,一会儿后略带哽咽地回答了“Sean...Sean.”

麦当娜对西恩潘的感情,在《Till Death Do Us Part》中体现得无比明显。虽然这首歌的节奏和曲风都是积极的,但歌词满满的悲伤。如果说悲剧的魅力就是把最美的一面撕碎了给人看,那么这首歌的魅力就在于从前奏开始,你以为这会是一首非常好听又轻松愉快的dance-pop,但听完你会沉默,然后陷入无名的惆帐感。这种跳出抒情框架的做法,颇具后现代特点。

这是麦当娜独有的魅力和实力。她没有一流的唱功,但她有着自己举重若轻的能力,能传达最真实的情感——即便这首歌的曲子是这样欢快,她一样能把她的悲伤传给听众。这叫做言之有物。同样的,带有放克风格的《Keep it Together》(Prince有参与吉他演奏)也有这样的效果。

而专辑中的《Promise to Try》、《Oh Father》两首歌,把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父亲的感受也都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出来。尤其是《Promise to Try》受到了滚石杂志的盛赞,至今在滚石盘点麦当娜职业生涯中佳作中,都能位居麦当娜的慢歌系列前列。但对于麦当娜而言,这些盛赞都是身外之物了,母亲早逝给她带来的影响是一生的。

麦当娜与其母亲

在《Truth or Dare》纪录片中,她在母亲墓前的一幕,着实让人泪目。

同样表达对母亲怀念之情的,还有《Dear Jessie》。这首歌和《Cherish》给《Like a Prayer》这张讨论宏大议题和人生的专辑两抹纯真的亮色。尽管《Dear Jessie》也带有悲伤的色彩,值得注意的是,麦当娜在职业生涯中几乎再也没有一首歌,从作词到编曲是如此地接近摇篮曲。从听感上看,相比于《Like a Prayer》,这首歌几乎可以称得上极简了。

但这首歌的魅力就在于,当你把专辑听完后,会意外地发现这首歌无比贴合专辑的主题。宗教给人的第一感觉往往就是严肃的,而教堂里的合唱、服装则是圣洁的,同时宗教的作用又是安抚人心。而《Dear Jessie》非常符合这样的特点。

《Pray For Spanish Eyes》则是为怀念因艾滋病逝世的朋友所创作的歌。

麦当娜之所以能够有如今的成就,除了她自己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超凡的才能外,她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共情能力。弗吉尼亚伍尔芙有说过“高贵的灵魂一定是雌雄同体的。” 麦当娜是女性没错,但她兼具男性与女性的魅力,在女性这一方面,除了外貌身材气质带来的性吸引力,还有领会他人情感的能力。这体现在她创作时的歌词以及她对于歌词的表达。

麦当娜唱功如果巅峰时期能打80分,那么她的共情能力把她的演唱实际水平提升到了100分,让她区别于一众的滥抒情歌曲。这一点,在这张专辑里展现得非常突出,集中展现的就是《Promise to Try》、《Oh Father》、《Pray For Spanish Eyes》。而《Pray For Spanish Eyes》这首歌里,你听得到麦当娜的挣扎和无力。她的处理很直白,没什么技巧可言,但她确是能够言之有物。

(六)点睛之笔

专辑最后一首歌《Act Of Contrition》是专辑里隐藏的巧作,极其巧妙的点睛之笔。一般情况下,流行歌手的专辑最后一首歌要么是点名专辑主旨的作品,要么是专辑平均水准之上的作品,要么是估摸着听众听不到最后一首歌了那就水一点的水作,再不然放个outro就完了。

但麦当娜不太一样,准确来说,这简直不能算作一首歌——把《Like a Prayer》的伴奏倒放这算啥嘞?而且还蛮带感的,还填词作曲唱起来了。

而有心的歌迷发现了歌词的几句独白:

“Oh my God, I am heartily sorry for having offended Thee 

And I detest all my sins because of Thy just punishment 

But most of all, because I have offended Thee, oh my God”

经过微小改动被放在了麦当娜2012年《MDNA》专辑的《Girl Gone Wild》开头,二次利用。

但这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这首歌,也就是整张专辑的最后一首歌以麦当娜暴躁的怒吼结尾,着实让很多粉丝摸不着头脑。

“I have a reservation! 

What do you mean it's not in the computer??!!”

为什么《Like a Prayer》专辑会跟电脑扯上关系?

事实上,我们如果把这首歌的歌词再看一遍,就会明白:

麦当娜念着那一段独白,也就是祷告文(prayer),

表达忏悔,

祈祷着自己能够上天堂,

以为自己在天堂预定了一个位置,

结果惨遭天堂的前台拒绝——

因为自己的名字没有出现在电脑中,无法进入天堂。

这时——《Like a Prayer》的倒放结束了,

回到了《Like a Prayer》正常播放的起点,

按下CD播放键,这张专辑又开始播放了。

再回头看一下《Like a Prayer》的歌词:

“I close my eyes

Oh God I think I'm falling

out of the sky

I close my eyes

Heaven help me

这张专辑完整地构成了一个循环,

仿佛人生。

(七)结尾

从专辑播放的第一秒到结尾,麦当娜构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这个形象中很大程度是她自己本身——那个有着童年创伤、野心勃勃、不甘寂寞、无视他人眼光、勇于挑战权威的独立女性。这个形象并不是完美的,也并不只有一面,她也会脆弱,并不那么坚强,她的行为可能会伤到其他人的宗教感情,她的言论可能会让男性觉得不适,她的表达方式可能不符合某一社会阶段的核心价值,

但正是因为不完美而真实,因为矛盾才更言之有物。

作为一张流行专辑,《Like a Prayer》探索出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也能够反映在那个时代,最前卫的音乐人和艺术家在思考的问题。在做好音乐的同时,麦当娜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形象穿插在歌曲间,通过MV、巡演、造型等更为直观地表现出来。

而她很可贵的一点在于,她没有局限在探索的表层,没有停留在空喊口号的部分,而是通过自身经历出发,用很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她的思想,而且深入到人文领域。也就是把“小我”变成了“大我”,引发了群体性的共鸣——无论是《Like a Prayer》引发的对于宗教和种族的讨论,还是《Express Yourself》里的女权和同志支持,还是《Promise to Try》和《Oh Father》里的童年创伤,都是围绕在那个年代欧美群众身边真实存在的问题。

能够引发话题,就证明这个话题本身具有讨论的空间,人们的确对这一问题心存疑问——不然讨论有何意义?能发现这一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再以艺术的方式加工唤起更多人的共鸣。

——麦当娜做到了。

麦当娜足够聪明,足够有野心,也有足够的表现力。这让这张专辑成为了跨时代的经典,至今都堪称模范。

这也是为什么麦当娜能够入围滚石杂志评选的史上百大创作人。很多优秀的歌手、创作人都避不开一个问题——空洞,无论是演唱表达的空洞,还是创作歌曲时的空洞,“为唱而唱”、“为写而写”的问题其实非常突出。对于麦当娜来说,唱歌的目的不是为了冲到某一个高音,下到某一个低音,延长几秒的高音,写歌也不是为了给她赚多少钱,赢多少业界地位和奖项——她卖几幅画赚的钱估计都比她版税高。对她而言,演唱、创作、表演,都是她表达自己的方式,她关注的不再是唱功和奖项这些最外在的东西了。而她把这些东西看得最淡,反倒在一众天后中取得了最佳的成就。

王尔德说:“Art for art's sake.”

麦当娜应该是很同意这点的。

【Like a Prayer】麦当娜的艺术人格构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