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笨鸟医生心得1001话(14)带状疱疹整理

2023-07-21 22:15 作者:笨鸟医生  | 我要投稿

在中医科经常会遇到得带状疱疹的患者,为了更全面的掌握和更好的治疗此病,我在这里做了详细的整理,希望能对我们有所帮助。

定义: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

一、临床症状

  

典型表现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

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好发部位:

1、肋间神经: (1)系脊神经之一。由胸神经前支形成。位于肋间隙中,每侧各11条。肋间神经穿肋间内肌前行,在胸腹壁侧面,发出外侧皮支,穿肌浅出,分布于胸腹侧壁的皮肤。(2)

概述:

主干继续前行,上6肋间神经到达胸骨侧缘浅出;下6肋神经斜向下内,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并进入腹直肌鞘,在白线附近穿腹直肌鞘的前壁浅出。这些浅出的支称为前皮支,分布于胸腹前壁的皮肤。第4、5、6肋间神经的皮支,分布于乳房。肋间神经的肌支,支配肋间内、外肌,胸横肌,上、下后锯肌,腹内、外斜肌,腹横肌和腹直肌。(3)

肋间神经的走行与分布:

下位肋间神经在腋中线附近发出外侧皮支后,本干与肋间后动脉相伴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继续向内下方前行。肋间神经本干在该层次走行变异较大,常见的是本干以单支形式平行走行至腹直肌外缘;还可见本干发出2~3支分支斜向内下走行至腹直肌外缘。另外,尚可见部分神经主干或分支加入相邻肋间神经,形成合干后到达腹直肌外缘。节段性肋间神经与半月线呈45°±5°角斜行穿入腹直肌前后鞘相结合处进入腹直肌区。T9、T10神经与半月线交叉点分别位于脐上(5.6±1.8)cm、(1.2±0.9)cm处,T11、T12神经与半月线交叉点分别位于脐下(1.7±1.4)cm、(5.6±1.6)cm处。绝大多数神经在腹直肌后方走行1~4cm后穿入腹直肌,其穿入点位于腹直肌外侧1/3区域。每支主干神经或其分支于血管前方或后方跨越腹壁下血管,有时同一主干的不同神经分支各自于血管前后方跨越腹壁下血管。T9神经与腹壁下动脉交叉点分别位于脐上(2.6±1.4)cm处,T10、T11、T12神经与腹壁下动脉交叉点位于脐下(1.3±0.7)cm、(5.0±1.5)cm、(7.8±1.5)cm处。

2、颈神经:位于颈部,共有8对。第1~7对颈神经在相应颈椎椎弓上方的椎间孔出椎管;第8对颈神经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的椎间孔出椎管。颈神经的前支在颈部组成

颈丛

臂丛

。第1~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颈丛,第5~8颈神经的前支组成臂丛。颈神经的后支较相应的前支较粗大,为感觉性转入纤维,前支为运动纤维。经椎骨横突之间向后穿行。颈神经的分布,按照脊髓节段,呈节段性分布。颈丛神经分布于胸锁乳突肌、膈肌、胸膜及枕部、耳廓、颈前区和肩部的皮肤;臂丛神经分布于上臂的肌肉和皮肤;后支分布于枕、项、背部的肌肉和皮肤。第1、2颈神经根离开脊髓后并不通过椎间孔,而直接沿椎体进入分布区。因此第1、2神经根容易遭受直接外伤,但不存在受椎间孔压迫的可能性。

节韧带后面,又形成第二列神经袢。从第二列袢分出二至三个皮支,穿臀大肌和固有筋膜,至浅筋膜内,分布于从髂后上棘至尾骨尖端的臀部内侧皮肤一称为臀中皮神经。 内侧支:细小,终于多裂肌。 骶神经的前支:上4对经骶前孔进入骨盆,第5对在骶骨和尾骨之间进入骨盆。各支的大小不一,上部者大,愈往下愈小。这些神经的前支,相互结合,形成骶丛。

 

二、特殊表现

(1)眼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2)耳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

面瘫

耳痛

外耳道疱疹

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发生,但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者1个月内消失,

少数患者神经痛可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4)其他不典型带状疱疹,与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异有关,可表现为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性、坏疽型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

三、诊断要点

1.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

2.发疹前往往有

发热、倦怠、食欲不振

等前驱症状,经1-3天后,

患处皮肤潮红

,进而出现多数

成群簇集的粟米至绿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内容透明澄清,互不融合。

3.发疹沿皮神经分布,单侧发疹,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多呈不规则带状排列。常见于肋神经、颈部神经、三叉神经及腰骶神经支配区,如颜面、颈、胸背、腰腹部,亦可侵犯眼、耳、口腔及阴部粘膜。

4.疼痛沿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放射。老年患者常于损害消退后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病程约1-2周,愈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不留疤痕,亦可因水疱破溃形成糜烂或继发感染。

5.少数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见的有:

①不全型带状疱疹(顿挫型),仅出现红斑、丘疹、不发生典型水疱。

海、三阴交。便秘配天枢;心烦配神门。方义 局部阿是穴围刺或点刺拔罐,可引火毒外出;本病是疱疹病毒侵害神经根所致,取相应的夹脊穴,直针毒邪所留之处,可泻火解毒,通络止痛。操作方法:毫针泻法,强刺激。皮损局部阿是穴用围针法,即在疱疹带的头、尾各刺一针,两旁则根据疱疹带的大小选取数点,向疱疹带中央沿皮平刺。(2)手太阳小肠经的 龙眼穴 点刺出血。(3)局部 刺络拔罐 。(4)中药治疗:肝经郁热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 柴胡、甘草、当归、生地。),脾虚湿蕴除湿胃苓汤(防风、苍术、白术、赤茯苓、陈皮、厚朴、猪苓、山栀、木通、泽泻、滑石各一钱,甘草、薄桂各三分),气滞血瘀用血府逐瘀汤(桃仁、

红花

、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

甘草

、柴胡。)。(5)后遗神经痛严重者用全蝎粉装胶囊服用。

5.理疗,神灯照射可缓解疼痛,提高疗效。

七、难点分析

1、初期症状隐蔽,易误诊:因病毒侵犯神经节而导致炎症反应,病变主要集中在皮肤上,初期症状较为隐蔽,不易察觉。发疹前可出现低热发烧、乏力等症状而被误诊为其他疾患,从而延误病情。

2、遗留严重神经痛:发疹前,发病期间会伴随剧烈神经痛症状,表现为皮肤区域自发性刀割样、闪电样疼痛。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在皮疹消退后仍可出现后遗神经痛症状,短期内难以彻底消除。

3、诊治周期长,对患者身心影响大:传统单一诊治带状疱疹一般需2-4周,过程中难以避免其他因素诱发病情加重,或因带状疱疹诱发其他疾患。

八、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皮疹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不留任何后遗症。

好转:皮疹大部分消退,自觉症状减轻。

无效:经治疗1周以上,皮疹及自觉症状均不见好转者。

笨鸟医生心得1001话(14)带状疱疹整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