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人千里迢迢,深入终南山,探寻隐士的日常生活

在终南山的悬崖峭壁上,一位隐士静静地盘腿而坐,他身披着一件外套,闭目养神,面容安详,他如同一尊静止的雕像,深深的进入了冥想状态,隐士的四周寂静无声,只有山风拂面而过,偶尔传来一些鸟鸣,隐士似乎与时间失去了联系,只是沉浸在当下的境界中,在这片山峰之巅,彻底放下了尘世的俗念,洗净了心灵深处的尘埃,与自然融为一体,与天地万物相通。

实际上,在终南山,像眼前这位隐士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自隋唐以来,终南山一直是中国著名的隐居胜地,吸引着很多人来此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我认知。那么,是什么人会选择在这里隐居呢?他们又是如何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呢?住进深山后,他们是否真的能够带来改变呢?带着这一切的疑问,一个美国人深入终南山,一路探寻答案,他要揭开这神秘而引人入胜的隐居传统的面纱。
1989年,这位叫做比尔波特的美国人来到西安,深入终南山寻访当时中国仅存的200多位隐士。1993年,比尔波特出版了一本名为《空谷幽兰》的著作,详细描述了中国隐士的生活,这本书引起了广泛关注,让世人更加关注终南山的隐士文化。2014年,比尔波特重访终南山。

比尔波特来到终南山的山腰处,首先拜访的是一位尼姑,尼姑告诉比尔波特,她已经在终南山修行了35年,比尔波特惊讶地得知,尼姑的师父就是慧远大师,当年来终南山时,比尔波特在偶然中和慧远大师结识,第二天,两人来到慧远大师的舍利塔,比尔波特虔诚的上香,并行三大礼拜,然后和尼姑道别,继续往山上走去。

他来到一个山洞前,一位年轻小伙出来迎接他,这位无名居士热情地接待了比尔波特,小伙表示很惭愧,他说自己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却是通过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才了解到终南山的存在,而现在他最担心的是旅游搞开发,终南山的那些茅蓬会被拆掉,小伙准备给他的山洞取名清心洞,他还在洞前种植小白菜,他每个月只需要五六十块生活费,比尔波特静静的聆听小伙的生活故事,临别前,比尔波特拿出一些钱,喝了一下水,然后将钱放在“碗底”下,就和小伙告别了。

比尔波特艰难的拄着拐杖往上走,没多久就遇见了一位女居士,她一个人住在山洞里,这是她用凿子一凿一凿地凿出来的,两人找个地方坐着畅谈起来,比尔波特表示,他之所以要写空谷幽兰,就是要鼓励美国人修行,他们的生活太懒惰了,现在很多人有钱了,但是总是感觉缺少一些东西。女居士表示,她早上四点半起床,先是打坐,到了六点钟就去外面走动,然后回去上香、洗漱,平时除了农活外,就是读书绘画,肚子饿的时候,吃一些青菜和稀饭或者面条,每个月吃不到十斤米。

辞别女居士后,比尔波特来到一个茅蓬前,敲门等了好久,没人开门,比尔波特只好起身略显遗憾的离开,比尔波特去拜访了宽启师父,宽启师父拿一些水果出来招待比尔波特,并对比尔波特说:现在人的贪欲心比较重,要把传统的道德保存下来,就需要行菩萨道的人去发扬、去传播。比尔波特继续在终南山上探寻,他遇见了正在种花生的隐士,随后,他来到了一个天然洞穴,虚云老和尚和高鹤年居士,都曾在这个洞穴里打过禅七,比尔波特还看到了终南山唯一一尊保存下来的肉身,在山顶上,他看到了一个茅蓬,里面的隐士对他说:假如我没有看《空谷幽兰》的话,我不会跟你聊天,我就会把你当做闲人,而把你拒之门外。

比尔波特还和另一位隐士坐在石头上畅聊,对于游客和隐士之间的问题,隐士表示游客不应该打扰他们的修行,只需保持安静即可。两人聊到天黑,从山上可以看到城市的灯火通明,与山间的宁静形成了鲜明对比。第二天,比尔波特遇见了一位尼姑,还有一位胡须花白的老者,最后,比尔波特拜访了一位正在练太极的道长,道长请他喝茶,并写了一首词送给他。下午,天空下起了滂沱大雨,天上出现一道彩虹,一位隐者正在背着两大袋物资往山上走去。

最后,比尔波特离开了终南山,但他心中对隐士的憧憬和向往却永远留存。他明白,隐士的生活并非随意逍遥,而是蕴含着深刻的修行和领悟,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神秘和不可捉摸,正如寻隐者不遇写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看到最后,您怎么看待这些隐士呢?您会敬佩他们吗?您向往他们的生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