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岳阳文言篇

2023-06-21 22:06 作者:月半探戈  | 我要投稿

1. 岳阳纪行

译文

  从石首到岳阳,湘江水平如镜,山峰像青色田螺一样,我们在船中透过窗户怎么也看不够。最奇特的是墨山延绵只有三十里,船走了两天,总共二百多里,还在山下盘旋。太阳早上从山上升起,傍晚落下,早晚霞光都辉映一处。只因为江水在山中环绕,所以船绕着山行驶,虽然走得很快,却只觉得慢啊。

 

  过了岳阳,我们正要游览洞庭湖,被大风所滞留。我的小弟小修作了《诅柳秀才文》一文,文中多玩笑话。傍晚,风很大,击打的波浪如雪一样白,靠近岸边的湖水都成了白沫,船几乎翻了。小弟说:“这不是柳秀才在报复我们吗?”我笑着说:“兄弟之间开玩笑,是经常的事。”因此都大笑起来,

 

  第二天天亮,风才停住了。

 

注释

石首:今湖北省石首市,靠长江。

墨山:在湖北省石首市与湖南省交界处。

帆樯:指船只。 腹背:指山的凸出处与凹曲处。

甚驶:船行驶甚速。

濡迟:迟缓,慢。

尼:滞留。

季弟:小弟。

小修:袁中道,字小修。

诅:咒骂。

柳秀才:指唐代传奇《柳毅传》中的柳毅,传说中他为受丈夫虐待的龙女传书到洞庭龙宫(洞庭龙王是龙女之父),龙君讨回公道后感谢他的传告,遂招他为婿。

谑语:玩笑话。

同袍:穿同样衣服的人,意指季弟与柳毅同为秀才。

调:调笑。

 

2. 游岳阳楼

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像白色丝绢一样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为而发的感慨。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墙招摹士卒,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疆得以安宁。但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却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书弹劾,以后朝廷如此用人,(把滕子京贬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而我,被诗文写作束缚,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鬓发已经白了,往日的壮志已经心灰意冷,近来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这才真的值得哭啊,值得大哭一场啊!

 

注释

涸:失去水而干枯。

匹练:白绢。

皓淼:水面广阔。

敛衽:指整理衣襟,表示恭敬。

窦:孔;洞。

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壑:深沟。

诎:缩短。

莽莽:广阔。

堞:城墙上如齿状的薄型矮墙。

炮车:状如炮车般的。

泫(xuàn):流泪。

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

增堞籍兵:增高城墙招募士卒。

耗国:耗费国家资财。

束发:成童的年龄,15至20岁。

毛锥子:毛笔的别称,因其形如锥,束毛而成,故名。

皤(pó):白。▲

 

3. 游醉翁亭

滁水北岸的群山,跟我家乡的山崖沟壑相比,只不过是几处小土丘而已,(然而)有欧阳修、苏东坡二老涉足骋目其间,就可以与天下胜景比千古价值,难道不是名人效应吗?读欧阳修《醉翁亭记》,白发太守与老人孩童一起高兴游玩,差不多就是上古理想之国的风采,这一定是有欢乐游玩的原因而后才能欢乐游玩的啊。先生贬谪到茶陵的时候,寻找《史记》,不能读下去,非常怨恨议罪之辞的荒唐,所以先生用来治理滁州的理念,一定不在闲适欢乐昏然无知之内啊。全部升官或者降职,都把它当做转换旅舍(写:移置),那些(所谓)贤能的人在烟云水石前作诗饮酒,然而叫骂怨恨叹息酒酣耳热之后,最终还是不能忘怀。先生以中央大臣身份暂时治理滁州,淡然忘记自身处境,好像是管理自己的家园那样,这种忘怀得失没有物我区分的表现,襟怀气度哪像被贬之人?再说用丰乐夸赞他的老百姓,这是现任官为自己立碑啊。醉翁可修建亭子吗?亭匾墨迹初干,可是轻浮急躁的议论已经到来矣。先生难道不能(为自己)辨正名分(正、方:使动用法)吗,(题名)却反而不嫌弃“乐”、不忌讳“醉”。他修筑的亭子的原因,不是为了超越别人,不是为了敛名,所以他给亭子命名就不嫌弃不忌讳了。而崔文敏还议论这些,认为是不教育百姓栽种,却诱导他们喝酒。哎!先生地下有知,岂不是要笑脱了下巴?苏东坡领悟了欧先生的见解,所以特书大书,表明自己是先生门下的学生,不可以推辞题写亭名。他们师生双方,不同凡俗的古人的思想太深远了啊。我与养冲君在这次游玩中终于醒悟了这些道理。

 

注释

丰乐亭:在安徽滁县西丰山北麓,宋代欧阳修建,自为记,苏轼书刻石。醉翁亭:在安徽滁县西南,宋僧智仙建,欧阳修为滁州太守,曾在此饮宴。因欧阳修自号醉翁,故将亭起名为醉翁亭。欧阳修撰有《醉翁亭记》。

清流关:在安徽滁州市西北清流山上,是江淮要冲。

鸲鹆:鸟名,俗称“八哥”。

辛丑: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

檄:公文。

趣:催促。

癸卯: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

为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曾子固:宋代曾巩,字子固。

垞(chá茶):土丘。

永叔:欧阳修,字永叔。

灵台:周文王所建之台。华胥:《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避于华胥氏之国……”后借以喻上古理想之国。

茶陵:在今湖南省。

谳辞:议罪之辞。

左官:降职。

蘧(qú衢)舍:旅舍。

馆阁:指中央大臣。

见任官:即现任官。

秃:指智仙和尚。

浮躁:指轻浮急躁的议论。

崔文敏:即明代崔铣,字子钟,河南安阳人。1505年(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因得罪刘瑾,出为南京吏部主事,刘瑾事败后,召为经筵讲官。嘉靖(1522—1566)初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历南京礼部右侍郎,卒谥文敏。他主张效法程朱,斥王守仁为霸儒。

莳:栽种。

颐:下颔。

子瞻:苏轼字子瞻。

座主:进士称主考官座主。

 

4.浮槎山水记

浮槎搓山的水,是李侯发现的。嘉佑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兼任卢州太守。游金陵时登蒋山,并饮蒋山之水。又登浮槎磋山,发现山上有名池,池水涓涓可爱,正是陆羽所谓的乳泉慢流。试喝时味道甘美。於是考证地方风俗志徵询故老,得知山水事迹。因此将此水送给远在京师的我,我以下述水记以为达谢。
李侯聪颖可谓贤达。天下之物只要想要都可得到。这是富贵之人的乐趣。
在松荫下枕看丰草听混援的水声,饮滴沥的石泉。这是山林之士的乐趣。
山林之士看到天下之乐能不动心。有时心裹想要才若无法得到就立刻停止。退至山林中而获得快乐。富贵之人虽然有很多宝物,却不能兼有山林之乐。只有李侯生长於富贵中。视听之娱多所满足。又能了解山林之乐。所有幽隐穷绝之处均已走遍。李侯折节好学。善於结交贤士,敏於为政所到之处都有好名声。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显著。必须等待人的发亲才能出名。有些东西本身未必可贺。却会因人的关系而变得重要。所以我把这件事记下来。使世人知道。浮槎山水是李侯发现的。

 

 

5.岘山亭记

词句注释

岘山:在今湖北襄阳市南,临汉水。其山本是一座无名小山,因与晋代大将羊祜和杜预有关而闻名于世。

临:靠近。汉上:汉水之上。隐然:高耸的样子。

特著:最显著。荆州:治所在今湖北襄阳。

以:因为。其人:指羊祜、杜预。

羊祜叔子: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晋武帝时任都督荆州诸军事,驻襄阳。羊祜在襄阳开屯田,储军备,筹划灭吴,后又入朝陈伐吴之计,举杜预自代。杜预元凯: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羊祜死后,继任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后平定东吴。

风流余韵:留下的遗迹。

蔼然:光泽油润的样子。被:广布。

盖元凯以其功:杜预领兵伐吴,平吴,功劳最大,被封当阳县侯。

仁:仁爱。

汲汲:急切的样子。

属:下属,指邹润甫等人。

兹:这。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

光禄卿:光禄寺的主管长官,掌朝廷祭祀朝会等事务。

后轩:指岘山亭后面的阁子。

所至有声:所到之处都有政绩,留有好的声望。

“因以”二句:所以把史中辉光禄卿的官职起名新修的后轩为光禄堂。

乃来以记属于余:就来嘱托我写一篇记。属,同“嘱”,托付。

慕叔子之风:敬慕羊祜的风度。

胜势:秀丽的风景。

写《离骚》之极目:放眼远望而写出忧愁思念的诗篇。《离骚》,屈原所著的诗篇。 [5]

白话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低矮,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的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时晋与吴以武力相争,常常要倚仗荆州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最终平定东吴而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业已经超过了当世之人。至于他们成功的事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长江、汉水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深。大概是元凯凭他的功劳业绩,叔子凭他的仁义品行,二人所作所为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这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十分悲伤。然而他唯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特别著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他这样做是只知道山峦沟壑会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时也会磨灭的。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有如此过度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做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

岘山上本来有座亭子,世人传说是羊叔子游历休憩之处。那里建筑屡废屡兴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了襄阳长官,第二年,因为岘山亭破旧,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子,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又扩大了亭子的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 。史君闻名于天下,在他为官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人在他的治理下生活安定,乐于跟从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的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无法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托付我写亭记。

我知道史君敬慕羊叔子的风范,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如此,那么史君在襄地官做得怎么样,又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那岘山周围山川的秀丽风光,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在空旷的原野上时隐时现,可以让诗人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的诗文,适合他们观览时有所心得体会。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废屡兴,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自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作此记。

 

 

 

《岘山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首段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然后对他们“汲汲于后世之名”发出了讥讽,对于杜预铭刻二石的行为,指出其“不知石有时而磨灭”,说明岘山因羊、杜而闻名,不是羊、杜借岘山而传名的道理;第二段介绍写此文的缘由;第三段则开始议论,提到“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这是希望朋友史中辉在事业上应建立功业,并含蓄委婉地说出他不应再求空名虚誉。文章围绕“名”字,层层铺叙,构思精巧,脉络清晰。抒情感慨,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岳阳文言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