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 |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外交学院一战三跨上岸的心路历程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外交学院一战三跨上岸的心路历程
作者:Luka2021年下半年三笔班学员2022年上半年二笔班学员2021年11月通过三笔/2022年6月通过二笔
大家好,我是Luka,一名普通985大学的英专生,很高兴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2023考研经历。
我是去年上半年在吴老师的二笔全程班学习,通过了CATTI二笔(经验分享 | 大三英专生三笔二笔连续过关的秘诀)。今年外交学院一战三跨上岸。
许多英语专业的同学在大三下面临考公、读研、留学或是工作的选择之时,都难免心生困惑甚至焦虑,我也同样概莫能外。希望能以自身的经历给大家说说,做个参考。
我在考研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心路历程:
首先,是决定是否要继续深造。
这一点我当时没有丝毫犹豫,读研于我而言是必须的。
一方面,大多数英专本科生的学历和能力有限,很难在当下愈发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我对自身的情况也是这样考虑的。
另一方面,本科期间遭遇了新冠疫情的冲击,实践经历颇为有限,我想利用读研期间丰富自己的履历(主要是翻译方面)。
因此我下定决心读研。不过,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
研究生考试在12月24、25号,期间会经历留学申请潮、秋招、国考、保研、某些地区的省考。考研的同学在备考的大半年时间里可以尝试投投简历,但是切莫误了正事。
国考和省考竞争压力比较大,且英语专业考公的岗位十分有限。
据我所知,上岸的同学一般都是通过机关到学校的点招或者是选调,参加相应的初面、国考或省考、体检考察等环节。

点招的岗位一般是翻译,口译能力比较重要,但我对选调不太了解。
留学近年来比较受欢迎,尤其是港澳地区。如果绩点、标化考试成绩、家庭条件允许,我个人也建议英语专业的同学去留学。
一方面强化语言能力、丰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见识不同的国家的风土人情。
当然,直接找工作也是一大选择。我的同学去向大多是管培、销售、教培等行业,具体的信息我同样了解有限。
第二,是决定专业。
以我的自身经验,决定专业需要和自己深入对话,对自己进行深入了解,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忽略自己的感受。
英语专业细分为文学、语言学、翻译三大方向,我对语言学无甚兴趣,相比之下,对翻译和文学兴趣更浓。
因此在大三上学期,我就开始在继续攻读文学还是选择MTI之间反复思量。
我对文学的考量如下:
第一,个人喜欢文学,但读书经常容易情绪泛滥,不可;
第二,喜欢偶尔读文学,但原著阅读量属实不足,不能;
第三,自身与政经领域打交道较多,相比之下,无法靠文学立命,不行。
于是我开始了MTI的备考。
我从大一时就想从事外交外事工作,而外交学院的MTI出题风格偏向政经类题材,方向符合,也对我的胃口,于是就直接开始了外交学院MTI的备考。
与此同时,我也参加了吴老师的二笔班,备考二笔。

在将近三个月的备考过程中,我先后读了赫拉利的《今日简史》和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我读的是原版,在阅读过程中,我大受震撼,同时又颇感痛苦,深深体会到若是专门从事翻译工作,难有机会像他们一样著书立说。
为此,我当时颇为踌躇,不知该何去何从。
一次偶然的谈话,吴老师点醒了我,让我意识到自己更适合做学术研究,坐冷板凳。经过一整天的纠结,我果断放弃了MTI备考,开始准备外交学院国组专业考研。
其实很多时候,我的重大决定就是在这样的一瞬间做出。对于国际组织专业,由于个人原因,不便进行过多介绍。
第三,是坚持选择。
在考研的路上可能会经历岔路,这时重要的是坚持选择,而不是畏首畏尾,束手就擒。
我本科的成绩足够推免资格,但是只能留在本院、本专业,这与我的目标并不符合。因此我最终放弃了保研资格,选择自己考研。
考研到半程或者后半程,难免会有心力交瘁的感觉,特别是看到身边不少同学保研成功,更是会感觉压力山大。其实,这都是正常现象。
还有人在过程中找到了爱情,追求爱情,放弃了考研;或者,拿到了工作offer,放弃了考研;或者,突然决定考公,放弃了考研。
也许是因为考研的决定过于仓促,也许是因为坚持下去过于吃力,也或许是抓住了更好的机会,其实都可以接受。
不过,我想提醒大家,坚持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因为能够坚持的人看到的常常是千里之外的目标,而读研只是百里处的界碑。
大家倒是不必局限自己,非要随大流都挤到考研的独木桥上。
可倘若你有自己更加远大的目标,而读研是必经之路的话,就请不要回头张望,只需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就好。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最后,祝大家全部上岸,所愿皆成!
END

吴杰老师微信:i_hero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