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格拉底的五字箴言说开去——《我们内心的冲突》

好像是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门楣上,有一句铭言发人深省——“认识你自己”。由于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将其视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后世一度误传为这五字箴言是苏格拉底首创。
我想,“认识你自己”称得上“微言大义”。

对比著名的“哲学三问”,“认识你自己”显得更有实用性,我们虽然是动物,但“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往往取决于接受到的社会文化熏陶,更为核心的,是所遭遇的人际关系影响了我们对主客体的认知。
记得很久之前的新闻提过什么“狼孩”,“狼孩”自小与野兽一同生活,吃生肉、四脚着地奔跑,偶然回到人类社会几乎都因无法融入而早亡。
这给我的触动是,心理上的不接受、不认同带来的“排异”,会直接反映到肉体上,然后消亡。对比“狼孩”与当代“流行的抑郁症”,可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个人其实对心理类的书保持敬畏,太学术的书,自己有时看不懂,而且,看懂的那部分,往往会生出“莫非我有病”的错觉;太“亲民”的书,如这几年流量颇高的“心理学大众爆款”,自己翻阅,总觉是在看虚构故事,很难沉下心认真读。

这本美国心理大师卡伦•霍妮的代表作——《我们内心的冲突》,久闻其名。
知道这位大佬,印象中最早还不是因为弗洛伊德,而因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当然,其实这两位是彼此认识的。
必须惊叹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也纳,在各个领域都有大佬熠熠闪光——理想国的《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与后浪的《世纪末的维也纳》 都有提及——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也是维也纳“最后的绚烂”,如烟花般美丽、短暂,之后消失于夜空。

相较于弗洛伊德,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更愿意把【人】置入“社会意识”中进行“研究或探索”,相信卡伦•霍妮当时也是如此思考,才会诞生“新的【认识你自己】”!

卡伦•霍妮认为,【我们】在生命各个阶段里呈现出的冲突,尤其是无意识的冲突,并非如弗洛伊德相信的那种“原始欲望和超我禁制之间的战争”,而是如经济学中因“不同选择的隐性成本”带来的无法绝对量化。
粽子是该甜还是咸有时是个问题,甚至会因彼此绝对无法“苟同”而发生械斗——当然,相信我,如果咱将对立双方饿上三天,届时他们肯定不会争论甜还是咸了。
于是,卡伦•霍妮将“精神分析从一门医学理论过渡到科学与历史人文相结合的交叉领域”,显得更有“时代适应性”。

在这本《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卡伦•霍妮将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分为三类:
第一种态度叫作“亲近他人”,对应本书【第3章 亲近人】。
这类人会把自身的存在价值建立在与他人的关系上,这种的确是一种让人舒适的人际交互。
但也有极端的病态案例:一种,叫“舔狗”,过于顺从,甚至为了取悦他人不息委屈自己;另一种,好听一些的表述是“吃醋”,刺激一些叫“虐恋”,这种亲近本质上是强烈占有,不容许他人有丝毫“侵占”,这种极端的强迫性会引发“血光之灾”,历史上不计其数。

第二种态度叫作“对抗他人”,对应本书【第4章 对抗人】。
这类人默认除自己外的【所有】都致力于“损人利己”,因而时刻高度警惕。这种把人看作危害的来源,似乎适合风控岗。
是的,正如你可能想到的,这类人容易偏执,容易与别人起冲突——比如在其他人眼中视为芝麻粒的小事儿,他们可能会上纲上线,甚至出现“主动攻击”、“群体暴力”,成为造成社会不安定的隐患。

第三种态度叫作“疏远他人”,对应本书【第5章 疏远人】。
这种“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人,流行词叫“社恐”。但这类人也不是没有情感,只是习惯于给自己设置一道看不见的保护罩。
当然,极端案例自然是呈现出几乎从不关心别人,也不需要别人的帮助的“独立态”。

好的,现在请【不要】把自己盲目归为【某一类】,因为我们每个人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往往会切换成不同的态度,甚至同时生成两种态度——
试想一下,你的提案被老板否决,但同事当时居然没一个为你撑腰!
唉哟,我了个大草!一方面,你开启【亲近人】,希望得到众人的认可与支持;同时,你又开启【对抗人】,觉得老板肯定是个傻逼,同事都是一票狐朋狗友,关键时刻居然认怂!
看,有时,这种不可调和就滋生【痛苦】——即所谓的【冲突】!

这就是“认识你自己”,“认识我自己”,我们需要一些理论作为镜子,让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当然,这些内容并不是“问题”,或者说,根本没有解决的办法——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平民百姓,都会遇见这样的“冲突”,也许就是下一刻。
要我说,没有人能真正活得洒脱,世事洞明有它的痛苦,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看不透的痛苦容易刺激我们做出糟糕的应对策略。
有人会憋屈,心理学术语叫压抑,时间一长就会有精神疾病,极端情况就是“疯了”;
有人会幻想,即分裂出一个“我”视为更完美的自己,这种理想化设计我们也容易见到——“人格分裂”;
有人会用毁灭来重塑,这就是为什么比较安全的“重金属音乐会”总是能让人放松,因为有人需要释放心中的怨念与野兽;当然,更为极端的“毁灭”,就是自杀或者各种打砸抢烧了!

我在开头说,自己对心理学类的书保持敬畏,相信看到这里的你应该能理解,作为一个秉承实用主义的人,如果我通过一本书【发现】了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是“无解”的,那可算是格外失落!
但,这并非说阅读心理学类的书毫无意义!

当困惑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已经成型的理论实现自我解构,接受它的存在,就像接受父母的出身、世界的无奈等等,我们认识到这个人生可能各种“不如意”,注定要带着一堆无解的难题“一路赴死”,于是,就能活得真实一些,不那么“装”,也不至于那么“怂”。

你我与世界都一样,没那么糟,当然,也不是那么完美。
至少,你可以让自己,比昨天好一点点,足够了!

【关于译本质量的补充】
本书译者过忻毅,并不是一位专职做这行的。或许正因为如此,过大佬在追求已近消亡的“信达雅”上能始终秉承初心,与原文各种斗智斗狠。
正如其在《我们内心的冲突》的“译者的话”中分享的——
在翻译的过程中,本人在反复推敲后冒昧做了个选择:虽然现在常说的“讨好型人格”与submissive type很类似,但是我更认同的表述为“屈从型人格”。
说其讨好自然是没有错的,这是他们在行为上的重要特征——那种看起来自轻自卑的样子。
但是,个人觉得“屈从”更能由内而外地体现其心态与行为:屈己迎人,即对内委屈压抑自己,对外顺从迎合他人。
更重要的是,这种“屈”既是有目的的,即希望赢得他人好感和支持;更是有限度的,达到一定限度便会以某种形式爆发出来,比如攻击或者自我攻击。这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这类人的感受,同时提醒其中的风险。
若如我般“鸡贼”,固然会用“讨好”这种迎合当下“强调平等”的“扭曲氛围”,因为“讨好”比“屈从”更具有一定“攻击性、煽动性”,“屈从”显得温和了不少。

我曾私下慨叹,这年头认真遣词造句的译者都快灭绝了,如明明是让研究生代劳的“作品”,某教授亦能自吹“三易其稿、精益求精”;如明明是机翻+调教的“水文”,某君更是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语言与唯美”的女神,要是其能把消耗在精修社交平台上分享的“工作照”或“译作等身”的高级牌坊的10%的时间和用心投射到自己的“翻译作品”上,其译作质量也不至于平淡如水、阅后可焚。
过大佬说“如果每个人之间权责明确,各人做好各人的事,其实世界已经会好很多了。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我觉得措辞还是太委婉了,不过是“时无英雄,方使各种大尾巴狼乱舞,凌晨对月哀嚎,一片叫丧之声”!
胡适主张“译贵精不贵多”,应该裱在厅堂之上每日默念。
天下无完美之物,而过大佬之译本质量当可笑傲群雄,加上有幸逢名家伴读助力,当可以明理遮瑕。
谨以此寥寥数语隔空感激“鲜为众知的用心人”能将此佳作以中文呈现,亦期待译者今后能把更多的精妙译作展现给广大读者!
以上。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精彩: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