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黄帝内经前三篇-(生气通天篇)

2023-03-18 22:00 作者:银河心平  | 我要投稿

四气调神大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夜卧早起,庭院散步,神志活动顺应生发之气(违者伤肝,到夏天会发生寒变)

夏 :夜卧早起,心中没有郁怒,胰理宣通(全身经络通畅,皮肤毛孔开通)(违者善心,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差)

秋:早我早起,和鸡同时活动,意志安定,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不是意志外驰,肺气清和均匀(违者伤肺)

冬:不可扰动阳气,早睡晚起,太阳出来再起床,注意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要让皮肤开张出汗损伤阳气(违者伤肾)

【逆四气】

逆春:少阳之气无法生发,肝气内郁,发生病变

逆夏:太阳之气无法生长,心气内虑

逆秋:少阴无法收敛,肺热叶蒸而胀满

逆冬:太阴无法潜藏,肾气衰弱

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若天与月,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决)

自然界天气清净,人的意志就平和,阳气就固密(聚集精神,呼吸天地精气)

【寒暑风湿邪】

风引发各种疾病(只要精神安定,胰理就可闭密,阳气就能卫外,纵使有大风苛毒)

寒邪:阳气与之抗拒,起居不宁(如果起居妄动,神气浮越,阳气则无法固密)

暑邪:多汗,烦躁,喘促,喝喝有声(多言多余,身体发热)-->【必须出汗,热才能退】

湿邪:头部沉重,如裹着东西(大筋收缩不神【拘】,小筋迟缓无力【痿】)

【阳气】

阳气:白天运行于人体之外,日出阳气生发,中午最旺,日落阳气衰退,汗孔关闭,当休息。阳气藏于内,而拒邪气于外,不要扰动筋骨,不要冒犯雾露。

过度烦劳,亢盛外越--》阳精耗尽--》拖延到夏天,导致煎撅病(眼镜蒙昏看不清东西,耳朵鼻塞听不见声音)

阳气过分蓄积--》致死(会导致阻塞不同,应该用泄法)

大怒--》(形与气隔绝)血郁积头部,使人发生暴撅,若不发生暴撅则会伤筋--》筋受伤,迟缓不收,肢体行动不自由

半身汗出--》偏枯病(身体左侧或者右侧异常出汗)

汗出后感受湿邪--》小疖和汗疹

汗出之后,汗出当风(出汗之后受到风邪寒气阻遏于皮肤,会成为粉刺,郁积不解,可称为疮疖)

多吃肥甘厚味,人生大疽,发病甚为容易

【养神则精微,养筋则柔软】

胰理开阖失调(皮肤纹理开阖失调)--》寒邪进入,背部屈曲,大偻病

寒气流入经脉,营气无法从经脉走,阻滞在肌肉之中,会发生臃肿

邪气滞在肌肉纹理,日久深入血脉--》瘘疮(痔疮,肛门部疾病的总称)

外邪:从背部腧穴进入脏腑(善畏,惊骇之症)

汗出不透:形体衰弱,阳气小号,腧穴鼻塞--》风症

【阴气】

阴气;把精气藏于体内,不断充养阳气,阳保卫人体外部而坚固胰理

【阴阳】

(大凡阴阳: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持守于内)

(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弓耗而衰竭)

调和阴阳:阳气和平,阴气固密,精神旺盛

阴不胜阳:经脉往来流动快速为狂病

阳不胜阴:五脏之气不调,九窍不通

调整阴阳,使之各安其位,筋脉舒和,骨髓坚固,气血畅通

【精血】

五脏贮藏精血,精于人如树木的根,冬季善于保养精气,春天不易得湿病,夏天应该出汗而不出汗,到了秋天就会得风疟。

阴精来源饮食五味

过食酸味:肝气聚集,脾气衰弱

过食咸味:骨气受伤,肌肉枯槁,心气郁滞

过食甜味:肝气聚集,肾气衰弱

过食苦味:胃气薄弱

过食辛味:筋脉衰败,精神颓废


黄帝内经前三篇-(生气通天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