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早晨阅读摘抄
所以他们觉得,东京大学的教授是活到老研究到老,以做一名学者和科学家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所以,国情不同,也显示北京大学与东京大学既有共同的特征,也有个性。
那就是东京大学的教授不管多么有名、不管年纪多大,都还在自己的研究第一线里默默地从事研究工作,还自己在做实验。如果在北京大学的话,这样年龄的教授基本上已经在各种管理岗位上当干部,很少还有教授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所以他们觉得,东京大学的教授是活到老研究到老,以做一名学者和科学家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所以,国情不同,也显示北京大学与东京大学既有共同的特征,也有个性。
在东京大学的研究生院,日本叫大学院,他们的同学当中,有许多是已经参加了工作的社会人士,也就是企业的白领,或者是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但是在中国读研究生院的学生,大多数是为了以后能够找到好工作的年轻人。也就是说,日本人是先工作,再读研究生,而中国人是读完研究生以后再去找工作。
到处可以看到骑自行车的人,但是在东京大学的校园里,你很少看到骑自行车的人,大家都是默默地行走在校园里,宁静而淡泊,学习场所的气氛较浓。
北京大学和中国的其他大学一样,是一个小社会,你进了这个大学,从住宿、读书、娱乐,几乎所有的生活都在学校里完成。所以,校园就是一个学生的全部。但是东京大学和日本的其他大学一样,学生都是走读的,所以,校园就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地方,没有任何的社会色彩。重视教养教育是东京大学教育的最大特征。东京大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实施“教授治校”和导师负责制,学校是教授为大,校长也是由教授会推荐担任。教授对于学校、院系和学生拥有绝对的自主管理权,因此学术自由的风气比较浓郁。
她们从小很少有机会受到责任与义务的教育,成长的阶段又赶上了一个追求结果忽略过程的年代。在压力与责任的面前,有时就会选择逃避。”
我觉得张小兵校长的分析很有道理,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和学位,而是获得多少人的尊重和自己对多少人付出着一份责任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有时比金钱更为重要,所以要多与孩子沟通,不要经常给孩子设定目标和增加压力,这一代的孩子没有下过乡插过队,没有经历过与兄弟姐妹打打闹闹抢东西吃的时代,他们心里的承受力远远不及父母这一代,不要对他们要求过高,甚至要告诉他们,走自己的路,不要与别人攀比发现自己已经27岁,还没有男朋友,甚至才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但是这份工作或许并不令她十分满足。在充满攀比与竞争的社会里,危秋洁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落伍者,是一位人生的失败者。最终才会有了独自一人来到异国他乡,在美丽的北海道结束自己美丽生命的选择。
一个村长居然在电视镜头面前公开辱骂一国首相,也许在别的国家里是不可想象,但是在日本,人们看到的景象是,菅直人不停地对这个村长道歉,没有任何还手之力,更没有权力免去这位村长的职务,因为这位村长是民选的,不是首相任命的。日本的这种民选制度有多厉害?我给大家举个例子,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当时的日本首相菅直人赶去灾区慰问,一个灾区村长指着菅直人的鼻子骂:“我们现在这么忙,你还来灾区视察,让我们组织灾民集合起来听你训话,你到底有没有良心?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政府尽快让村民们住上安置房。”一个村长居然在电视镜头面前公开辱骂一国首相,也许在别的国家里是不可想象,但是在日本,人们看到的景象是,菅直人不停地对这个村长道歉,没有任何还手之力,更没有权力免去这位村长的职务,因为这位村长是民选的,不是首相任命的。
但是如果你上交的话,你有权利获得失主给予你的谢礼,一般捡到现金的话,你可以获得现金总额的10%作为谢礼。如果半年之后,这笔钱没人认领的话,警察局会通知捡到钱的人,这笔钱就会全额归捡到的人所有。在日本,丢了东西可以找回来的概率是90%。因为,日本的法律规定如果你捡到东西不上交警察或者公共机构的话,你就犯了侵吞他人财产罪,会面临被逮捕或者罚款。但是如果你上交的话,你有权利获得失主给予你的谢礼,一般捡到现金的话,你可以获得现金总额的10%作为谢礼。如果半年之后,这笔钱没人认领的话,警察局会通知捡到钱的人,这笔钱就会全额归捡到的人所有。
6.关于人类的事件和行为,科学也没有任何绝对的标准,但是一旦人确定了一个标准或者目标(比如保持活力和在社会中快乐生活;科学可以研究人们喜欢什么,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他们惯常的行为方式;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判断他们是否可以达成这些目标,是否需要改进目标或者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达成目标。
5.科学对宇宙中存在“好人有好报”和“罪有应得”表示怀疑,因为这类说法神化了人(或事物)的“善”行或者诅咒他们“恶”行。这种说法没有任何对“善”行和“恶”行的绝对、普遍的标准,而且它还假设如果任何团体看到某些“善”行就往往(但不是必须)会奖励这些人,而且常常(但不总是)惩罚这些做出“恶”行的人。
4.科学不支持任何在某些方面没有证据的理论或观点(例如,世界上存在看不见的、全能的魔鬼,而且是它们导致了世界上所有的恶行)。
3.科学是灵活和非刻板的。所有认为任何事情是绝对的、无条件或永远真实,即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真实的观点,科学都对其持有怀疑态度。
2.我们用逻辑和一致的方式陈述科学定律、理论和假设,并且避免重大的、基本的矛盾(以及错误或不现实的“事实”)。当理论不再被事实或逻辑支持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这些理论。下面是科学方法的主要原则:
1.我们最好接受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WIGO)并将其视为“现实”,即便当我们并不喜欢它而且想要试着改变它的时候,这也是“现实”。
唐朝诗人裴迪写过一首诗:“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我们可能读书快,也可能读书慢,可能读得多,也可能读得少,可能读得广,也可能读得精,都是可以的,但你一定要有所感动,有所触动,才不枉此行。
由于人必须生活在人群之中,这就有了社会,也就有了规范社会的宗教和道德。不同时代的道德会有极大的差异,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道德,都必须有道德:贞操可以是一种道德,性开放也可以是一种道德;杀人可以是一种道德,护生也可以是一种道德。道德是一种规范社会行为的工具,是一个社会里人人必须穿上的内裤。
在政治和经济的背后,潜伏的都是人性。人是一种群居动物,而群居动物易于对内团结、对外仇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们会压抑自己的排外天性,而到了经济衰退时期,人们就会变得更加极端、暴躁和嫉恨。
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无时不有“你切莫只因为无知的数量巨大而崇拜它。”但是,我们怎能不崇拜它呢?对大众的无知,必须保持足够的敬畏“自然”未曾认真拜读过《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我们生来就是不自由不平等的。同时追求自由和平等,是一种虚妄:若有无节制的自由,必有不断扩大的不平等;若要人人平等,必然会限制某些人的自由。要想理解这个时代,既要学会大胆猜测,也要学会纠正偏见。在纠正偏见之后再次猜测,同时记住,在大胆地猜测之后,我们很可能会陷入新的偏见。时时警惕、时时反省,才能跟真相走得更近一些。我们就要学会质疑。
应该是伏尔泰说的吧,质疑固然令人不快,但信誓旦旦才更有问题。
一个学者的视野越是开阔,他的观点就越会谦卑。
我想对中国青年说的是,他们很年轻,如果这个世界有不幸的事情发生——这是屡见不鲜的,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建设性地使用REBT或其他类似的思考方式来努力不让自己烦恼。我对生活的态度是,我们不是被邀请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生活本身并没有意义,而是我们给了它意义。我们赋予生活意义的方法是,决定什么是我们喜欢的,什么是我们不喜欢的,什么是我们特殊的目标和目的,从而为我们自己选择了意义。佛教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承认这个世界和生活中一直都有痛苦存在,人们没必要喜欢这些痛苦,但可以建设性地接受,从而不让自己烦恼,能够更好地处理问题。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并与之辩论,从而达到“无条件的自我接纳”。
③糟糕至极。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场灾难的想法。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有可能发生,尽管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希望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绝对不该发生。我们将努力去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这种状况,在不可能时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
人的情绪伴随思维产生,情绪上的困扰是非理性的思维所造成。理性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的信念则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REBT是这样一种理论,它认为人们并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而是被他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观念搞得心烦意乱的,人们带着这些想法,或者产生健康的负性情绪,如悲哀、遗憾、迷惑和烦闷,或者产生不健康的负性情绪,如抑郁、暴怒、焦虑和自憎。
《伊万·伊里奇之死》,写的是一个人突然知道自己将死,却面临此生已虚度的事实的故事。尽管伊万只剩下几天的生命,但意识到这一点给他带来了新的灵感,促使他成为一个“崭新的人”。伊凡·伊里奇掉了下去,看见了光。他领悟到他的生活过得不对头,但还可以纠正。他问自己:怎样才“对头”,接着一动不动地留神听着。他面向沙发背躺着,感到异常孤寂,那是一种处身在闹市和许多亲友中间却没有人理睬他而感到的孤寂,即使跑遍天涯海角都找不到的孤寂。处身在这种可怕的孤寂中,他只能靠回忆往事度日。往事一幕幕像图画般浮现在他眼前。他总是从近期的事开始,一直回忆到遥远的过去,回忆到童年时代,然后停留在那些往事上。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这样?生活不该那么无聊,那么讨厌。不该!即使生活确是那么讨厌,那么无聊,那又为什么要死,而且死得那么痛苦?总有点不对头纵情欲,装腔作势!死气沉沉地办公,不择手段地捞钱,就这样过了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始终是那么一套。而且越是往后,就越是死气沉沉。我在走下坡路,却还以为在上山。就是这么一回事。大家都说我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其实生命正在我的脚下溜走……如今瞧吧,末日到了!于是他开始回忆自己一生中美好的日子。奇怪的是,所有那些美好的日子现在看来一点也不美好,只有童年的回忆是例外。
童年时代确实有过欢乐的日子,要是时光能倒转,那是值得重温的。但享受过当年欢乐的人已经不存在了,存在的似乎只有对别人的回忆。不做一切无用的事情,就能够把一切应做的事情做好了。看事物至少看两面,正面与负面,前面与背面,效果收益与损失危险。
任何事物都不是只有一种解释、一种后果、一个方向的。少一点低级就多一点高雅,少一点野蛮就多一点文明,少一点为私利的活动就多一点学问和成就。其次,请慷慨地、心甘情愿地将手中那份(并非归功于自己的)成果同他人分享,拿出其中一部分来接济那些没有获得成功基因的人,即那些没有在合适的家庭、合适的环境中出生的人。
这种行为不仅高尚,而且还关乎理智。捐赠和缴税首先是一种道德行为,而并非仅是经济行为。
唯一正确的生活态度就是感恩。
这种态度还会带来积极的附加效应:懂得感恩的人会过得更开心。应当保持谦虚,尤其是在成功的时候。你的成就越大,你就越不该四处张扬。谦虚已经过时了,我们很乐意将自己神话般的奋斗经历展示给别人看,或者在网上宣扬。请保持低调。这里所指的谦虚并非虚伪的谦虚,而是发自内心的谦卑
7 将我们所谓的压力从生活中去除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反,真正的问题在于那些长期、无情地消磨我们的意志的日常事件。
8 生活中偶尔应对一下挑战就是为未来的压力打预防针。5 有活力的身体系统不但要有根据当前的情况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要拥有在面对未来的变故时勇往直前的成长空间。
6 我们最大的乐趣并非源于可预测的奖励,而是源于意外之喜。
7 将我们所谓的压力从生活中去除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反,真正的问题在于那些长期、无情地消磨我们的意志的日常事件。
8 生活中偶尔应对一下挑战就是为未来的压力打预防针。2 控制呼吸的动作能平复人对恐惧和危险的本能反应。
3 如果运动方式不正确,情绪反应就会朝错误的方向发展,因为这依赖于你的生理觉醒,而它此时往往非常紧张。
4 创伤是我们反应的固化,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人们一起及时、有规律地活动起来。
5 有活力的身体系统不但要有根据当前的情况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要拥有在面对未来的变故时勇往直前的成长空间。
6 我们最大的乐趣并非源于可预测的奖励,而是源于意外之喜。
7 将我们所谓的压力从生活中去除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反,真正的问题在于那些长期、无情地消磨我们的意志的日常事件。
8 生活中偶尔应对一下挑战就是为未来的压力打预防针。4 创伤是我们反应的固化,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人们一起及时、有规律地活动起来。
5 有活力的身体系统不但要有根据当前的情况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要拥有在面对未来的变故时勇往直前的成长空间。
6 我们最大的乐趣并非源于可预测的奖励,而是源于意外之喜。
7 将我们所谓的压力从生活中去除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反,真正的问题在于那些长期、无情地消磨我们的意志的日常事件
8 生活中偶尔应对一下挑战就是为未来的压力打预防针。
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79年
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
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
亚历山大·卡巴内尔(Alexandre Cabanel)
1863年
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
罗马帝国的灭亡,并不是征战讨伐所致,而是安定繁荣的祸果,人在安逸的生活中比较容易沉溺酒色和欲望,产生罪恶和道德沦丧。
罗马人的颓废(Romans during the Decadence)
托马斯·库图尔(Thomas Couture)
1847年
法国巴黎,奥塞美术馆
自由引导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欧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1830年
法国巴黎,卢浮宫
被处刑的格雷(The Execution of Lady Jane Grey)
保罗·德拉罗什(Paul Delaroche)
1833年
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
麦田(The Cornfield)
约翰·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
1826年
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
干草车(The Hay-Wain)
约翰·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
1821年
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
米勒《扶锄的男子》是美的。虽然,在画面上那一片杂草丛生、乱石成堆的贫瘠土地上,农民扶着锄头,喘着粗气,疲惫得直不起腰来,但是“美不是用脸上的形和色所能表现的”,他那抬起的头,那遥望远方的双眼,流露出内心的悲苦和生活的艰辛,表现出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似乎生活和劳动沉重的分量已经耗尽了他的精力,而眼前还有大片的麦田等待着耕耘,远方则是城市朦胧的身影,那是不属于他的另一种生活。这幅画描绘出了一个辛劳的劳动者形象。
1862年米勒完成《扶锄的男子》,强烈地表现出生活的痛苦。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一个青年农民正在扶锄喘气。这个人从早到晚难以直腰,只能偶然停下来,喘一口气。锄地的年轻人在暑热的田间扶锄而立,仰首喘息,抬头远望。似乎生活和劳动沉重的分量已经耗尽了他的精力,而眼前还有大片的麦田等待着耕耘,远方则是城市朦胧的身影,那是不属于他的另一种生活。这幅画描绘出了一个辛劳的劳动者形象。
扶锄的男子(Man with a Hoe)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60—1862年
美国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
这是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她们没有优雅贵妇的高傲姿态,也没有年轻淑女的青春活力,只有忍耐和虔诚,为了生存而日益弯曲的脊背,3个主体人物仿佛在执行神圣的仪式,让人感受到深沉和庄严,使得整幅画面都带有宗教式的光辉画面中所描绘的是秋季麦穗收割之后,3个农妇在田地里弯腰捡拾剩余麦穗的场景,与远处背景中忙碌的人群和高高的麦垛形成对比和呼应。3个农妇身着粗布旧衣,脚穿笨重木鞋,体型壮硕,弯下腰在麦地里寻找收割时残落的零星麦穗。这是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她们没有优雅贵妇的高傲姿态,也没有年轻淑女的青春活力,只有忍耐和虔诚,为了生存而日益弯曲的脊背,3个主体人物仿佛在执行神圣的仪式,让人感受到深沉和庄严,使得整幅画面都带有宗教式的光辉。米勒从不虚构画面,他所描绘的每一幅画都来源于真实生活,画家笔下的农民身着破旧的衣衫,肌肤是被暴晒后的小麦色,身躯佝偻,手掌粗糙,是日复一日劳动者的真实形象。
拾穗者(Gleaners)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57年
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
孤独的树(Solitary Tree)
卡斯珀·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822年
德国柏林,德国老国家美术馆
冬猎(The Hunters in the Snow)
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1565年
奥地利维也纳,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密德哈尼斯大道(The Alley at Middelharnis)
梅恩德特·霍贝玛(Meindert Hobbema)
1689年
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
一篮水果(Basket of Fruit)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德·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95—1596年
意大利米兰,安布罗西阿纳美术馆
绘画方面,以法国画家布歇、弗拉戈纳尔等人为代表画家。建筑方面,以法国巴黎苏比斯府为代表作品;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画面完全摆脱了宗教的题材。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洛可可艺术以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为其特征。洛可可艺术在形成过程中,曾受到中国明清工艺美术的影响。绘画方面,以法国画家布歇、弗拉戈纳尔等人为代表画家。建筑方面,以法国巴黎苏比斯府为代表作品。”。洛可可画派是洛可可艺术的一个分支,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写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配以天堂般的自然景色或异乡风景、奇物。它一方面浮华做作,缺乏对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画面完全摆脱了宗教的题材。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洛可可艺术以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为其特征。洛可可艺术在形成过程中,曾受到中国明清工艺美术的影响。绘画方面,以法国画家布歇、弗拉戈纳尔等人为代表画家。建筑方面,以法国巴黎苏比斯府为代表作品。洛可可英文为Rococo,是起源于18世纪法国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最初是指建筑的某些样式以及室内陈设和装饰的样式,由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大力推崇而得到蓬勃发展,故亦称“路易十五式”。洛可可画派是洛可可艺术的一个分支,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写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配以天堂般的自然景色或异乡风景、奇物。
它一方面浮华做作,缺乏对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画面完全摆脱了宗教的题材。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洛可可艺术以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为其特征。洛可可艺术在形成过程中,曾受到中国明清工艺美术的影响。绘画方面,以法国画家布歇、弗拉戈纳尔等人为代表画家。建筑方面,以法国巴黎苏比斯府为代表作品。
逃往埃及(The Flight into Egypt)
亚当·埃尔斯海默(Adam Elsheimer)
1609年
德国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霍贝玛是田园风景画派的画家,终身都在描绘荷兰农村的景色,这幅画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画中描绘的是一条极为普通的泥泞村路,上面印着许多深浅不同的车辙,两旁排列着细而高的树木,彼此错落有致,既对称,又富有变化。
密德哈尼斯大道(The Alley at Middelharnis)
梅恩德特·霍贝玛(Meindert Hobbema)
1689年画家小时家境不好,家中只能资助一人去学画画,哥哥放弃了学画的梦想,去矿场工作资助弟弟学画。弟弟学业完成后想要资助同样有着画画梦想的哥哥学画,可因为矿场辛苦的工作,哥哥的手再也不可能拿起画笔画画了,有感于此,画家弟弟画下此画。
祈祷之手(Praying Hands)
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
1508年
奥地利,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
环境并不是我们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我们对环境的反应才是。而“苦难是对发生的事情的心理抗拒。事情可以造成身体上的痛苦,但是事情本身并不能造成苦难,抗拒才会形成苦难。
当你有心理抗拒时,压力就产生了”。
但是个人身心健康状态以及当他们面对外部环境时内心的反应决定了他们的生死。事实上,个别情绪的生命期大约只有90秒而已,而我们普遍人一直在重演和经历的是情绪的后续影响。
亚当所有的孩子都是源于同一具躯体的成员,当一位成员受苦时,其他的成员也会受苦。如果你对其他人的疾苦漠然置之,你就不配被称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每个人的肩上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离开了其他人的支持与帮助,一个人就无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因此,我们必须通过问候、建议、相互提醒等方式,来相互支持与帮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给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做正确的事情吗?
「問我何所有,山中惟白雲。只堪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切己體察,虛心涵泳」
然则为中国今日计,必非恃一时之贤君相而可以弭乱,亦非望草野一二英雄崛起而可以图成,必其使吾四万万人之民德、民智、民力,皆可与彼相埒[插图],则外自不能为患。吾何为而患之?此其功虽非旦夕可就乎?然孟子有言:“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为不蓄,终身不得。”今日舍此一事,别无善图。今天下莫不忧外患矣。虽然,使外而果能为患,则必非一忧之所能了也。夫以民族帝国主义之顽强突进如彼其剧,而吾犹商榷于外之果能为患与否,何其愚也!吾以为患之有无,不在外而在内。故吾虽日望有贤君相,吾尤恐即有贤君相亦爱我而莫能助也。何也?责望于贤君相者深,则自责望者必浅。而此责人不责己、望人不望己之恶习,即中国所以不能维新之大原。我责人,人亦责我;我望人,人亦望我,是四万万人遂互消于相责、相望之中,而国将谁与立也?
按照每小时平均10页的阅读速度,将《列宁选集》1-4卷通读一遍需要356个小时。如果每天挤出1小时,不到一年就可以把《列宁选集》1-4卷通读一遍。有了这个总体规划,零碎时间就像珍珠一样被串了起来。实践的结果是只用了6个月,就把《列宁选集》通读了一遍。
《列宁选集》第1卷858页,第2卷1005页,第3卷933页,第4卷765页,4卷合计3561页。由于采访报道任务繁重,要在短期内读完这4大本书,的确有一定困难。为了解决读书同时间的矛盾,1973年元旦我拟定了一个总体学习计划:按照每小时平均10页的阅读速度,将《列宁选集》1-4卷通读一遍需要356个小时。如果每天挤出1小时,不到一年就可以把《列宁选集》1-4卷通读一遍。有了这个总体规划,零碎时间就像珍珠一样被串了起来。实践的结果是只用了6个月,就把《列宁选集》通读了一遍。
]苏:如果我们想要有足够大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势必要从邻居那儿抢一块来;而邻居如果不以所得为满足,也无限制地追求财富的话,他们势必也要夺一块我们的土地。格:必然如此。苏格拉底。
苏:格劳孔呀!下一步,我们就要走向战争了,否则你说怎么办?格:就是这样,要战争了。
苏:我们且不说战争造成好的或坏的结果,只说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战争的起源。
格:就是这样,要战争了。
苏:我们且不说战争造成好的或坏的结果,只说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战争的起源。
歌德说,尽管真理是非常简单的,但是,由于人们经常遗忘它们,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重复这些简单的真理。
了解他人的思想,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从在心理学和生理学上是不可能的。”“事实是,人只熟知自己的思想。”“我们也可以说:我自己也不熟知我的思想。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不要逞强。
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亡,这就是无道,无道就会提早灭亡。圣人主张去除极端、奢侈、过分的行为。有人想强行取得天下并治理,我看是办不到的。天下是神圣之物,不能用“有为”的方法强行加以治理、把持,如果以这样的态度去治理天下注定会失败,用这样的态度去把持天下注定会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