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二号揭示“不明胶状物质”可能成因

关注玉兔二号的读者还记得吗?咱们的玉兔在第八月昼发现的胶状物质,就是那个躺在撞击坑里,散发着彩色光芒的神秘角色。
自从去年驾驶员们在玉兔二号下传的照片中发现了它,科学家们就开始了对这一胶状物质“前世今生”的探索,最近他们又有了最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芶盛博士,中科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及类地行星先导专项骨干成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邸凯昌研究员、岳宗玉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利用玉兔二号就位测量数据,发现了该物质的可能成因。
通过实际探测发现,新鲜撞击坑周边存在许多与月壤具有相似土灰色的块体,在玉兔二号车轮的碾压之下可以变成粉状,确认这种块体实为月壤,并非石块。又利用解混光谱探测仪数据可以发现,新鲜撞击坑周边及内部块状月壤中,长石矿物相对含量较多,橄榄石和辉石相对含量基本相等,标示着着陆区月壤可能是苏长岩风化产物。但是由于光照条件和形成过程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从就位测量光谱进一步分析未知物质的矿物成分。
在与阿波罗任务采集样品的比较之下发现,“神秘物质”与角砾岩样品的外观较为类似。科学家们又对撞击成坑做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神秘物质”的身份为撞击形成的角砾岩,可能为附近某个撞击坑溅射物的撞击熔融角砾岩,抑或为当前新鲜撞击坑成坑时形成的撞击玻璃凝结角砾岩。

2020年6月17日19时05分,玉兔二号进入月午,截至目前,第19月昼行走了5.177米,累计行走距离452.858米。在月背工作的十九个月里,玉兔二号驾驶员团队科学开车,利用月球车搭载的科学载荷展开月背巡视探测,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为开展嫦娥四号着陆区物质成分与地下结构等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而有力的支持。

尤其是在第八月昼期间,这个带有一定光泽的胶状物质首先被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玉兔驾驶员”发现,并成功吸引了科学家们的注意。在探求未知的驱动下,他们精心制定了严密的驾驶方案,利用第九月昼的探测时间,对不明物质及其所在的新鲜撞击坑进行了细致的科学探测,助力科学家们一同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
现在正是玉兔二号午休时间,等到月昼下午的到来,探索仍将继续,还会有什么样的奇遇故事,我们下个日记相约再见!
作者 | 宋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