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纳舒科普小课堂:为什么结核病高发于学校?
"
远离结核
共享健康
"
—— 西纳舒科普小课堂 ——
#什么是结核病?#

结核病也称肺痨,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故以肺结核著名。
#结核病是怎么来的?#
结核病说到底就是结核杆菌在进入人体后,和免疫细胞“开战”,但最终因免疫细胞对抗失败而病发。

起始期:侵入呼吸道的结核分枝杆菌被肺泡的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在肺泡巨噬细胞内存活和复制,便扩散形成早期感染灶。
T细胞反应期:在T细胞反应期,结核菌在巨噬细胞内的最初生长,形成中心呈固态干酪坏死的结核灶。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翻反应和迟发性变态反应便是在这个时期形成。
共生期:部分感染者的结核菌可以持续存活,细菌与宿主处于共生状态。
细胞外繁殖传播期:机体的免疫损害便可引起受抑制结核菌的重新活动和增殖,从而引起大量结核菌播散。
#结核病是如何传播的?#
结核病传播的途径,主要包括呼吸道传染,消化道感染,其它传染的途径。
专家解释,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传染其他人。

摄入含有结核杆菌的食物,通常会通过胃粘膜被消化再次杀死或排出体外,但也有被传染的可能。建议大家在饮食上,尽量不要食用肺结核患者吃过的食物。
结核病也可以通过接触受损的皮肤、粘膜、生殖器等途径感染,也会通过母亲传染给孩子,导致胎儿出现肺结核。
#结核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在古代,肺痨是令人谈之色变的“杀手”。

患上肺结核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午后潮热(每天午后有低热)、疲乏无力或消瘦、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夜间盗汗,女性可导致月经不调或停经。
咳嗽咳痰,这是肺结核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也是最易导致误诊“感冒”或“气管炎”的阶段。
严重者可出现胸疼气短、咳血,痰内带血丝或血块的症状。
#学校为何高发结核病?#
近年来,全球结核病疫情呈上升趋势。需要值得关注的是,结核病聚集性发病,一般来说是“学校高于社会”。

据我国统计资料表明,结核病是目前在校生影响学业、因病休学的重要疾病之一,是危害学生健康的常见病。有关证据显示,中国学生结核病的发病率依旧处于较高的水平。
学校高发结核病,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相对拥挤的群居生活:学校一般生活的空间比较拥挤,活动相对集中,在人员密集的房间里,如果门窗紧闭,通风不畅,那么,一旦出现一例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病人排出的结核菌在室内积累,便会使室内其他健康人吸入结核菌的数量大增,感染后发生结核病的机会也会增多。就会出现大量的肺结核病人,形成肺结核病的暴发流行。
二是学习负担重,发育不完全:学生群体,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功能发育常常滞后于形态发育,其生理极限比成年人低,耐力比成年人差,易疲劳,加上学业压力大、负担重,极易被结核杆菌侵入。
三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年轻人好动,消耗大,对营养素的需要量多,但由于偏食、盲目减肥等原因,营养得不到充分、及时的供应;同时,年轻人自恃年轻,做事又不惜力气,又不善安排生活,使体力、精力“透支”,还不加强运动,导致抵抗力下降,为结核杆菌感染提供了可乘之机。
#学生如何预防结核病?#
随着多年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目前结核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可控”在于及早发现,及早控制。如果发现有连续咳嗽、咯痰超过两个星期的人,应立即动员他去结核病定点医院检查,并按医生要求正规治疗;对与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的人员也应进行相关检查,以免扩散。
“可治”在于通过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学生,通过服药可以降低发病风险,经过三个月左右基本可以康复。对于确诊结核病患者,一般治疗期也需要半年,就当前我们治疗水平而言,结核患者康复率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治愈并不意味着永不复发,不注意身体保养则会增加结核病复发几率。
“可防”在于加强日常生活管理,养成良好习惯。

保持心情愉快,加强营养、均衡饮食,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睡眠。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养成开窗通风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中细菌浓度,勤晒衣服和被褥。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随地吐痰,在咳嗽、打喷嚏时用手纸捂住嘴巴和鼻子,避免结核杆菌通过飞沫传染给他人。
时常敲响警钟
加强理念意识
将防控落实于日常
科学治疗,远离结核,共享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