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ane 5: Intro
简介
制造商:Ariane集团
运营方:ESA 发射场:ELA-3,法属圭亚那太空中心 单次发射费用:1.5-2亿欧元 型号:G, G+, GS, ES, ECA(以及被砍了的ME) 运力:260km LEO:约21t GTO:11.115t 整流罩:直径5.4m,长度17m/12.7m 发射清单:117次发射,112次完全成功,3次部分成功,2次失败 知名载荷:James Webb望远镜,BepiColumbo水星探测器,JUICE木星冰卫星探测器,Galileo星座,ATV飞船,XXM-Newton探测仪,Envisat观测卫星,Rosetta小行星任务,Herschel望远镜,Planc探测器 用于进行SSO, GTO,国际空间站补给以及深空探测发射 资料来源:Wikipedia, NextSpaceFlight, ESA官网, Arianespace官网,Everyday Astronaut,Chinese Space Report,RUAG Space官网
初生:从配角到主角
这是一个由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尼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 ,罗马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共计20个国家联合研发的项目。
人多不一定力量就大,各国之间的不协调反而可能放大官僚主义下的低效率。 1987年,ESA部长会议在尼德兰的海牙召开,决定研制欧洲的第一款重型火箭。设计目标指数是GTO运载能力为Ariane 44L的1.6倍(后者的GTO运力为4.72t),价格仅为后者的90%。 Ariane 5由法国国立太空研究中心CNES设计。虽然顶着Ariane的名字,但其实Ariane 5与前面的Ariane 1 2 3 4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因为Ariane 5就是为了运输Hermes载人航天飞机而研发的。尽管Ariane 5是因为GTO双星任务而闻名,但是21t的LEO能力才是它最初的设计目标(Hermes的质量为21t)。所以某种程度上,Ariane 5才是副产品。
Ariane 5是两级半构型,即二级火箭加上助推。使用了大推力助推+小推力氢氧芯级的设计,与航天飞机,SLS,长征5号相似,让高比冲的氢氧机得到充分发挥。
GTO三星甚至双星
让Ariane 5声名远扬的恰恰是相对不受性能斗兽棋爱好者关注的载荷部分。GTO多星的能力弥补了其不出色的价格。 首先看
整流罩
部分(以下是现役GTO超过10t的火箭) 长征5号:(约GTO14t)整流罩尺寸5.2m*12.5m Delta IV重型:(GTO14.22t)整流罩尺寸5.1m*19m 猎鹰重型:(GTO26.7t)整流罩尺寸5.2m*13.1m Ariane 5:(GTO11.2t)整流罩尺寸5.4m*17m 不看SLS,我猜没有人会拿40亿美刀去打GTO拼车任务 可见,Ariane 5的整流罩直径最大,长度仅次于Delta IV Heavy。虽然Ariane 5的运载能力在这些火箭里偏小,但是发射频率远高于竞争者。 Ariane 5的整流罩由整流罩大厂RUAG Space的分部Beyond Gravity生产。整流罩不仅仅是用来保护卫星,减小空气阻力的,还起到减震、防噪、隔热的作用,同时还不能阻隔卫星与地面的通信。 外层是蜂窝铝,覆盖上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层,使质量尽量较轻(“仅”两吨),同时强度够高。 内层含有声学吸收面板,主要用于吸收大推力固推的声波,然而后来的检测发现这种保护是多余的便不再添加声学吸收面板了。 对于空气敏感的载荷(比如JWST),还可以在发射前通入干燥且纯净的空气予以保护。 此外,整流罩上还开了孔用于平衡内外气压,以防在开罩后气压剧变损害载荷。
然后便是Ariane 5的
适配器
。 最常见便是SYLDA 5,总重440kg,直径4.5m,可以携带两颗GTO通讯卫星。一颗放里面,一颗放头上。
接着就是SPELTRA,直径5.4m,分长短两版,长版高5.6m,重820kg,短版高4.1m,重704kg,同样可携带两颗GTO通讯卫星。除了2颗主要的卫星,一些小卫星也能一起拼车,让Ariane 5有了GTO多星的能力。
还有ASAP,与前两者不同,ASAP专门用于携带较多小卫星。置于SYLDA 5内部,可以最多搭载4颗300kg卫星,或者2颗300kg卫星加上6颗120kg卫星。
另外,Ariane 5与前辈不同,载荷直至发射前8小时才与火箭组装,降低了发射台操作对载荷的影响。 最后就是GTO任务的超高
精度
:平均误差不超过19km(GTO远地点距离地心42164km),倾角误差不超过0.001° 正是对载荷本身而非单纯性能的重视让Ariane 5的GTO双星任务络绎不绝,占据了Ariane 5的大部分任务。
法属圭亚那:天选发射场
尽管欧洲纬度高,但是法国在南美有殖民地啊,甚至是目前地球上纬度最低的发射场(5°10′08″N),显著低于卡角28.5°和文昌19°。 同时,发射场东面朝向大西洋,没有助推器砸人的风险,对Ariane 5很是友好。 地面设施从设计上支持一年8次发射,最短间隔1个月,虽然远远不及同量级的猎鹰9,但相比于Atlas V,Delta IV,长征5号已经相当可观了。
征程:荣辱兴衰
首飞失利 第一版的Ariane 5 G,GTO运力单星6.9t,双星6.1t 1996年6月4号,Ariane 5 G搭载4颗Cluster卫星升空,由于使用了Ariane 4的飞控软件,系统认为火箭逐渐偏离航线(Ariane 5的水平速度更快)。发射37秒,随着一个超过20°的急转弯,两边的固推与芯级分离,火箭的自毁系统启动。共计造成3.7亿美刀的损失。
复飞拉跨 1997年10月30号,Ariane 5的第一次三星GTO任务。 固推分离后,Vulcain引擎故障导致了姿态逐渐偏离,最终引起Vulcain提前关机。尽管二级拼命发力,也没能弥补一级造成的损失,三颗卫星进入了较低的GTO。 拓展新型号ECA Ariane 5的第14次发射,型号经过全方面大幅进化换成了Ariane 5 ECA,也就是后来最成熟、最常见的版本。主要的更新是将一级发动机从Vulcain换成了性能更高的Vulcain 2,二级从常温的EPS-L9.7换成了低温的ESC-A,助推从P238换成了推力更大燃烧时间更长的P241,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只可惜,首飞一样失败力(悲),带着3颗GTO一起砸海。
退而求之G+ Ariane 5 ECA首飞问题出自新上任的Vulcain 2,致使ESA不得不怀疑它的可靠性,于是又拼凑出了Ariane 5 G+,即在Ariane 5 G的基础上仅改进了常温二级EPS-L10(只是增大了燃料储量)。在第18次发射首飞,成功发射Rosetta,但对于这款明显带有过渡性质的产品,仅仅飞了3次便退役了。
遗留问题GS 当ECA将引擎换成推力更大的Vulcain 2时,芯级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和加固,使得ECA的新芯级H173更重。在调查ECA失败原因时,老版芯级H158消耗完了,只能使用Vulcain+新芯级这种奇葩组合。由于芯级性能下降,助推必须换成新版的P241,尽管如此,这依旧是性能最差的一版,单星GTO6.6t,双星5.8t。
ECA的王者归来 在第21次发射即复飞中,ECA终于成功力。此后的任务中未尝败绩,成为可靠性最高的火箭之一。 (只有VA241中由于遥测在发射后9分30秒时失联,重新上线时地面发现卫星已经分离辣,进入了一个错误的轨道。好在只是倾角偏差比较大,GTO双星中的SES-14得以消耗很少的燃料纠正,最终活到了预定时间。另一颗Al Yah 3就比较惨,一半都没活到。) 昙花一现的国际化ES 随着ESA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需要改进Ariane 5以满足史上最重货运飞船ATV的发射。使用了新芯级H173,新助推P241,但没有使用更重的二级,还是用回了常温二级。 在发射了5次ATV任务后,ESA又通过ES发射了3次伽利略星座,尽管每次可以发射4颗,但是每次发射2颗的Soyuz-ST便宜了不止一星半点,ES就这样在8次发射后退役了。
族谱
G:芯级EPC H158,芯级发动机Vulcain,二级EPS L9.7,二级发动机Aestus,固推EAP P238 G+:芯级EPC H158,芯级发动机Vulcain,二级EPS L10,二级发动机Aestus,固推EAP P238 GS:芯级EPC H158,芯级发动机Vulcain 1B,二级EPS L10,二级发动机Aestus,固推EAP P241 ECA:芯级EPC H173,芯级发动机Vulcain 2,二级EPS L10,二级发动机Aestus,固推EAP P241 ES:芯级EPC H173,芯级发动机Vulcain 2,二级ESC-A,二级发动机HM7B,固推EAP P241
最后,是幻想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