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无,套磁无,放弃耶鲁全奖,我去洛杉矶

背景介绍
排名20-30美本
本科专业:Biology BS;Chemistry BA
GPA:3.97
GRE:无
录取:Gerstner Sloan Kettering Cancer Biology PhD; MD Anderson Cancer Biology PhD; UT South Western Cancer Biology PhD; Weill Cornell Cancer PhD; Yale BBS PhD; UCLA molecular pharmacology PhD; UNC BBSP PhD
经历概括:两段校内科研,一段药厂实习,毕业论文最高荣誉,无发表期刊,无会议参与
与世毕盟的相识:
简而言之,世毕盟是我申请过程中的一颗定心丸。我从大四开始前的暑假才开始着手准备申请材料。我了解到前辈们推荐的申请准备时间是一年左右,但对我而言只有四五个月,同时学业与实验室项目持续紧张,因此我申请过程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焦虑心态,而焦虑心态的源头在于对自己申请材料和准备方向的不确定性-- 博士申请不是考试,申请结果难以通过成绩等标准化因素提前预测。同时,身边朋友也都处于忙碌的申请中,难以自我缓解焦虑保证心态的稳定平和。因此,我选择与世毕盟的老师们共同度过这次申请。在与多家留学机构的前期沟通中,世毕盟在效率、学科专业性和对接老师的热情友善度上都远超同行,后期的合作也符合了我的期待。
陪伴我申请的培训师姐姐,日常沟通回复非常高效(例如申请文章的native expert语言润色,几乎在一天内就圆满完成),会在每次会议中详细记录沟通内容,便于后期查找,也会帮我把控整体的申请进度,杜绝我的无限拖延,这种切实可控拥有后盾的感觉让我十分安心。专业之余,我的培训师也经常像朋友一样给予我鼓励与肯定,很好地缓解了我的申请焦虑,帮助我在申请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对自我的信心,现在看来,我认为这对于我的申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世毕盟会为博士申请的同学分配一位目前同领域在读的博士生前辈mentor(我的mentor来自普林斯顿大学),从过来人的角度提供实质性的参考意见。
申请准备:
博士申请中重要因素众多,软性因素如性格心态,而硬性则有GPA,课外实习或社团活动,推荐人,研究经历等。这些无一例外是对长期自我积累的考察,都难以一蹴而就,因此能够反映申请者的学术水平,态度,目标,自我规划能力等。
本科课程:
一直以来都对生物学有比较突出的兴趣,而生物学中许多原理和研究方法的深究会落入化学的范畴,因此我在本科期间修了生物与化学两个专业。为了在实验中更好地处理数据,后期我还补修了统计学的minor,学了一些基础编程。对于课程安排我以研究兴趣的肿瘤及肿瘤免疫方向为主选修相关课程,课程设置上,除了必修基础课之外,我也尽量选择了可以锻炼文献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课,包括提前选修两节本校的博士生课程。
一个小建议是,很早就有目标学校或项目的同学可以在申请前提前了解目标学校所要求的课程,根据要求安排学业课程。例如有些学校的生物学博士会希望申请者有一定的编程基础,而我对这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因而比较薄弱,申请时会成为弱势。总体而言我对于学业比较认真,最终申请时的GPA是3.97。
标化考试:
博士申请可以提交的标化考试是托福和GRE。本科在美国的申请者可以免去托福,而多数学校也在逐渐取消GRE的强制要求。GRE要求较为应试,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准备,背了两周单词看了一些范文就考了,结果不尽如人意只有327,我就选择了不提交分数。另一方面,我的美本在校成绩和实验室导师推荐信也可以一定程度背书我的语言能力。对于申请需要提交语言标化成绩的同学,一定要提前准备。
实验室经历:
对于生物专业来说研究经历必不可少,大学资源有限,对于具体方向感到迷茫的同学可以乘早多尝试多经历。同时在确定喜欢的方向后也要多抓住机会,争取独立研究锻炼自身能力,积累自己的thesis,poster或conference。
我在刚入学时还不清楚具体感兴趣的内容,大一上选择进入了多个不同领域的实验室,作为志愿者亲身经历研究,包括偏实践的海洋科学和偏理论应用的肿瘤科学,我有幸从中找到了喜欢的方向,留在后者的实验室直到大四。大一下到大二下我都作为research assistant在前辈的安排下做一些重复性的实验,同时熟悉实验室必备技能。大二暑假我向PI申请了独立研究,后续每学期都参加了学校的独立研究课程,每学期都有完成论文或poster锻炼自己的科学表达能力。大三下到大四上因为机缘巧合参与了另一个实验室的项目。由于基础生物研究的文章发表周期长,我在申请时没有正式发表文章,因此选择在申请前的大四上提前完成honor thesis,得到最高荣誉以弥补没有发表的缺憾。
实习和课外活动:
我的学术类课外活动安排也基本以我想申请的博士方向为中心,申请参与了靶向药药厂的暑期实习,参与了本校一个癌症相关社团的初期创立运营,做了几个学期相关课程的tutor,以及申请做了化学专业学校labs committee的本届学生代表。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丰富机会,为了丰富履历而盲目参与不同的活动难免会感到疲于奔命,唯一的建议是希望同学们提前安排,尽早发现兴趣所在才会在有所收获的同时保持成就感和快乐。
申请过程:
千里之行积于跬步,当拥有前期积累和世毕盟的安心陪伴后,申请过程就基本只剩材料的拼接和润色。
选校:
我一直都没有梦校,几乎每一所知名大学都设立癌症相关的博士项目,而通过初步筛选感兴趣的导师我也得到了将近20所的庞大list,因此一开始我对于选校感到比较迷茫。我的几位PI都推荐我通过心仪的地理位置选校,后期与世毕盟的沟通则给了我另一种思路,将学校项目分为不同的层级,保证申请结果不会因为项目层级过于相近而全军覆没。在世毕盟的帮助和建议下,我最终选定了13个项目进行申请,包括了三所以癌症研究著名的research institute(GSK,UTSW,MDA)及十所综合性大学,后续拿到九个面试,七封录取。
因为我申请的所有项目都是committee录取制,单位导师在学生录取上没有一票权,且难以提前了解到那些导师在admission committee中,因此我在申请过程中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套瓷,只在文书中提及了欣赏的导师。推荐比较忙的同学也相信自己,忽略套瓷。
文书与简历:
有了前期的长期积累,文书和简历的素材就基本就绪了。建议同学们可以先撰写简历初稿,回忆并充分熟悉自己的过去经历,再起草文书,以免错漏。每位同学文书的表达方式和每个学校要求的文书结构也许不同,但总体而言还是相对标准化的流程,需要概括学术及研究经历,读博动机,兴趣方向,选校原因等,并在文书中通过个人化的事例突出自己与其它申请者不同的优势或见解,试图从千字中展现一个鲜活且与众不同的自己。我几乎用同一版文书申请了所有学校,只是根据不同项目的侧重点有所修改(基础研究vs translational research),期间世毕盟提供了非常高效的语言润色,挽救了很多typo和语法不畅。
面试:
从一月初开始我就陆续收到了面试通知。面试中会考察对自己过去科研学业内容的熟悉度,对未来目标的规划,对目标学校的兴趣,以及普遍的语言能力和sanity check。前两者的内容几乎与文书准备时的内容相同,熟悉材料即可,后两者则需要根据不同的学校和导师研究内容提前准备。生物类博士面试很少会出现行为性问题,但以防万一也可以多熟悉准备一下。我此前没有很丰富的面试经验,所以在我的所有面试正式开始前,世毕盟的解惑答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与信心。
一个过来人的小建议,我自己因为申请学校太多而不得不每周参加一到两个项目的面试,而每个项目需要与四到五位导师单独面试,准备起来很费时间精力,因此对自己水平比较有信心的同学可以适当缩减申请学校的数量。
我的申请季已经落下帷幕,也开启了新的探险,非常感谢世毕盟在此过程中的陪伴,祝学弟学妹们都顺利地度过新一年的申请,取得自己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