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陈蔡之厄是什么鬼?

2021-11-20 15:57 作者:初心联盟  | 我要投稿

在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日语MTI的百科真题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


乍一看会有点懵,“陈蔡之厄”是什么?这与既得利益又有什么关系?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为大家科普一下,何为“陈蔡之厄”?



陈蔡之厄,亦称“在陈之厄”。为春秋时期与孔子相关的一个历史典故,在《论语》、《孟子》、《史记》、《吕氏春秋》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由于细节上众说纷纭,无从考证,经过多方考辩,小编就以最普遍的说法来为大家讲述这一历史典故。


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受楚昭王的邀请携众弟子前往楚国,在行至陈国和蔡国的边界处时,由于种种原因交困于此。孔子及其弟子们行动不得,缺粮断炊,一众随行者纷纷病倒。


而在这样的困境下,孔子依旧坚持为弟子们传道讲学,奏乐声不止。一众弟子心中也有些不快,于是孔子叫来子路、子贡和颜回对于自己所行的“道”的看法,子路认为是他们还没有做到足够的“仁”和“智”,才得不到他人的信服;子贡认为他们修行的“道”太大了,所以不能被更多人接受;而颜回认为并不是因为他们所信奉的“道”出了问题,而是那些不理解“道”的人故意刁难,但即便如此,他们仍应把这份“道”传于天下。



对待子路,孔子举了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和忠臣比干被纣王剖心的例子,以此来教导子路并不是有了仁德和智谋就可以一帆风顺的;对待子贡,孔子教导他:“优秀的农夫善于种植,却未必善于收获; 优秀的工匠很灵巧,却未必能使别人称心如意。”与其追求着被人容纳,不如更加坚定地修行自己的道;唯有颜回的回答最合孔子的心意。


而后,孔子及其弟子得人相救,摆脱了这场灾难。


于是,后人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这段经历称之为“陈蔡之厄”。



陈蔡之厄现也用于比喻旅途上遇到食宿的困难,极少用于日常使用,但作为一个成语小故事来看还颇为有趣。


例句:人出门在外,难免会遇到陈蔡之厄的。


下面小编就抛砖引玉,为大家提供2个方向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思路一:写故事


既然要写故事,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在结合所给的古文材料的基础上,将其拓展为一篇历史故事。


前半段可以将“陈蔡之厄”这一历史故事还原再现,在结合材料和基于史实的基础上稍加拓展,后半段可以深究一下这一故事中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孔子的“仁”“智”理念的理解和看法。


素材拓展:

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出自《中庸》·译文〕仁就是爱人,亲爱亲人就是最大的仁;义就是做事适宜,尊重贤人就是最大的义举。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出自《大学》·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出自《大学》·译文〕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思路二:对“天命”的理解


引入:先结合材料,看材料中哪里体现了孔子所说的“天命”,并具体解释“天命”所指的是什么。


正文:结合时代背景,阐述“天命”的具体含义,对于孔子所传授的“仁”和“智”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引申:当我们面对“天命”时,该以怎样的态度和行动去应对,并给出自己的理由。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陈述自己的观点意见。


思路拓展: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论语·为政》〕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2.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关注我们,可凭截图私信领取写作素材文档一份。

本文中所包含的考研真题均可以在“初心联盟”店搜索购买。

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或相关课程,欢迎私信咨询。


注释: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陈蔡之厄是什么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