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88 读书杂谈
最近读鲁迅、张恨水、周作人的一些文章,有很大区别,毕竟类型也不同,如果非要一比高下,是不合情理的。据说鲁迅看不上张恨水的文章,但我并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不过鲁迅会给他母亲买张恨水的小说倒是有证据的,买完之后鲁迅有没有大概翻看一下,也不好说。张恨水在自己的文章里倒是提过鲁迅,说鲁迅当时在《申报》发表的文章很叫座,而张恨水也给《申报》写文章。
目前只是看了一点张恨水的文章,都是小品文,多是关于北京、上海、南京、重庆的描写,关于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文景象,而他之所以去过这么多地方,基本都和战火有关。对于他的小说,我并没有打算看,虽然他以小说著称。目前看的是《别有情调在人间》和《我把人生看透了》,其实以前看见这样名字的书,我是不会看一眼的,我也怀疑他是不会取这样的书名的,而书中也没有序言,根据我的查阅和书中的内容来看,这些书应该是出版社自行东拼西凑找来的文章。
说起小品文,我最先看的是梁实秋的,时间记得不大清楚,大概是初高中,具体写些什么内容也不大记得,只记得有一些是描写重庆那边的生活,篇幅都不长,文笔非常顺畅细腻,读起来很有意思。最近读了张恨水的小品文,也有很多重庆的,才知道原来因为当时抗战,他们都跑到大后方的重庆了,要是鲁迅活的久一些,说不定也会跑到重庆,写一些关于重庆的文章。
读梁实秋的文章之前,还读过刘墉的一些书,读的多是一些类似家书的文章,描写的内容也是日常琐事,但是多数能以小窥大,讲出一些道理来,当时看了很受启发,原来文章还能这样写。后来看的多了,就觉得有些腻了,动不动就能感悟出来一些大道理,感觉有些矫情,也就不为所动了,反而后来读了梁实秋的小品文,有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梁实秋的文章看多了,也会觉得有些烦,因为写的比较散,修饰的文字用的也比较多,虽然说不上堆砌辞藻,但看这种文章有时候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张恨水的小品文也是这样,花草鱼虫、笔墨砚台,想到哪写到哪,可能这些文字大都这样。再一个,对于他们描写的有些场景,我实在想象不出来,就导致我看不下去,草草略过了。
虽然小品文有些散,但总比啰嗦好,就我看过的书,我觉得最啰嗦的莫过于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等人,据说日本的作家好像都比较啰嗦。虽然《1Q84》口碑好像很好,但是我绝不会看第二遍了。由此让我想到了海明威,想看一些他的文章,但还没看。
鲁迅的文章,非常犀利,就像一把匕首,但鲁迅却说自己的文章比较委婉,写的有些吞吞吐吐,有些事情也没有说的很明白,避免误导青年。他的文章其实也是很幽默的,我看书很少因为内容而笑出来,但是看鲁迅的书倒是笑了不少回,主要在于他逻辑清晰,反驳有理有据,虽然说出来的话很正经,但却引人发笑。
鲁迅的《故事新编》,让我想起了《缺钙水浒》、韩寒《长安乱》,记不清是不是这一本、还有王小波的书,具体哪一本也记不起来了。《缺钙水浒》是对《水浒传》的调侃,一本无厘头的书,印象里是小学五年级看的,也可能是六年级。这本书是班里一个女同学带过来的,应该是她哥哥姐姐之类的人买的,非常厚的一本书,比任何一本教科书都厚,纸张非常粗糙,可能因为之前看的人比较多,有些破破烂烂,但当时却看的饶有兴致,不觉得破,更不觉得厚,我和班里的另一个同学抢着看,爱不释手。此外当时还有一本《大话水浒》,和这本类似,不过感觉没这本好看。再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似的书,都是短文,其中有一篇调侃教科书中《挑山工》的文章,令我印象深刻。韩寒的书是初高中看的,王小波的应该是大学,这些书都有调侃之意,从时间的角度来看,鲁迅的《故事新编》应该是无厘头的鼻祖,以上这些书多多少少、或直接或间接应该都受到了《故事新编》的影响。不过想来,鲁迅应该也是受到了某些事情的影响,才写的那些文章,虽然故事写的也很趣,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写作形式的影响却比故事本身大一些,毕竟他是第一个这么写的人,也因此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
鲁迅的《两地书》是她和许广平的通信,本来没打算出版,因为“序言”里的原因才集结出版。读书信的时候,总有一种吃瓜群众、打探别人隐私的感觉,不过鲁迅既然决定出版了这些书信,必定考量过,觉得是没什么大碍的。这些书信对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鲁迅有很大帮助,其中有些书信和当时发表的其他文章可以互为补充,尤其是第一部分关于女师大的内容。另外,鲁迅还是比较耿直的,书信里有一些不雅的生活小事,也一并保留了。
周作人有三本关于鲁迅的书,《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目前看的是《鲁迅的故家》,从“百草园”开始谈起,对于鲁迅家的院子、家庭情况、生活日常,都有比较细致的描写,不过因为我对于绍兴的生活风俗、建筑布局没有生活经验,所以虽然他描写的比较详细,也还是想象不出来。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鲁迅的家是很大的,仅仅百草园就有好几亩。《鲁迅的青年时代》是鲁迅去世二十周年之时,报社邀请周作人写的,而其他两本书中的文章,很有可能也是当时的报社邀请周作人写的,毕竟鲁迅写了不少小说和文章,有人研究是免不了的事情,而周作人写的这些文章,刚好可以作为背景的补充,也比较可信。
至于周作人为什么写这些,我还没找到具体原因,不过看着这些文字,总有一种揭鲁迅老底的感觉,鲁迅写什么或者不写什么,应该都有自己考量,然而经过周作人的一番解读和补充,虽然对外人了解鲁迅及其文章有所帮助,但总有一种满足好事之徒好奇心的感觉,也不知鲁迅当时对这些文字有何看法。不过,这些文章被保留下来却是很珍贵的,也满足了像我这样“好事之徒”。
2022年3月16日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