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120)量子专题(4):“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与引力失衡”

2023-07-16 21:28 作者:芙娜F伊斯卡-Official  | 我要投稿

接着上篇文章这里继续讨论“量子”在“时间”上“混乱”的缘由——“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对“量子”的影响——“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与“引力失衡”。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下模型《118》-1如下:

《118》-1

在上图模型《118》-1中我做出了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假定——假定在模型《118》-1开始之初,模型之中所存在的由一个源质单位与六个能量单位组成的“观测主体”与仅有一个能量单位组成的“被观测者”均“受力平衡”,并且由于在模型《118》-1开始之初模型中所含所有物理单位均受力平衡,故而在模型《118》-1开始之初存在于模型中的所有物理单位均不会发生相对位移也没有相对位移的倾向。

——虽然为了避免进行讨论时将模型过度复杂化我做了这样的假定,不过这样的情况并不会维持太久。就像我在上篇文章中所说明的那样,宇宙中存在“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并且由于“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会对成立为“观测主体”的一源质六能量松散源质能量团与成立为“被观测者”橙色能量单位均产生影响,所以纵使在模型《118》-1开始之初模型中所含的所有物理单位均受力平衡,它们很快也会在“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的影响下开始“引力失衡”进而按照引力失衡程度的差异有先后顺序地开始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产生“变化”了。

在说明“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导致“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发生的原因究竟是如何影响“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之前,这里我再强调下——

“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的本质是宇宙间的源质、能量、源质能量团自身因“引力失衡”不断发生相对位移,进而使得受它们影响的物理单位所受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大小、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受影响的物理单位引力是否引力失衡、引力失衡的大小、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受影响的物理单位发生相对位移的方向、优先顺序不断发生变化——并最终使得这些受影响的物理单位做无规则相对运动的情况。

——而这一本质事实上与“真空零点能”——“虚粒子对”的生成原理是完全相同的。

“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与“真空零点能”——“虚粒子对”都是宇宙中存在着的源质、能量、源质能量团发生相对位移时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发生变化导致的产物,区别在于“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是源质能量引力场影响“普通物质”中的“量子”产生的情形,而“真空零点能”——“虚粒子对”则是源质能量引力场影响“暗物质”也即“真空”、“空间”——“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产生的结果。

“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与“真空零点能”的作用对象略有区别,但产生机制却完全相同,因此它们均可同等地反馈源质、能量、源质能量团发生相对位移时对受影响的物理单位的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变化情况,也因此在探讨这些影响时,我们可以将这两种物理现象作近似替代。

——而在这样的基础上,让我们回归模型《118》-1,现在我们假定“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致使“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宇宙间的源质、能量、源质能量团自身不断发生相对位移,进而使得受它们影响的物理单位所受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大小、方向不断发生变化——这一效果对模型《118》-1中原本引力平衡的“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产生影响并将这种“影响”以模型中凭空生成的一对源质引力实际作用效果相反的“真空零点能”——“虚粒子对”进行替换指代,于是有模型《120》-1如下:

《120》-1

在上图《120》-1中,我用新添加的黑色圈用于指代一个额外的源质单位,而用新添加的蓝色圈则用于指代一个额外的能量单位——在这里我用这一个额外的源质单位与一个额外的能量单位近似地代表“真空零点能”也即“虚粒子对”,并将该“虚粒子对”引入模型,为了让读者更加注意这组“虚粒子对”我用红色方框将其框出于是有下图《120》-2:

《120》-2

——而在将“真空零点能”——“虚粒子对”引入模型之后,我们就可以对“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对“量子”的影响进行分析了。

在进行实际分析前还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就是在现实环境中一对“虚粒子对”一般是由一到两对“静光子”——也就是一源质、三能量最小微观球——互相结合、转移能量形成,因此在一对“虚粒子对”中,对外施予源质引力的部分应当含有两个及以上源质单位以及数量不等的能量单位,对外主要表现源质引力削弱效果的部分应当含有不超过一个的源质单位以及数量不等的能量单位,当一对凭空生成的“虚粒子对”相互结合后,其源质能量比应当等于1:3,不论是对外施予源质引力的部分还是对外表现源质引力削弱效果的部分,其含有的源质、能量数量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在上述模型《120》-1与《120》-2中,只是为了简化模型,降低讨论复杂度才将对外施予源质引力的部分简单地抽象为了一个源质单位,而将对外施予源质引力削弱效果的部分抽象为了一个能量单位,如果需要进行精确分析情按照实际情况而非《120》-1与《120》-2中的抽象情况进行考虑——就这样。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图《120》-1,让我们在《120》-1的基础之上进行受力分析。

通过对图《120》-1的模型进行分析可知当“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同时对“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一同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时,使二者产生的“平均”引力失衡程度,与引力失衡后随之发生的“平均”的“变化”程度是并不相等的。

为什么说“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同时对“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一同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时,使二者产生的“平均”引力失衡程度,与引力失衡后随之发生的“平均”的“变化”程度是并不相等的呢?

主要原因在于模型中的“观测主体”一源质六能量松散源质能量团——对应现实情况中的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所含的源质、能量数量均远多余“被观测者”的橙色能量单位——对应现实情况中的“量子”——当同等大小的物理作用效果被同时施加给一个所含源质与能量数量更多的物理单位——“观测主体”——与一个所含源质与能量数量更少的物理单位——“被观测者”——这两个物理单位及物理结构时,由于能量本身具有削弱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效果,含能量数量更多的物理单位能够更大程度的削弱被施加在自身之上的引力作用效果并降低自身所含的源质与能量单位的引力失衡程度,故而含能量单位更多的物理单位的“平均”引力失衡程度,与引力失衡后随之发生的“平均”的“变化”程度更低——含能量程度不等,“平均”引力失衡程度,与引力失衡后随之发生的“平均”的“变化”程度就不等。

——上面这段话可能有读者不理解它的意思,所以让我们来结合模型来进行说明。

现在我们在模型《120》-1的基础上,过“真空零点能”——“虚粒子对”——对外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部分或对外施予源质引力削弱效果的部分——这两部分中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假定研究的是“虚粒子对”——对外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部分,于是我们在模型《120》-1的基础上过“虚粒子对”用于指代对外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部分——也就是《120》-2红色方框内的那个源质单位——作一条黄色辅助线,并将“观测主体”一源质六能量松散源质能量团与“被观测者”橙色能量单位连接起来,于是我们可以得到图《120》-3如下:

《120》-3

在上图《120》-3中黄色辅助线穿过“虚粒子对”中对外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部分,因此可以视为该对外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部分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的传递路径,处于该路径上的所有源质与能量单位均可视为受到了“虚粒子对”中对外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部分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从上图《120》-3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黄色辅助线穿过作为“观测主体”的一源质六能量松散源质能量团所含的两个紫色能量单位,也穿过了作为“被观测者”的橙色能量单位,所以我们可以视为这两个紫色能量单位与那一个橙色能量单位均受到了了“虚粒子对”中对外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部分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由于我们在模型《118》-1中作了这样一个假定,假定在模型《118》-1开始之初,模型之中所存在的由一个源质单位与六个能量单位组成的“观测主体”与仅有一个能量单位组成的“被观测者”均“受力平衡”——那么当凭空出现的“虚粒子对”中外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部分对模型《118》-1中原有的物理单位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影响时,受到“虚粒子对”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影响的两个紫色能量单位与那一个橙色能量单位势必因此失去其原有的“引力平衡”的状态,从而开始拥有发生相对位移的倾向。

不过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要问了——

当这三个能量单位均出现相对位移的倾向时,它们的“引力失衡”程度是相等的、发生“变化”的优先顺序是相等的、“时间流逝”的情况是相等的——吗?

答案是:“否”,两个被黄色辅助线穿透的紫色能量单位中,背离“虚粒子对”中对外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部分的那个紫色能量单位所受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是被削弱过的。

将受“虚粒子对”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影响的两个紫色能量单位加以区别,我现在在模型《120》-3的基础上将这两个能量单位以不同的颜色加以标记,于是有模型《120》-4如下:

《120》-4

从模型《120》-4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虚粒子对”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可以被直接施加至“被观测者”所拥有的那唯一一个橙色能量单位之上,但是当“虚粒子对”将其源质引力作用效果施加至“观测主体”的一源质六能量松散源质能量团上时,只有像绿色能量单位这样的直接面向“虚粒子对”主要对外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部分的能量单位会直接受到“虚粒子对”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影响,而像棕色能量单位这样的不直接面向“虚粒子对”的物理单位在接受“虚粒子对”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影响时,这份影响往往都会被“观测主体”所含的其他能量单位所拥有的源质引力削弱效果削弱一次,因此接受到的实际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小于“被观测者”的橙色能量单位所受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绝对值。

——在这样的基础上,由于我们在模型《118》-1开始之初假定了模型中所有的物理单位均引力平衡,而在模型引入了“虚粒子对”后,面向“虚粒子对”的物理单位引力失衡程度更高,不面向“虚粒子对”的物理单位引力失衡程度更低,不面向“虚粒子对”的物理单位就会处于实质上的“时间停止”状态。

——而很显然地,由于像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样的“观测主体”含有的源质与能量数量更多,所以“观测主体”更难使其含有的所有源质与能量单位均面向“虚粒子对”,而像“量子”这样的“被观测者”含有的源质与能量单位数量更少,所以“被观测者”更容易让自身所含的源质与能量单位面向“虚粒子对”——此时,由于像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样的含有源质与能量数量更多的“观测主体”所含的所有物理单位中不面向“虚粒子对”的物理单位的比例更高,所以其“平均”引力失衡程度就会更低,而像“量子”这样的含有源质与能量单位数量更少的“被观测者”所含的所有物理单位中面向“虚粒子对”的物理单位的比例跟到,所以其“平均”引力失衡程度就会更高——

所以,综上,总的来说,像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这样的含能量单位更多的“观测主体”的“平均”引力失衡程度,与引力失衡后随之发生的“平均”的“变化”程度就更低了。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说过“时间引力作用规则”的基本原则“引力失衡程度高的优先行动,低的延后行动,不失衡的不行动”,由于身为“被观测者”的“量子”的平均引力失衡程度更高,所以其“时间正常流动”,身为“观测主体”的人类及人类生产的仪器设备的平均引力失衡程度更低,所以其处于实质上的“时间停止”状态,由此,人类及人类生产的仪器设备不能完整地观测“量子”的相对位移轨迹,得到的观测结果也就像之前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存在问题了。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与“引力失衡”但另外一个重要内容——“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与“量子”的无规则运动还没有说,下篇文章就说说这个吧。

嗯,为了完整地说明这个作用规则,不知不觉间,这篇文章写了5K了,唉原本计划一篇文章2K字的,怎么就写出5K的文章了呢?唉·················

算了,就这样吧。

以上。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120)量子专题(4):“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与引力失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