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专项突破专题01唯物史观
核心素养专项突破专题01 唯物史观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 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理论保障)
时空观念---- 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本质体现)
史料实证---- 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必要途径)
历史解释---- 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能力要求)
家国情怀---- 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价值目标)
1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 .初中课程目标: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
3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1 )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
(3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
(4 )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5 )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6 )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第二部分经典例题
1 .(2023·江苏苏州·统考模拟预测)“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样的历史必然性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这些揭示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出自()
A .《人权宣言》B .《拿破仑法典》
C .《独立宣言》D .《共产党宣言》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共产党宣言》指出,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据此可知,《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认为这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因此,这些揭示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出自《共产党宣言》,D项正确;《人权宣言》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与题干“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不符,排除A项;《拿破仑法典》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重要成果,也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与题干“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不符,排除B项;《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原则人权原则,与题干“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 .(2023·湖南长沙·统考一模)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以下史实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A .民族大交融的形成和影响B .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影响
C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经过D .戚继光抗倭的历程和影响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推行暴政,这激化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它加速了隋朝的瓦解和灭亡,为唐朝调整统治政策提供了历史教训,B 项正确;民族大交融体现的不是阶级矛盾,体现的是民族关系,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体现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体现的不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戚继光抗倭体现的侵略和反侵略,不是体现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3 .(2023·河南濮阳·统考一模)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的灵魂,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请你利用近现代史的有关史实来论证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要求:题目自拟,史实选择运用正确,中外各一,说理透彻,论述逻辑条理,字数80—120,不满或超字数扣分)
【答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在18 世纪末期以蒸汽机为标志在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的出现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极大的解放人类社会生产力,带人类走进“蒸汽时代”。由于生产力发展,使手工工场这一生产组织形式不再适合于生产力水平,于是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使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58年由于党和国家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又急于求成,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极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所以,生产关系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详解】由题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拟定题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利用近现代史的有关史实来论证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选取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展开论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在 18世纪末期以蒸汽机为标志在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的出现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极大的解放人类社会生产力,带人类走进“蒸汽时代”。由于生产力发展,使手工工场这一生产组织形式不再适合于生产力水平,于是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使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58年由于党和国家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又急于求成,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极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所以,生产关系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