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鹰瞳科技交卷中期业绩,抢占AI医疗盈利先机

2023-09-04 20:03 作者:镭射财经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产业科技

不久前,“医疗AI第一股”鹰瞳科技公布中期业绩。上半年,鹰瞳科技实现营业收入8250万元,同比增长120.6%;实现毛利润5136万元,同比增长132.7%;毛利率增长3.3个百分点,至62.3%。上半年虽然净亏损4102万元,但较去年同期收窄58.8%。

营收增长、毛利水平提升、净利亏损收窄,鹰瞳科技再次向市场证明AI医疗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尤其是鹰瞳医疗、鹰瞳健康、鹰瞳眼健康三大业务条线齐增,为鹰瞳科技扭亏带来充足想象。

置身人工智能红利期,鹰瞳科技持续提升业务能力,以研发筑建技术壁垒,商业化进程持续提速。其不断进步的业绩答卷,也标志着AI医疗赛道已经迈过摸索阶段,逐渐进入盈利阶段。

软硬一体开辟多元业务

2015年,AI技术初步走向成熟,AI的应用方向逐渐向人工智能医学影像领域辐射。那一年,IBM Watson及Google DeepMind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来分析视网膜影像中的关键异常,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青光眼。

同年,鹰瞳科技成立。同时,也是中国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市场发展的最初期。鹰瞳科技与外资厂商于同一起跑线发力,很快便成为该领域最早的头部玩家之一,且率先实现港股上市。

鹰瞳科技的商业化探索主要面向三大客户类型,即以包括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诊所)、体检中心为主的鹰瞳医疗;以保险公司、药店为主的鹰瞳健康;和单列视光中心收入为主的鹰瞳眼健康。

2022年,鹰瞳医疗增速轻微,仅有1.1%、鹰瞳健康受到检测数量下降的影响,下降32.86%,而鹰瞳眼健康大幅增长74.67%。

今年上半年,随着三大业务场景客户数量不断增多,三大板块业绩得到良好释放,增长势头强劲,分别营收2980万元、2170万元、3100万元,同比增长137.3%、26.0%、307.0%。

鹰瞳科技主要向客户提供三项主营产品,用于检测及诊断的SaMD、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和硬件设备。

在2021年之前,主要为鹰瞳科技贡献收入的是,面向大健康领域的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业务。

该业务通过对视网膜的检测来提示相关病变的报告,目前可针对多达55个病种,进行相关风险提醒。可在早期发现多类疾病风险,助于消费者做出及时干预判断,降低后续治疗成本。

由于该业务输出报告只做风险提示,不进行诊断,所以无需注册证书,于是快速成为打开鹰瞳科技商业化路径的产品。

随着2020年8月级别最高、国家注册的三类证获批,SaMD核心产品Airdoc-AIFUNDUS于2021年第一季度起,开始为鹰瞳科技贡献收入。并在产品实现入院之后,带来显著增量。

该产品用于辅助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显示出行业领先的91.75%的灵敏度及93.10%的特异度,以协助医生做医疗诊断,打破了传统需要熟练医生做肉眼观察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效率。

目前,鹰瞳科技拥有三个版本的的Airdoc-AIFUNDUS,还拥有用于青光眼检测、白内障检测,和其他用于检测及诊断的SaMD。

硬件设备方面。鹰瞳科技拥有三款自主研发的,可适配公司辅助诊断SaMD,及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的眼底相机,从而使公司可以提供硬件和软件相結合的医疗健康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受产品入院的推动,2021年,鹰瞳科技硬件收入1638.7万元,增速391%;2022年,硬件收入3846.2万元,增速仍高达135%,且收入占比提升至34%。

高筑技术壁垒

随着2B业务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引入鹰瞳科技的硬件,鹰瞳医疗实现覆盖率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实现内部硬件生产、规模经济及完善成本控制,持续降低硬件成本,成为鹰瞳科技的重要目标之一。于是,鹰瞳科技选择自建工厂。

起初,鹰瞳科技仅有一个工厂在北京,生产力约为每年3万台。2022年,鹰瞳科技开始在湖南长沙高新技术发开区建造第二个制造基地。今年上半年,该工厂已通过最后测试,开始投产。

长沙工厂采用6S精益管理体系,及ERP生产管理系统,在确保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所有必须的安全措施。目前,该工厂有六条生产线,制造三种类型的设备,生产力约为每年10万台眼底相机。

随着产能的进一步提高,鹰瞳科技实现内部硬件生产、规模经济及完善成本控制,持续降低硬件成本,使公司硬件设备于成本方面更具竞争优势,有助于从不同渠道大规模推广眼底相机。

同时,通过优化生产效率,进一步精简成本,提高毛利率。今年上半年,鹰瞳科技的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59.0%,提高至62.3%,净亏损也同比收窄58.8%。

鹰瞳科技目前已上市的硬件,包括一款便携、自动及自助的眼底相机,可以方便用于任何医疗健康场景,是对现有眼底相机的突破性创新;以及第二款已上市的影像质量可比拟传统高端台式眼底相机,但成本却大幅降低的,全自动自助的台式眼底相机。

预计在2023年第四季度,鹰瞳科技还将上市一款整合了更多生物传感器的多模态健康扫瞄仪,新增的生物传感器使其不仅可以捕捉视网膜影像,还可以获取其他生理数据。

今年4月,鹰瞳科技自研便携式眼底相机,及近视治疗产品,荣获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荣誉“特别表彰金奖”。鹰瞳科技的视网膜影像,获得《柳叶刀》等著名医学杂志认可。

在“AI+医疗”趋势,已成为全球科技界共识的当下,鹰瞳科技也一直关注大语言模型(LLM)技术,运用于疾病筛查和诊疗,並在该领域投入大量研发力量,以加强现有管线,并将全面的人工智能治疗解决方案整合至现有的诊断技术中。在这一领域,鹰瞳科技已经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壁垒。

今年上半年,鹰瞳科技获得47项新专利,包括25项发明、12项实用新型及10项外观设计。迄今为止,鹰瞳科技拥有专利190项,其中发明91项、实用新型39项,及外观设计60项,以及79项软件版权。

研发费用有所收缩,研发力度稳中求精。今年上半年,鹰瞳科技的研发投入为5652万元,较去年同期的6957万元,降低了近两成。鹰瞳科技解释为,公司持续简化公司运营,並优先考虑有针对性的研发活动,使研发费用得到有效控制,支出配置更加精细化。

综合来看,鹰瞳科技身为医疗AI公司,已在人工智能视网膜识别的细分领域开拓出一片疆土。凭借软硬一体化模式和产品商业化渗透加快,鹰瞳科技在高筑竞争壁垒的同时,也为自己开辟了长足的盈利空间,为AI医疗赛道打造出一条可盈利通路。


鹰瞳科技交卷中期业绩,抢占AI医疗盈利先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