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汉朝生活-画像石鉴赏》画像石赏析 第一节 人物造型 读书笔记
《看得见的汉朝生活-画像石鉴赏》画像石赏析读书笔记、
1.人物造型

观看上面两幅图,可以发现,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卫士的侧脸有两个眼睛,有一些说法是当时的绘画技巧还不够成熟,而另外一些说法是卫士的侧脸有两个眼睛是为了它可以更好地审视周围安全。

不过后来这样的问题,被“八分脸”解决了

所谓“八分脸”半侧面的人像 透视学叫做“成角透视”。有立体感。

汉朝人应该是没有掌握这样子的技法,不过因为时间经验的积累,已经非常的成熟了,在造型穴上可以说是一种很大的进步,甚至可以用来推测艺术的成熟与否。


关于 画像石里面的门吏 侍者 执盾守卫
门吏就是门前小吏,守门,通报 办事如果主人不愿接见,或者已经有约,一般门吏就不会再通报了。

上图的执戟门吏和一般的执戟士兵不一样,叫做“棨戟 ”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所用的仪仗,出行时作为前导,后亦列于门庭。(唐 王勃 《滕王阁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滕王阁的“棨戟”不知道如何翻译)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后上朝太公,太公拥彗迎门,却行欲拜。拥彗者(手拿扫帚的人)不仅仅是 打扫卫生也是 礼仪的代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邹衍)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上图的拥彗者有些不一样,端庄正经严肃,站立笔直,双手合并,仪态好将扫帚直立,更像是仪仗队的味道。(拥彗者把扫帚拿出了仪杖的味道,真棒)

亭长画像

为什么将亭长画像雕刻于墓门之上?作者分析判断,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墓主人不一般的身份。亭长是汉代地方政权的基层统治者,除了经营所管辖的亭,供行人住宿外,还有两种职能,其一是“禁捕盗贼”的治安保卫工作。其二是管理民事诉讼。将亭长画像刻画在墓门上,也会有让他们在冥界中服侍墓主人的象征之意。



“便面“”不是方便面”
便面:扇子的一种,《汉书·张敞传》:“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后亦泛指扇面。


在《汉书·张敞传》中,出现便面一词,为“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云:“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


画像石中的女子

摘自百度:《城中谣》是《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的一首。表面上说的是汉代的流行时尚及其变异,实际上暗讽了当时盲目跟风的社会风气。《城中谣》并列与夸张的手法运用,体现了民谣诙谐活泼的讽刺艺术。
城中谣 城中好高髻⑴,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⑵,四方且牛额⑶。城中好大袖⑷,四方全匹帛⑸。
我觉得吧 ,比起画像石里面的男人,女子的腰是不是太细了 ,《墨子·兼爱中》。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画像石里面的勇士

仔细观看上面的画像砖,三个勇士混战,左边的勇士已经被打倒了,宝剑也掉在了一边,中坚的勇士看起来最威武,佩剑弓步亮掌,似乎是戴着面具,最右边的武士拿的武器是钺,在他们的边上,有龙凤蝎子壁虎,似乎这些动物是为了烘托战斗激烈的气氛。

画像石里面的斗牛


汉画像石里面的斗牛和西班牙的斗牛还是有区别的,西班牙斗牛是用灵巧的身手来躲避斗牛,而汉画像石里面 斗牛更加讲究斗牛勇士的神力。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带着重兵去东周国都洛阳观看九龙神鼎。秦武王年少骁勇,喜欢举鼎。他手下有知名的三个大力士,叫孟贲、乌获、任鄙,都是举鼎能手,也陪伴着他到洛阳。其中,孟贲又名孟说,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犀,能生拔牛角,发怒吐气,声响动天,尤为勇猛。九龙神鼎是世上瑰宝,秦武王一看见它,举致大发,便借此机会与孟贲比试举鼎,以显示一下秦在列国中的地位。这位年少好强的武王,抓住一只龙纹赤鼎猛地举了起来,殊不知此鼎重量过大,终因力气不支,累得双目出血;力尽鼎落,又砸断了膑骨。结果秦武王不治而死,丢了王位。无辜的孟贲也因此获罪,被诛杀九族。(真作)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画像石里面的子路真的就是 头上带着雄鸡,腰上别着小猪,真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