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后再看电影《立春》: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王彩玲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之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这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

这是电影开篇独白,以她的口吻道出了“立春”对于她与众不同的现实意义,给人以希望,这希望又遥不可及,倍感压抑,开头分寸感拿捏的刚刚好。
第一次看《立春》这部电影是在10年前,当时和一起在西安读美院的堂哥一起看的,他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很高,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电影的立意、剧情、人物塑造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当时只有15岁的我怎么能看懂这些,我只知道蒋雯丽在里面很丑,整天沉浸在自己的歌声里,她像一只丑小鸭,却一心想当白天鹅,自命清高。
10年后重温这部电影,多了万分感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曾住着一个王彩玲。

电影的女主角王彩玲是一个小县城的音乐教师,她一直觉得自己是艺术家,天生一副好嗓子,应该去北京发展,但是现实却让她屡屡受挫。
无论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是当今的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一直存在,在追求理想的这条道路上,有人半途而废,有人碰的头破血流也要咬牙坚持到底。到底该怎样去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是认命,还是挣扎?是做鸡头还是凤尾?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01 好的艺术作品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附于我们的现实生活
导演顾长卫在阐述《立春》创作动机时说:"我想塑造的是更贴近平民的人物,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群像。你要是离开了普通的状态,拍的东西就不会好看了。我觉得生活中王彩玲太多了,不是说外貌一样,而是在精神层面和价值观上是一样的,这种价值观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顾长卫拍摄过的电影,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和深挖更多关于人性和社会现实的作品。

这部电影的立意,《立春》顾名思义,代表着生机与希望,对梦想的执着与追求。以不起眼的小人物王彩玲为主线,折射出整个底层社会人物的悲哀,但是她对梦想的不懈追求,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却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她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无数有梦想的人的缩影,大多数人经过一番折腾最终被生活和现实磨平了棱角。《立春》之所以立意高明,恰好在于它讲述的是平凡人不甘于平庸,拼命折腾的故事。
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过着平凡的生活,我们平凡人该如何坚守自己的梦想,或许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一些力量,王彩玲是一个小县城里不起眼的人物,但是在追逐梦想的这条道路上,却坚韧有力。最终王彩玲选择与现实妥协,因曾执着追求过梦想,所以并没有不甘,看王彩玲实际上也是在审视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如她一般坚韧。

02 好的人物角色总能折射出每一个普通人,更能走进人们的内心深处
影片通过对王彩玲、黄四宝、胡金泉3个普通人物的刻画,向我们传递了追求梦想的道理上无疑是困难的、曲折的。现实是朴素的,梦想是华丽的;现实是坚硬的,梦想是脆弱的。在他们三个人身上,是梦想给予了她们生活中的希望,给平凡的生活带来一丝丝光亮,但也正是这种不被人接受和看好的梦想,酿成了悲剧,这种悲剧是当时整个社会背景所造成。

①王彩玲和黄四宝,我们同为“异类”,却不能相拥
王彩玲一个普通的小学音乐教师,满脸黑斑,又丑又胖,唯一的优势就是天生一副好嗓子。但也是因为这副嗓子,让她与众不同、备受坎坷。她身处一个闭塞的小县城,没有人能够赏识和理解她的梦想。

她一门心思要唱到北京,唱到世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然而现实却让她屡屡受挫,砸锅卖铁想换个北京户口,却遇到了骗子高贝贝,她把自己的三万块钱给了贝贝一万五,让贝贝去完成梦想,最后却发现自己被骗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王彩玲虽相貌丑陋,但内心里仍然是充满善意的。
普通人会因境遇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目标,而影片中的王彩玲则是一个一根筋的人,她对爱情也是同样的高要求,在地处偏远的鹤阳市她唯一能够看上的是自学绘画的黄四宝,在前往北京的列车上,他们道出了共同的梦想:她在巴黎歌剧院唱歌,而黄四宝在巴黎美术学院画画。
王彩玲以为自己遇到了爱情,她的生活多了一种微妙的可能性,如她自己所说:为了你,我可以放弃北京户口。

但这份可能只维持了一个早上,黄四宝认为自己被侮辱了,和她当众决裂,并且离开这个城市。这是王彩玲第一次被迫面对现实:这个同样爱好文艺、屡败屡战,被她引为同类与知己的男人,看不上她。她穿上自己制作的演出服从楼上跳下去,但是自杀未遂,死神并没有眷顾“王彩玲”,只是骨折,她将继续面对这普通人的生活。
② 胡金泉—我就是这小县城里的一根刺
在王彩玲以为自己再也无法从身边找到志同道合者时,自小迷恋芭蕾、被旁人视作异类的胡老师走进她的生活。

在那个年代一个大男人穿上紧身衣去跳芭蕾,显然是不被大众所能接受的,大家认为他是同性恋,总是在背后窃窃私语。他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强奸了自己的女学生,最后入狱,把自己与世俗生活作了一个了断,多么荒唐而又滑稽。王彩玲去监狱探望胡金泉,他依然是他,那个彬彬有礼、温和从容的他;他依然在坚持跳舞,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鞋子能立起来的地方,就可以舞蹈。
胡金泉说:他是这个城市的一桩丑闻,也是众人心中的一个悬念。他一直像根鱼刺一样,扎在很多人的嗓子里。他住进监狱了,众人踏实了,他也踏实了。胡老师这一人物角色的塑造,更是把小城市容不得特立独行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经常说做人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要做自己,但是这个世界有很多的束缚和规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适应这些规则,规则也不见得会适合所有的人。

③ 是梦想给予我们希望,同时也让我们失望
梦想与现实的格格不入,让他们仨在那个小县城显得格外突兀,王彩玲一年年地期待春天,希望春天会带来命运的改变。春天如期而至,命运依然辜负她,最终选择与现实妥协。走到人生十字路口的王彩玲,走进了婚介所,领养了小孩,并给小孩取名“王小凡”,平凡的凡。不甘平凡的王彩玲接受了世俗的平凡,黄四宝最终放弃了梦想,成立了婚姻中介,做起来了骗人的勾当。

而胡金泉却因为世俗的偏见和狭义,选择了自毁式的心灵救赎,王彩玲去看望他的时候,他在监狱里说了一句话:我在里面挺好的,我这根鱼刺终于从那些人的嗓子里拔出来了。你看这布鞋和舞鞋差不多,还能立起来跳舞呢。现实虽然捆绑了他的肉体,但是他的精神却是自由的,一如既往地跳着他的天鹅湖。
影片通过这三个人物故事的塑造,告诉我们,当梦想凌驾于现实之上,只能落得一个悲剧收场。
我们常说一篇好的文章,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替读者表达出他想说的话,其实好的电影亦是如此,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每个人都能在王彩玲、黄四宝或是胡金泉身上找到自己不被世人理解和接受的影子。

03 王彩玲的悲哀,难道没有映射出一部分人的内心世界吗?
在王彩玲身上有值得人深切同情的地方,但也隐藏着不可遏制的骄傲。黄四宝说她人长得这么难看还那么清高,是很有道理的。她自命不凡,对生活里的人常常不屑一顾,我不愿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是她的生活信条。“我宁吃鲜桃一口,也不要烂杏一筐”,但她一直没能等到她的鲜桃,她的鲜桃也不会出现。
当她从北京看了一场歌剧《托斯卡》回来后,居然都不给一直关心自己的女邻居小张老师打招呼,而是昂着头哼自己咏叹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的内心里是高傲的、虚荣的。去了一趟北京,就说已经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买便宜票看了一场歌剧,就说中国歌剧院要让自己唱主角。

王彩玲最大的悲哀在于她不能正确的认知自我,在一个没有竞争力的小县城里崭露头角,便洋洋得意,她爱慕虚荣,谎称自己在北京的处境有多好,其实是在自欺欺人,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无疑是很悲哀的。
把艺术与爱情当作了最高目标,却不知道艺术与爱情又是为了什么。她喜欢唱歌,歌声里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与热情,难道她不热爱生活吗?
不,她热爱生活,可她只是热爱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实际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彩玲所追求的,也不是歌唱艺术本身,而是歌唱艺术所能够给她带来的鲜花与掌声;她要的也不是爱情的那份持久与坚定,而是爱情所带来的梦幻般的感觉。
04 影片带给我们的现实思考:与梦想和解,与平凡和解
周国平说,人生有三次成长:
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
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
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影片中的王彩玲经历了这3次成长,第一次是她去北京追寻梦想受挫;第二次是连和自己一样怀才不遇的黄四宝都不能接受她;在经历了种种受挫和磨难之后,她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三次成长,她去福利院收养了一个患兔唇的小女孩,悉心照顾,开了家肉铺,过上了普通单身母亲的生活。片尾她带着女儿去天安门广场,一边教女儿唱家乡童谣,和她以前一样,远远注视着城墙,不一样的是,她接受了现实生活。

在经历过曲折和不幸之后,她最终和生活和解,接受平凡的生活。王彩玲最终也与生活握手言和,选择去过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平凡不可怕,没有努力争取过,便甘于平庸的人生才可怕。
即使生活从未善待过她,但是她曾拼尽全力争取过,所以即使最后过上了平凡人的生活,她也不会因为当初没有追求过就直接放弃而懊恼后悔。

10年后再看这部电影,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整个大的社会背景变得越来越宽容。
《立春》里那些曾经被人们嘲笑和唾弃的事物,在今天也逐渐被人接受。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能让很多没有背景的人物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崭露头角。我们是平凡的个体,但是处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又是一个幸运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