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曲子听上去不音游啊(手动狗头+滑稽)”

半夜躺床上睡不着,想了一些东西,借此机会稍微分享一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根据最近的观察,似乎现在有不少朋友评判一首曲子是否好听的标准,是以“是否适合被音乐游戏所收录”而划定的。
也不是说这样子不好,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评判的角度和标准。反倒是让我想起了一些本人制作生涯的东西,而这正是我这次想分享的。
说实话,我和现在不少年轻的DTM们一样,制作音乐的契机也是由音乐节奏游戏开始的。
“啊,他们是怎么做出这些歌出来的呢?我也好想给音游供曲啊!”
于是,怀着这样的念头和梦想,从搜索“How to make music?”开始→获得第一款DAW→获得第一个监听耳机→学习乐理→........直到现在。
随着制作技术和音乐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不断出现,听众的审美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两者齐头并进的趋势下,音乐制作者们不断推陈出新,力求让更多的人所听到自己的曲子并享受,这个过程中也生了自然产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曲子。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就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曾经为国内外的同人音乐社团、(都是英国的x)电子音乐厂牌、音乐节奏游戏供过曲,前后做过的曲子也不算少了。在这个期间,我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平,继续学习更多乐理知识,为的就是能让更多人听到和享受我的曲子。
而从客观角度来说,根据我多年来从“音游圈”中所观察到的现象,“BPM 200+"、“Artcore”、“Hardcore”、“十六分音符”、“炸厕所”......等等的标签,似乎成为了组成音乐节奏游戏的重要一环之一,大量诸如此类的曲子不断产生,音游玩家们的手或脚也随之不断得到锻炼(认真的w)。
于是,渐渐地,大家听到没有以上标签的曲子时,都会说这样一句话:“你这曲子听上去不音游啊(手动狗头+滑稽)。”
还是开头那句话:也不是说这样子不好,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评判的角度和标准。
而我更多想表达的是:我所认为的音乐,其实也和很多美好的事物一样,是能够带给人心理上的慰藉,是能够为大家带来愉悦感的。然而,我们享受音乐的方式其实也不止一种:风格、BPM、配器、某段旋律或和弦走向、某个效果(O T T、大 香 肠、颜色贝斯x)........,甚至仅仅是“1234567”中的一个音,都足以成为我们享受音乐的其中一部分。
音乐,其实很单纯,也可以很复杂。但远远并不只仅限于“音游”。
The end.

碎碎念环节:我日,落笔完都5:30了吗?老子直接表演一手上班睡觉!(x
再次重申一个点:本文并不对任何事物有褒贬义,仅代表个人观点,抛砖引玉罢了。也请不要过度解读。
考虑到本文提出的情况可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日后如不合适,也许会考虑删除处理。说实话,本来这只是一条简单的动态而已,但发现可以“转为专稿”就试着写下去了,也没想到能写这么多字出来、、、、、、而且说实话,我一直都不是很喜欢去谈论什么大事物,很少会对事情提出意见,也感觉自己不是这样子的人,可能只是今晚失眠而脑抽了吧(x
反正无论如何,感谢屏幕前的你看到最后,本文也没有啥可以引流的地方,神马都是浮云,随便吧。就这样,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