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二战大连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学硕考研经验帖
写在前面:相信有不少人和我一样,是一名拖延症患者。我的拖延症如果用具体事例来描述的话,大概就是期末考试几乎都是考试前一晚开始努力,背到凌晨三点半。考N1前一直磨磨蹭蹭不好好背单词,临到考试前一星期还只背了一遍多一点,最后每天用APP疯狂刷单词,一天刷500+。教资考试报完名后书是一眼也不看,直到考前三天才开始极限背诵科目一。
拖延症的同时,我还是完美主义的处女座,轻微强迫,无论做任何事都有些“吹毛求疵”,从而做事的时间也相应拉得很长。每次拖延到死线,再带着不必要的完美主义拼命完成任务的时候,痛苦是成倍的。但与此同时,事情完成后的成就感也是成倍的。每一个拖延症都是有潜力的人(手动狗头)。
我觉得这两者都不是多好的品质,学习和生活中我也在尽量克服,不知道有没有和我有相似情况的小伙伴。
个人情况&择校原因
个人情况:
本科院校:河北省内的一所普通二本
语言能力证书:
日语--N2(180分);N1(134分);专八(良好-110分)
英语--CET4(509分);CET6(459分)
初试成绩:390分
其中政治77分,二外英语73分,
综合日语120分,日语翻译与写作120分
复试成绩:总成绩89.71分
其中综合面试90.4分,占比90%;二外英语面试83.5分,占比10%
初复试排名:初试排名第7,最终总排名第4
择校原因:
这方面我没有多少发言权,因为我没怎么搜集过院校相关资料,也没有分析过自己的优势劣势,什么适合自己。只是听说本科有上岸大外的前辈,而且大外日语专业很不错,就几乎毫不犹豫地选了(其实就是懒)。选专业方面也是带点感性,我觉得比起翻译或者语言学,文学的世界应该更有趣多彩一些,于是两次考研,方向都是选的大外的日本文学。好在大外的竞争也不是那么激烈,最终能得偿所愿。(随着时间推移感觉自己选择大外很正确。大外不歧视出身+不那么“旱”的辽宁+不那么激烈的竞争,都是我能够上岸的因素的一部分。而且大外日语起家,日语实力自然不必说。)
但是我还是建议是大家还是多搜集一些院校信息,多了解一下各个学校的报录比、出题范围及难度、专业评价之类的,多看看各个院校的经验帖,谨慎选择适合自己的,这样上岸成功率也会更高一些。网上有很多平台都有很详细的相关信息,好好利用可以事半功倍。
学习工具推荐:
硬件:iPad+电容笔;罗技键盘;可拆卸线圈本;一个舒服的坐垫
软件:GoodNotes;Notability;番茄ToDo;Anki备忘录;百度网盘
政治(77分/100分)
备考工具及资料:徐涛--核心考案+强化班视频课;优题库习题集;6套卷;主观题50天带背;肖秀荣--1000题;8套卷;4套卷小程序--小白政治;苍盾考研
其他--肖四肖八答题带背音频;其他老师的大题及模拟
学习顺序:网课→知识点刷题→套卷选择题刷题+主观题答题素材背诵→主观题押题背诵
由于高中是理科生,政治基础薄弱,一战的时候很仔细地听了涛涛的强化班,也老老实实做了肖1000,买了有两栏的那种拍纸本,先把答案写在左边,对答案时每一题都仔细研究一遍,把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全部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在右边一栏,等下次做题之前浏览一遍。这种做法我觉得还是比较有用的,但缺点是非常费时。
二战时为了重拾记忆,我先二倍速快速再次听了一遍涛涛的强化班,听完一章做一下对应的优题库(没有做完,只做了比较少的一部分),1000题就是用小程序刷了。在刷之前,我会浏览一下这一章对应的知识点,然后在刷题过程中拿一张A4纸,边刷边把自己认为需要着重记忆的知识点写在纸上(很潦草地写),相当于边刷题边背诵。
我认为每一份套卷的选择题都是比较珍贵的,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看出总体的掌握水平,所以我是先总体把每一部分知识点涉及到的选择题刷完以后,很后期才开始做套卷的选择题。做套卷选择题时,我会把每一道题每一个选项涉及到的知识点都非常仔细地弄清楚并且记下来,才会去做下一套。墙裂推荐Anki备忘录这个APP,每一道题的知识点都用笔写下来实在是太耗时,我就会用这个APP搭配键盘把知识点编辑成知识卡片录入进去,大大提高了效率。它的知识卡片复习是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法设置的,很科学。在每次刷新题之前我都会把之前记的知识卡片过一遍,几套题下来就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突飞猛进。
在刷套卷选择题的同时我还跟背了涛涛的50天带背,同样是边背边在A4纸上写写画画,写出一些关键词或画出大概逻辑图,复习时先看纸上的内容,试试能不能想起来。
洗澡或者做做家务的时候我都会放着涛涛的带背音频磨耳朵。其实在背的过程中,我一度感觉怎么也背不下来,很挫败。总想能一字不差地复述每一道题,但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开始觉得自己背不下来也没关系,只要走心背了,绝不会是无用功,总会在脑中留下印象,多积累素材,上考场就能有很多话可写。关于最后阶段的主观题押题背诵,我是用涛涛的答题模板背的肖四,同时也留意了一些其他老师的预测题,重合的题目着重背诵。同时会每天用anki刷之前记的卡片,不断加深记忆。
心得与体会:后期不要为了背大题而忽视选择题;刷题在精不在多,复盘非常非常重要。
二外英语(73分/100分)
备考工具及资料:
单词--扇贝单词完全版考研考纲词汇
语法--田静《句句真研英语二》+视频课;刘晓艳《不就是语法和长难句吗?》+视频课
刷题--《全国名校外国语学院二外英语》;大外二外英语历年真题
写作和翻译--大外二外英语教材翻译句子部分;B站写作模板;Grammarly;微软爱写作;六级真题
学习顺序:单词+语法→其他习题刷题→大外真题刷题→写作模板背诵及练习
题型:单词语法选择;完形填空;阅读;十五选十;汉译英(句子);英译汉(语篇):写作
·单词和语法基础很重要。我是用扇贝单词APP+键盘,开启APP的单词拼写功能,每天复习200个,背新词100个。一战时,语法听了刘晓艳老师的课,并且记了笔记,二战时买了田静老师的书重新系统学习,顺便看看之前的笔记辅助进行记忆。后期我都是直接拿田静老师的书来背语法,书的总结部分非常简洁易懂,都不用自己再总结一遍了。除了单词之外,词组和固定搭配也很重要,大外的题难度并不算特别大,但也不是极简单,比较侧重基础知识的考察。
·用《全国名校外国语学院二外英语》刷题时,第一遍我会先把答案写在纸上,对答案后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写在纸上,复盘时看着空白的书尝试回忆每个选项的知识点。刷题也并不一定是一天刷完完整的一套,有时是刷一套完型,有时可能刷几个阅读。总之保持做题的手感是重要的。刷大外真题时我就尽量做完完整的一套,同样也是弄懂每一个知识点。
·据说大外考试汉译英翻译部分,多次出过大外二外英语教材上的原题,所以我会偶尔晚上睡前背一个单元的翻译题。先尝试自己口头翻译出来,再看答案,主要是找一找翻译的感觉,同时记一些搭配。一个单元几个句子很好背,躺在床上往往背着背着就睡着了,催眠效果非常好。
·作文要求字数并不多,题目也比较中规中矩。因为之前有出过四六级的题目,在练习写作时我直接用的六级历年的题目。我是在B站多找了几个模板整合了一下背诵,写作时直接套用。写作练习也是感觉手写太费时,就用键盘在Word里打出来,最后复制粘贴到grammarly和微软爱写作里大概检查一下语法对不对。
心得与体会:词汇语法最重要,同时多背词组和固定搭配。同时建议同学们关注一下微博@考研英语糖豆老师,老师在这次的考试中押中了大外的原题,值得考大外的学弟学妹们关注一波。
综合日语
备考工具及资料:
日语基础--《无敌绿宝书》;《蓝宝书1000日语句型随身带》;N1历年真题;红蓝宝书1000题N1;MOJITest(APP)
日本文化概况--《日本事情》123
日本文学--《概说日本文学史》(刘利国);《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刘晓芳);《30天突破!简明日本文学史核心考点》;《日本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谭晶华);《日本文学简史》(于荣胜)
日语语言学--《新日本语概论》(蔡全胜);《日语语言学》(翟东娜);『中上級を教える人のための日本語文法ハンドブック』;大外历年真题;bing国际版(网站)
题型:词汇语法选择;阅读;日本文化概况选择;文学+语言学简答题;文学+语言学论述题
·前面部分的基础词汇语法以及阅读题和N1难度相当,并且所占比例较大(90分)。用绿宝书背单词时,我一般眼睛先不看书,而是听每一章对应的音频,听到不熟悉的单词时再暂停音频看一下书。至于语法,我喜欢边溜达边读例句,从具体的例句中加深对该语法用法的记忆。单词语法背诵之外就是刷题,《红蓝宝书1000题》这本书我是从头刷到尾,并且每一个知识点都认认真真总结背诵了的。方法还是用anki添加学习卡片,每天刷新题之前先复习旧的卡片。MOJITest这个APP里收录了历年N1真题,有的时候不想坐着学习,就躺着用平板或手机刷题(怎么能这么懒)。但是里面的题有时会有一些小错误,比如假名错误之类的,需要自己注意一下。
·日本文化概况只有5道选择题,占10分,如果时间不是那么充足的话只刷一下《日本事情》123就够了。
·无论是文学还是语言学,首先对这门学科的内容框架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文学可以先看一下《日本文学简史》(于荣胜)这本书,因为是中文的比较便于理解。备考期间我主要用到的是《概说日本文学史》(刘利国)这本书,以这本书为主记忆文学的框架流派之类的,其他的书用来辅助理解。大外考察近代文学部分比较多,所以我会用到《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刘晓芳)这本书,里面对一些作家生平以及流派发展的介绍会更详细,更有助于知识体系的架构。但其实背诵的话我并没有背很多遍,更多的是临考突击集中背诵的瞬时记忆。背诵时同样也是边背边写,不用写得多么细致美观,能看懂就行。背流派、作家的同时,作品梗概也边背边尝试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突击是有用的,只要不到最后一刻就背下去,即便觉得自己不行也不要放弃。
背诵时也有参考《30天突破!简明日本文学史核心考点》和《日本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两本书,前者是比较简洁的总结,后者是中文版的作家生平基本情况和代表作品的梗概。
·我花在语言学上的时间要比花在文学上的多很多。语言学这种纯理论知识,刚刚接触时我简直是一头雾水,学起来很痛苦。但是不要怕,渐渐入门后学起来就不会觉得有那么难了。《日语语言学》(翟东娜)这本书是中文的,可以先读一读它来对语言学有一个初步了解。不过我是上来就直接啃《新日本语概论》(蔡全胜),备考期间也主要用它,其他书作为辅助理解工具。一个个崭新的日语名词出现在眼前,真的读不懂,于是只能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读,把每一个知识点捋顺后再仔细做笔记。我觉得语言学自己总结笔记是很重要的,真正能总结出来,才是真正理解了。
一战二战时我都报了网课,一战时虽然学过一遍但理解得不深刻,二战时我就参考着前一年记过的笔记,老老实实把每一章每一页都细细地读,读完之后再总结笔记。说是总结,其实反而有点像抄书,写一章的笔记要花很多时间,相当于在看完书之后又在抄写的过程中加深了一遍印象。在总结完笔记后我会再看相应的网课内容,准备的笔记本是可以拆卸的线圈本,不断地增删添改自己的笔记。
大外语言学考察语法部分比较多,《新日本语概论》对应的是整个第4章,概念和用法用例需要着重背诵。我把自己觉得有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题目都专门总结到了一处,因为强迫症,总结的时候我会花很多时间,想尽可能把内容整理地更完善,查资料基本就是用上边写到的几本参考书和bing国际版。我觉得这种自己总结的方法还是比较不错的,一边总结,一边练了答题时怎么组织语言。『中上級を教える人のための日本語文法ハンドブック』里面有很多分的很细的语法条目,比如相似语法比较等,对理解很有帮助。
大外历年真题也很重要,考察的东西总会有一些重复性,说不定真的会遇到原题。临考试时我是边看历年真题边背概念,前期背语法部分的知识点比较多,在这个阶段就会参考真题的出题频率,多看一看涉及到的其他部分的内容。
心得与体会:一直对专业课有一些抗拒的情绪,总是去学政治英语那些,却不愿意好好背文学流派。语言学我还会提前背一背,文学就是一直拖延下去,到了十一月中旬实在不能拖了,这才开始强迫自己背近代流派。流派背诵就是用到上述边写边背的方法,但一个作家生平有很多信息,作品也需要挑一两个有名的背梗概,梗概中要包括人物名字、事件等等,还得能用自己的话把它写出来。没必要的完美主义又让我想把每一条都尽量背全面再开始下一个,所以一天可能也背不了几个作家几部作品。有一段时间我每天几乎不干别的,从早到晚一直在不停地记忆,大脑超负荷运转,然而背了新的,转过头来可能旧的又忘了……十分痛苦焦虑却又不敢停下来,这就是拖延的代价。我给写过的纸都编了页码,睡觉时也把纸放在枕边,抽取前面印象已经淡了的去背,直到背到睡着。对专业课有抵触情绪这件事,我身边其他伙伴也会有,但是前期欠的债总是要还的,还是建议大家早点开始背诵,即使不背也读熟,给后期的背诵打下基础。
日语翻译与写作(120分/150分)
备考工具及资料:
中译日--《翻译必携》系列
日译中--《天声人语》最新的天声人语可以关注公众号:初心日语联盟
翻译技巧--《日语高级笔译》
写作--《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翻译作文篇》;《日语优秀作文精选》;《实用商务日语写作》;《最新日语实用生活、商务书信大全》
题型:日汉互译(语句+语篇);翻译技巧分析;命题写作;应用文写作
·翻译我报了网课系统学习了翻译理论,做了比较详细地笔记,但是跟下来后,我觉得其实自己看翻译理论书也是差不多的效果,没太大必要花钱买课,更重要的还是练,还不如买一些批改服务。
·练习翻译我也一样是借助电子工具,感觉手写比较浪费时间,我就把自己的翻译在平板上打出来再在原文上修改。
修改完成后我会把好的搭配、好的例句等在anki里总结成学习卡片经常复习。因为每一篇翻译都会改得很细、记得很细,即便是不动笔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整个流程下来,也要花费很长时间。所以我的翻译练习的总量可以说并不多,且大部分时间是在练中译日,日译中练了不到10篇。
大外之前有几年都是从《翻译必携》系列里选的中译日题目,更是有好几次都是景色篇,我就着重练习了几本书里所有关于景色的,不过今年没有出。其他有关文化之类的也都每个种类练了一些。大外的翻译一直都是偏文学的,大家可以把注意力多放在记叙文、散文等相关类型上。
·翻译技巧那道题是可以用中文回答的,我只在临考前看了看书,背了一下翻译技巧的几大类,试着自己分析了几段。这个部分我觉得比较简单,无非就是加译、减译、合译、拆译等等这些,在平时的翻译练习中也会有所体会。一句一句去分析,总能拿分拿个七七八八。
·写作我看了专八翻译写作那本,但看得不算细致,课后的练习也是挑着做了做。相较于理论,我看例文看得比较多一些,主要用到了《日语优秀作文精选》上下两套书,专八历年的作文例文也看了一些。在看文章时,我会先看一遍把不认识的词都查出来,然后出声朗读。最后再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句子勾画下来,在anki里做成知识卡片。其实翻译和写作这两个部分是互通的,练习翻译时和练习写作时总结的卡片,被我放在了同一个分组里,两方都可以用到。
·最后的应用文写作,大外近年基本都是出一些公司对外文书,所以看书的时候公司对内文书部分我只简单看了看,着重背了对外文书每个类型的大概模板,以及一些通用的句子。
心得体会:翻译是比较灵活的科目,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所以翻译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在确保语法正确的基础上,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翻法。比如有些成语不知道怎么翻得有艺术感,那就直译吧,用日语把它的中文意思解释出来。
练习翻译是一个急不来的过程,不会很轻易就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但是一直保持翻译的手感,起码上了考场不会慌。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随着好的表达积累得越来越多,也能渐渐感受到遣词造句的乐趣。
写作更是要动笔去练,我由于拖延,这部分只是最后背了背框架和总结的那些东西,真正完完整整自己构思并写完的作文只有一篇。于是在考场上的我,觉得写800字真的好漫长好漫长,写一句话要构思半天,好不容易才凑够。
还有答题时不要过于纠结。翻译与写作有数道句子+语篇翻译题,一道翻译技巧题和大小两个作文,如果在前边纠结太长时间,很容易写不完,比如我。翻译每一道题时我都有点磨叽,特别是翻译理论那道题,花费了与题目分值不匹配的时间在上面,后边大作文时时间就已经非常紧张了,写应用文时就还只剩十五分钟,只来得及匆匆写了个开头就交卷了。所以建议大家考前尽量按考试模式练一次两次,想一想每一部分时间怎么分配。
复试
①综合面试(90.4分/100分)
备考工具及资料:N1真题文章;HelloTalk(APP)
题型及考试流程:每人20分钟,先进行1分钟左右的自我介绍。接下来是读文章环节,先给2分钟默读一段中篇文章,然后出声读出来。读完之后老师收回文章页面进行提问,大概8个问题左右,几个和文章内容相关,几个自由问答。自由问答包括专业课知识、毕业论文、读研规划等等内容。
·首先,综合面试部分全程都是要讲日语的,这一点对我来说是最有挑战性的。虽然学了四五年日语,但是我依然没有开口的勇气。一是身边没有说日语的环境,即便是在校期间也很少会有用日语交流的场合。二是总有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很害怕自己哪里语法说错,或者哪些表达不合适之类的,怕被别人听见后丢脸。
一起考大外的一些小伙伴们拉的群里,大家在年前就开始练习口语,我虽然每天都很想加入,却始终无法鼓起勇气。感觉大家肯定都比我强,害怕自己那糟糕的口语会让别人觉得我好差。但是我知道如果不克服这种心理恐惧,到真正复试时只会更糟糕,于是不得不强迫自己参加练习。第一次练习时我紧张得说话都在抖,小伙伴们非常温柔,不断地鼓励我,给了我很大信心。
语言说到底只是工具,而工具就是要用才行的。如果不是复试不得不把口语部分练起来,我可能会无限期地恐惧说日语下去。为了逼自己说日语,我还下载了HelloTalk,在语聊房里上麦和日本人或者其他日语学习者聊天。一开始进房间只是听,顶多在对话框里打几句话。但是尽管只是听,对听力也有了很大的帮助。在听的过程中也能积累一些口头表达,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后来逼着自己上麦发言,其实只要迈出第一步,之后就会越来越好了。在不断的练习中也收获了一些国内外友人的赞美与鼓励,自己也变得说日语时越来越有自信了。
初试成绩出来以后,和一些小伙伴拉了小群练习,一周大概会开三四次腾讯会议,按照面试会考到的题型来安排,每次练习的内容不同。比如周一大家读其他人准备的文章,周三读文章并回答问题,周五自我介绍加自由问答。
·自我介绍最好不要超过2分钟,我的在1分半左右。可以说一说自己得过的奖项、实习经历、考研的理由等等。写好以后无数遍地重复背诵,直到形成肌肉记忆就可以。因为是线上复试,我的摄像头到了之后,我还特意打开腾讯会议录屏,对着摄像头背自我介绍,然后看回放听一听自己的语音语调,调整一下面部表情。
·一起练习的大家都很厉害,为了不掉队,在不组队练习的日子里,除了在HelloTalk闲聊练口语,我会自己找一些N1阅读,按照考试时的流程给自己计时,默读完后出声读出来,再合上文章,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刚刚读过的文章大概讲了什么。最后口头回答文章后给出的几个题目,回答的时候盖住选项。
·再有就是自由问答,这个部分涉及的范围很广,像文学语言学专业知识、学习日语的契机等等之类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涉及到。因为我临场发挥能力不行,所以我是按照前辈往年分享的有可能会出的问题一道道整理然后背诵的,整理了大几千字。背诵时,我会把一道道问题写在便利贴上折起来,写满一堆后再随机抓一张纸打开,看自己是否能比较流利地背着回答这个问题。有时候可能要出去干点什么事,就随便抓一把写了问题的便利贴装兜里,走路的时间可以背过好几道题了。问题范围虽广,也有被问到频率较高的问题,比如介绍毕业论文内容,研究生期间的规划等等。大家涉及到毕业论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一定要提前好好准备。
心得与体会:大家如果和我一样临场发挥能力不好的话,建议大家早点开始准备复试问题背下来,初试成绩一出觉得自己能进复试就可以准备起来了,一天即使准备一两道题,到复试时也准备得足够充分了。还是那个拖延症的我,直到临近复试才疯狂准备+背诵,直到考试那天准备的也不够充分,像文学方面的专业性问题都没准备到(还好没被问到)。不过大外的老师们都非常非常温柔,也不会问很刁钻的问题。
复试之前的时间是很难熬,但是复试时那20分钟还没感觉到时间流逝就过去了。复试前我一直对自己很没信心,很怕自己回答问题时磕磕绊绊,没想到真正面对老师们时,回答得竟然比自己想象中要流利的多。只要大家尽量把问题准备全面并多练几次,考试时一定会爆发出你意想不到的能量的。
②二外英语(83.5分/100分)
这一部分我就没有多少好说的了,得分也比较低,还好只占复试总成绩的10%。之前线上从没考过这一项,所以复试办法出来后大家也都有点懵。我的英语口语可以说是非常烂,几天时间已经不可能有多大改变了,但是我还是准备了一些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大概30个,也是写在便利贴上抽题背。虽然准备的题一道也没有用上,但是准备题目和不断的背诵过程中,也找回了一点说英语的感觉,有一些句式也可以用上。无论明年是线上还是线下,大家最好都把英语安排起来,偶尔练一练,毕竟像今年一样复试题型突然发生变化的情况谁也说不准。
经验&感想
啰啰嗦嗦说了好多,最后还有几点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个是大家在考试那几天,一定要好好吃饭!我就因为不好好吃饭,很惊险地在考场上低血糖了。
我不是心态很好的人,考前一天包括考试当天早晨,一直沉浸在即将考政治的紧张感里,早餐就是勉强塞了几口面包应付过去的。因为政治选择题很难,考完后心情有点沮丧,午饭也就吃了几根面条应付了一下。下午英语开考后大概半个多小时,写阅读题的时候我就感觉脑子开始不转了,整个人很虚,完全集中不了注意力,大脑没有了分析一句句英语句子的力气。最后还是让监考老师帮我摸出书包里的巧克力吃下,这才稍稍好一点。但是浪费了很多时间,心里早就慌得不行了,胡写一通,最后只是保证每一题都没有空着,对不对的已经来不及多想。一直到考完卷子交上去,整个人都是恍惚的,等到家人来考场接我,那种“今年也完了”的感觉才逐渐清晰。回家的路上我坐在车后排无声地哭了一路,还闪过一阵不想去参加第二天的考试的冲动,非常影响心情。
所以大家千万要好好吃饭,三个小时的考试还挺消耗体力的,万一考场上出现和我一样的情况真的会很麻烦。复试时我也依然紧张得吃不下饭,但是吸取了初试的经验,准备了充足的功能饮料和巧克力,不会再空着肚子进考场。
·还有一点就是,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放弃。考完英语很沮丧,加上觉得自己专业课复习得不好,很多都没背到,第一天考试完的晚上,放弃第二天考试的念头格外强烈。我的文学确实复习得不好,只背了近代小说流派,近代之前的内容包括近代诗歌相关内容,基本是没看的。
考专业课前一天晚上疯狂抱佛脚,早晨五点多醒了后也一直在看,结果论述题真的考到了前一晚看过的古代的作品。虽然记忆零零散散,但是好歹也写了个大概,拿到了部分分数。其他的科目在进考场之前我也一直在看,就算是飞快浏览一眼,说不定真的运气好能多拿几分呢。
看着日期一天天离考试越来越近,而自己复习得还很不充分,山一样的任务量堆在一起很绝望,摆烂的想法一天出现出现好几次。不过虽然当时绝望,我也没放任“放弃”的想法支配自己,一边痛苦着一边拼命去记。虽然拖延成这样说这话挺没资格,但真的是不到结果尘埃落定的那一刻,一切皆有可能。
·说回“拖延症+完美主义=勉勉强强的我”这个题目上,我觉得某一方面,也是因为“完美主义”才会“拖延”,因为怕做不好而迟迟不愿开始,因为想要做到很好才想等一切都到最合适的状态时才开始。
我也在努力克服,比如我看到自己的笔记不够工整会很难受,那我就不把它当作记笔记,而是当成写草稿,随心所欲地写,反而不难受了。比如用番茄ToDo记录学习时间时,如果不是精确记录有效学习时间我就会无比难受,而且一旦开始计时,如果我的状态不是全情投入在学习上,我就觉得我记录下的时间有水分,会一直纠结,甚至会因为觉得自己状态不好不能精确记录而不想学。这样显然本末倒置,于是后期我干脆不用这个软件了,也完全不会有任何计时行为,学多长时间随缘,这样反而心情轻松了不少。前几天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匆忙地开始,粗糙地完成,也比因为想要完美而迟迟不行动好”,这句话真是戳中我心。追求完美没什么不好,但是因为想要完美而畏首畏尾、瞻前顾后,那就连坏结果也不一定能得到了。
·再有就是专注自己就好,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看过很多经验分享后,我一度认为所有考研人都必须要达到每天学习12+小时这个程度才行,所以当我发现自己完全做不到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废物,每天有效学习10小时就是我备考期间的极限了。其实每个人和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以一天学14个小时并且很有效率,但是有的人很难做到。在不闭塞视听的情况下,我认为像复习进度、刷题进度这些不用总和别人去比较,保持自己的节奏就好。
有很明确的规划我认为是很好的,但是我自己因为很拖延,定了计划如果完不成的话,就会觉得自己很没用,所以干脆不定。所以像那种几月份要复习几轮,题要刷几遍的规划我是没有的,就是感觉自己哪里不会了就去学一学,属于比较佛系的状态。
备考过程中虽然偶尔也焦虑,但总体来说比一战心态好很多。有时真的很不想学习,我就把视频软件下回来,放任自己狂刷一晚上,这样第二天带着对前一天的负罪感会多在桌子前坐一会儿。我总是劝自己:考不上就去上班,不然就明年继续考,反正已经失败过一次了,不怕多来一次。考完后等成绩期间更是已经做好去上班的准备,这样反而不太在意成绩究竟怎样了,反正已成定局,不如更坦然地以平常心去等待未知的结果。
一直对自己感到不满意,总是拖延没有行动力,但同时也谢谢这个为了理想而挨过痛苦时光的勉勉强强的自己。
考研很难,要淘汰掉几百万人,但其实也没那么难,也总会有近百万人可以考上。在保持学习的前提下,可以稍微对自己有一点盲目的自信——你就是天选研究生,你必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