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哲学家自我训练之路之初期心路历程
要不还是说我敏锐呢,这事很快就想明白了。(我妈和我同门说的,我爸是认为我直爽,由此可见...按下不表。)
我压根就不想做学院哲学,也不想做纯为了拿职称写文章的哲学。现在国内哲学环境那么差,连北大都没一个哲学大拿,整个国内都没一个真正哲学家,我去念,我去念什么念(谁值得我跟随)?浪费我那无比宝贵应该用来快乐的时间拿去做那表面功夫?我的大好人生都用在写除了被引的时候才有一丝价值的破论文上了呗?
而且我一想到天天对着哲学著作我就想疯,那个环境一定压抑得不行,我是在思考,但我也是实实在在在痛苦。人苏格拉底说要做一个痛苦的人还是一只快乐的猪,我现在想的是,不管是人是猪,首先,我就一定不能痛苦。为什么呢?因为前二十多年我就是这么过来的呀!这样的日子我不想再过了,我要快乐。而且我的目标是一个快乐的哲学家,这事如果以前的人做不到,我就要想办法开创一些新的可能(当然以前哲学家还都是男的呢)。就算别人都做不到,我还要想办法做一做,而且我会打心底认为我能做出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就是我的哲学!)。
别看我现在还没建立我的体系,但我破坏起已经存在的体系可是一套一套的。我就觉得他们做的都不完全是对的,各有各的缺陷可以这么说(我太狂咯)。敏锐(善于找茬)的我,当然会觉得我不能那么做,我不能步前车之辙。不能跟前人一样失败(瞧这语气),也是支撑我找到自己道路的原因之一。
以后我也不要做纯逻辑哲学,逻辑这一块我碰都不想碰。当初看陶哲轩的实分析的时候,集合论那一章我死都看不进去,而且对实数的构造这一块我也只能从序列方向去理解,要从戴德金的集合方向,我怎么都理解不了。就这,我还做逻辑研究呢,不给自己找麻烦吗。就算是哲学这一块,我也知道自己的天赋在什么地方,其实我的认知力还是挺在的。那认知力,不就是哲学家吃饭的地方吗。
我要做的是类似王阳明和罗素的哲学,更靠近生活、更靠近人类,而不是更靠近神、更靠近数学。这种哲学,是难登国内所谓学术哲学之堂的,国内期刊这种“高雅之地”怎么容得下,也许在哲学发源地还会有一丝机会,但机会也不多。就这么决定了,等我到四十五十岁的时候,我再出去,带着自己(学贯东西融古汇今)的理论雏形去和他们学习讨论,这事比较合适。
现在呢,还是抓住快乐吧。哲学系先就不念了。把自己构想的生活一步一步实现了再说。而且就算是生活也不简单捏,这其中也有我想要challenge的地方呢,这其中实实在在的创造过程,多少也是快乐中夹杂着一丝丝痛呢,也不全是快乐呢。Finally, Ich liebe dich, for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