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电影后期工作流程 第一章 拍摄(Capture)

2018-12-15 16:13 作者:Heric_索饭君  | 我要投稿

译者序

今早收到了相关文章的推送,看到这么棒的网站,来自Adobe 华纳 RED等著名影视公司写的关于影视工作流的长篇文章,不过讲的也非常基础,适合初学者观看,想搬运给各位一起学习,同时自己也能给自己的知识补缺补漏。在此还感谢workflow.frame.io中提供帮助的业界大佬们。本人先前没有翻译文章的经验,中间可能为了中文语言习惯不按照原文翻译;如有纰漏,希望大佬指正,非常感谢。


※ 所有内容的版权都属于原作者:workflow.frame.io

※ 希望大家多多投币 点赞 收藏 转发,你们的支持是我更新的动力~


食用方式

※ 本篇我仅搬运第一章Capture,关于前期拍摄,往后每一章的翻译不定期更新。

深蓝色代表本章节标题,红色字体一般代表主标题,橙色字体一般代表副标题。

※ 另外,如下图是插入部分的展开词条,每一个都很长,我会选择到本章的之后专门的附录中进行解释。工作量有点大,敬请谅解。


示例:*第一章附录01:什么是编码(Codec)

目录:

1. 拍摄(Capture)    2. 准备工作(Prep)    

3. 剪辑(Edit)    4. 套底(Conform)    

5. 特效(VFX)    6. 调色(Color)    

7. 音效(Sound)    8. 成品(Delivery)   

9. 实例(Case Studies)

frame.io设置的目录

概述 Workflow

“我们写了关于影视后期制作工作流的一本书。希望以这篇一万多字的书,来自全球最棒的影视后期工作者,能够让你知道电影是如何从拍摄到最终成片的过程。”

幕后英雄们


第一章:拍摄

Chpater One: Capture

我们将深入探索摄影机方面的相关技术来开始你的工作流之旅,从摄影机参数,到编码,色彩空间等等。

从左到右:小钱钱、团队工作、VFX、设备支持
拍摄的基本工作流(我自己P的一张=v=,英文还是打算留着给大家看看)

 电影制作其实在相机开拍之前就有很多工作,但先从这里开始我们的工作流之旅。上图列出了相关在后期中至关重要的各种因素和决定。



1. 如何选择你的拍摄编码

首先,我们需要决定的是,编码(Codec)的使用。因为绝大多数的机器会有非常多不同的设置供你录制视频。

这是你的整个工作流程的重点,因为你所选择的相机和编码将会决定你接下来整个工作流是什么样的。现阶段你可能会无法理解并正确选择适合的编码,需要等你看完之后的部分(译者:我会持续搬运),但这里我们会先给你大致描述。


*第一章附录01:什么是编码(Codec)?

(译者:本段内容可能需要原先已具有基础的专业知识,或者等我以后翻译上面那段文章)一般来说,选择你相机(或在另一方面,你的小钱钱)能够选择的最高质量的编码。当我们说“最高质量”的时候,我们一般希望能够记录更多的信息——因此你会有更低的压缩比,更高的比特率,更高的色深(10bit 12bit等),更好的色度采样(4:2:2甚至4:4:4)。你的编码质量越高,你在后期可以调整的空间就越大,特别是调色和特效。


因素1:经费(太真实了)

我们先考虑的当然是小钱钱。一般来说,越贵的相机,传感器质量,做工等等越好;特别是会有更好的编码,不过有一些特例。比如市面上有一些“甜点级”拍摄设备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优质编码。比如Panasonic松下的GH系列(特别是早些时候GH2被破解)被大家所熟知,在同价位的相机中提供更高质量的编码(价格不到2000美刀的松下GH5,可以内部录制 10bit色深 4:2:2色度采样 4K分辨率的视频)。

Panasonic Lumix GH5s

Blackmagic Design以及佳能单反所有的Magic Lantern蓝灯固件等等提供Raw视频文件录制选项。

(译者注:当然知道的朋友肯定明白RED、ARRI、索尼、Panavision等各家的顶级电影机都是几十万甚至是百万一台裸机,而且还需要装配各种配件;而一般专业领域拍摄的设备如索尼的FS5,Blackmagic Design的Ursa Mini Pro等等也需要大几来万块的开销。团队需要,不是一点两点小钱钱能解决得了的)


因素2:存储空间

第二个因素则是存储空间。高质量的编码一般都会有很高的比特率,因此素材文件就会变大♂。你在拍摄过程中不仅要准备额外备用的存储空间,还需要对你拍摄的文件进行备份。甚至还需要升级你的存储介质,比如SD卡,CFast卡,固态硬盘等等,以达到高比特率所需的传输速度

如果你是个人创作者,你可以使用中低质量的编码,因为这样能够大量的节省存储空间和以及减少频繁更换内存卡的次数


因素3:后期制作

另一个因素则是 调色 (Color-Correction) 和 VFX特效 (Visual Effects) 的需求。如果你几乎不调色,也几乎不加特效,那就不需要那些高色深、高色度采样、低宏块的编码。

EFILM 高级调色师 Mitch Paulson 正在调色


一般来说调色和特效可以看出高质量编码的好处。


因素4:工作站性能

最后一项因素是你的剪辑设备,高质量编码也必须要匹配一台有足够性能来处理的电脑。比如H.264和一些Raw文件需要非常强大的CPU和/或GPU来进行流畅剪辑。特别高比特率的编码又可能需要高速硬盘和共享硬盘。除非你在使用适合剪辑使用的编码,你可能需要将源文件转换成适合剪辑的代理编码(proxy)文件,来达到流畅剪辑的目的;但也可能因此花费很多的转码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转码其实倒不是大问题:晚上丢在电脑上,或者找另一台闲置的电脑进行转码。

如果你工期很紧,你可以选择一个拍摄完立马就可以开始剪辑用的编码,不过这样可能会导致更高的成本和损失画面细节。详情:https://blog.frame.io/2018/05/29/made-in-frame-conan-obrien/


2. Log录制

当你选好你的编码,你可以选择是否使用Log进行录制。

录制Log视频的好处在于你可以获得比普通非log视频更多的色彩信息,特别是在高光和阴影部分

调色师超喜欢Log素材der,因为给他们更大的可以调色的范围。如果你使用高质量的编码(很重要)录制log,你将可能会得到和Raw文件相似的好处:有更大的宽容度,调色灵活性,高光阴影细节保留等;处理性能,相反,不会像Raw那样需要额外的硬件性能。

每个厂商有自己的Log(如索尼S-log,松下V-log,大疆D-log,佳能C-log等等),但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第一章附录02:Log 和 Gamma 校正后的视频


但是录制Log视频带来的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画面,低反差(对比度)、低饱和度。这样去评判画面质量就会变得很难,特别是你的甲方爸爸从监视器中看到你的画面图像的时候(嘛,虽然高端监视器可以直接载入LUTs)。所以很多人不会直接去看Log画面。

左:Log 配置文件加载后的画面;右:用 Log 录完后载入 LUT / 调色后的画面

所以,如果要让素材正确显示,我们需要加回饱和度和对比度。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导入颜色查找表(Look Up Table)文件,即LUT。LUT是颜色矫正预设,一般会使用厂家自己提供的LUT来进行色彩的重新匹配,比如索尼大法家的Slog转Rec.709色域的LUT,来使素材回到原本正常的颜色。如果你有使用过B612或者Ins上面的滤镜,和LUT其实基本是同一个东西,但是LUT会更加精确。

Apple Final Cut Pro X 中选择 LUTs


*第一章附录03:LUTs


不过,LUT还是会让我们的工作流更加复杂。你要首先找到你的Log素材相对应的矫正LUTs文件,而且,在后期流程中,你需要自己管理自己的LUTs文件的匹配。

即使上面的一些小问题很恼人,但是Log所给视频素材带来的提升是很显著的。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默认你已经开始使用Log进行日常拍摄。如果你没有使用,没关系,您的工作流可能会简单一些,不过会缺少Log带来的好处。

译者注:感觉这里说的还是比较片面,不过我还是要讲一下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以及概念理解的问题,以防一些刚入门的新手无法理解:

1. Log不是万用万能的:一般是在比较特殊的环境下用的更多。如果没有控制好曝光(就是你平时摄影的各种用光),机内的参数设置不好,会导致Log录出来的画面非常糟糕!因为一般来说Log会给画面添加更多的噪点,会大大降低视频的画面的清晰度和纯净度!「比如译者自己的香港视频,1080p 120p升格,大白天,曝光没控制好还无脑录制Log。到了后期调色的时候死得多惨。。。」

2. 关于Raw和Log可能会有新手无法理解。Raw算是一种编码,是在感光元件创建的文件还未通过处理变成视频的画面信息,但是用户可以调整ISO 快门速度等参数,色深一般都更高,后期调色空间非常大;而通常,Raw的画面和Log的画面都一样,低饱和度低反差,非常平;Log相对而言是一种的图像配置文件,在你录制非Raw视频文件的时候把一堆视频信息压缩到一块儿来记录尽可能多的图像信息;自己相机没有Log配置文件的,可以自己把拍摄参数调到低反差低保和来达到类似的效果。『不过其实不一样,Log背后有非常多的数学公式之类的,参见各相机厂商自家Log的白皮书』,如果不理解,后文还会继续提到。


3. 色彩空间(色域)

在我们讨论Log的时候,我们提到了色域。这是所有画面信息处理的技术基础

色域,是我们利用电子数据来表示色彩的方式。色彩是光波的属性,而光是模拟值(analog),这意味着这其中有无限种不同纯度、亮度、色相关系的颜色。但是我们用数字设备,是无法捕捉到无限种颜色信息的。计算机必须要有具体的数值才能工作,而色域,就是一种把光转换成数字信息的方法。

各个色域分布图



你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把光转换成数字信息,因此,你可以有非常多种不同的色域(译者注:常见的如影视领域常用的Rec.709,影院DCI-P3,苹果设备的Display-P3,照片AdobeRGB,以及经常听到的sRGB等等)。有的色域已经出来了好几十年了,有的刚刚发布。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适用领域,但没有一个是能够同时胜任所有领域的。有的适合用于拍摄,有的适合用于展示,有的适合用于投影仪。

每一台相机记录图像信息的时候,会把图像记录进指定的色域当中(除非是Raw文件,你可以自己在后期软件中选择需要传入的色域)。你也可以之后从一种色域转换成另外一种色域,不过请小心,这样的转换可能是有损失、不可逆的。

有的色域所包含的色彩范围更广,因此如果你从大一些的色域转换进小一点的色域,你的软件可能会砍掉一部分的色彩使得信息能够很好地契合这个更小的色域。这种情况下,除非你处理的方式比较得当,不然你的图像信息就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选择色域的问题和我们先前选择色深和视频编码是差不多的。一般来说,你需要记录更多信息,就需要更大的存储空间,电脑就得更deep♂dark♂fantasy,你就得花更多时间来确保你的色域的正确性。

因此,高端工作流一般会记录非常大的色彩空间,并且在后期工作流中会非常妥善地进行处理,特别是由于最后要拿到电影院的投影设备上投放。而低端的在手机和电脑端查看的视频,工作流一般会比较简单,非专业领域人士一般不会去深究色域问题。


*第一章附录04:色彩空间(Color Spaces)


4. ACES

The Academy Color Encoding System (“ACES”)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为提高电影、电视制作质量而提出的新一代制作标准,主要针对高端电影工作流对更广色域的需求。很多市面上的广色域和高动态范围(HDR)图像信息非常复杂而且有太多不同种类的格式和工具以及工作流,而且相互甚至不兼容。ACES旨在推行一套标准化的工作流,可以保证图像信息在传输渠道中保持一致性

The Academy Color Encoding System (ACES)

当然,如果你只是制作发放到网络上的视频,那么ACES对你来说没啥卵用。如果你是电影工作者,或者你闲的蛋疼想投资这个未来还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前景的工程,那么ACES对你来说还是很值得的。

*第一章附录05:ACES



5. Raw视频

能够录制Raw视频该是大多数高端电影摄像机的共性(少部分低端电影机甚至微单也会配备)。

Raw素材和Log图像配置文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Raw更进一步。Log只是给你提供更多一些的动态范围,而Raw文件能给你调整的东西太多了。


*第一章附录06: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


当然,Log和Raw也各自有不同的风格,但是无法将他们直接比较,因为他们本质上不是同一个层面的东西

有时候而压缩比过高的Raw文件(如10:1这样过高的压缩比)可能还不如Log配置文件下的高质量编码文件。如果你想拍摄最最硬核、能从你相机传感器上记录最多信息的编码,选低圧缩比甚至是不压缩的Raw文件是你的选择。


Apple Prores Raw 素材:来自 frame.io 的 Apple FCPX 整合广告短片

Raw素材有一个地方能让你爽 到的就是,如果素材不小心录制的时候参数设置出了偏差,比如偏色严重(太黄,台蓝),你可以通过能够处理Raw文件的软件重新调整之前相机拍摄时候调整的参数:比如调整白平衡,ISO等等。带Log的普通素材是无法调整这些前期的参数的。当然,如果你拍摄技艺精湛,这些错误基本不会出现。

不过Raw文件的问题也非常明显。虽然拥有更好的画面质量,但是文件实在是大太多了,而且工作流也会变得更加麻烦,电脑处理压力更大了。

除了极少数个例,Raw视频基本上比非Raw的普通视频文件大上不少。意味着你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更快的存储介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拷贝。虽然取决于Raw的种类,但是Raw的大致大小一般会比相同参数的普通编码素材大上五倍左右

Apple Cinema Display 27寸 , Mac Pro, G-Technology 阵列

Raw编码同时也对电脑也是一种性能上的压榨,预览、剪辑、转码、调色。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更加粗 壮(原文:Beefier♂)的计算设备。(译者注:现在别买Mac Pro 2014剪视频,谁买谁蠢)


*第一章附录07:RAW 文件



本章总结

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摄影机、编码、色域影响着视频后期工作流的各个环节,所以每一个影视从业者和创作者都应该好好考虑前期所做的决定。摄影导演、DIT(Digital Imaging Technician)、调色师、以及特效工作室都应该参与进前期拍摄的工作中来。

*第一章附录08:为什么很多人有时候喜欢用外置录机(External Recorders)?




译者:这也是我第一次进行翻译,可能有非常多的纰漏。也算我自己巩固一下这些基础知识吧。


下期的内容:附录01:什么是编码(Codec)Part.A 色深

请各位多多点赞,收藏,转发,投币,才会有我翻译下去的动力~如果反响比较好的话我会接着出下一期!


翻译:Heric (索饭君)

英文原文:https://workflow.frame.io/guide/

修改于:2021-04-30




电影后期工作流程 第一章 拍摄(Capture)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