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18年国考申论地市卷 答案

2022-08-10 22:27 作者:千寻申论  | 我要投稿

第一题:

“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过程,请你概述这一发展过程。(10分)

要求:(1)准确、全面,有条理;(2)不超过200字。

 

答案:

1、第一轮土地承包:1980年前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2、第二轮土地承包:1990年前后,中央提出在原定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期间提出“小调整、大稳定的前提是稳定”的原则;2003年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承包土地以户为单位,减人不减地”原则,而后严格限制土地调整。3、第三轮土地承包:十九大提出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提示:

此题的难点在于如何让答案“有条理”,这个“条理”是要依据材料逻辑而定,很多同学在答此题时,会概括出“观望期”“调整期”“稳定期”等等,这属于我们自己主观拟定的,符合材料吗?

 

材料1中涉及了一些时间点,同时也给以“土地承包期”为逻辑,给我们展现了政策的稳定性,表述的方式是“第一轮”“第二轮”……

 

材料2涉及的政策,则是在材料1的大阶段之下的微调,囊括到对应的每一轮之中即可。



第二题:

“给定资料2”中,L村村支书面对村民土地调整的要求,发出感慨:“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请根据“给定资料2”,分析他为什么感到压力很大。(10分)

要求:(1)全面、准确,有条理;(2)不超过200字。

 

答案:

原因在于工作中面临多方矛盾:1、人地矛盾。“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导致机动地分配殆尽,新增人口无地可分。2、村民诉求矛盾。少地村民要求重新分配,多地村民不愿分地;土地零散收益低,部分村民不愿种地,但流转困难;完全脱离农业家庭,导致土地撂荒。3、政策与现实矛盾。国家土地调整政策趋严,而现实是土地与人口分配不均,需要土地调整。4、地方与中央矛盾。地方政府支持土地调整,与国家政策相背。

 

提示:

我们可以先用常识来理解下,为什么“工作压力大”?

如果一项工作,工作量非常大,但是你对这项工作充满激情、满怀信心,那么你会感觉压力大吗?不,你不会。如何会感到压力?是超级大的工作量与渺茫的前途叠加在一起时,你才会感觉压力大。或者遇到棘手问题又缺乏信心时,会感压力倍增。这就是出现了矛盾点。

因此,此题我们应当找到其中的矛盾点

 


第三题:

“给定资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300字。

 

答案:

        这句话强调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不能仅为满足经济或美观诉求,这是正确的。1、仅追求经济或美观诉求,会导致:①生活单调,邻里缺乏交流,心情压抑;②活动健身空间有限;③历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传统文化气息被消解;④居住环境条件下降,商品价格攀升。2、建设优质公共场所,能促进不同层次人群交流,平衡社会关系,消解对立情绪,吸引投资,复原城市活力。  

        因此,应遵循“共享”发展理念,平衡历史文化保护、商业发展、居民人居环境三者关系,建设面向全体市民开放的融合休闲娱乐、人文意义、文化价值的优质公共空间,带给每个人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提示:

1、题型判断:这道题让你谈谈对一句话的理解,初步判断倾向于阐释型分析题。但仔细看作答要求——“观点明确”,且这句话意思非常清楚——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不能仅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因此,此题不需要我们阐释这句话的内涵,人人都能看懂。关键是要我们论证这句话是对是错,写出来理由。所以,这道题是观点型分析题。

 

2、观点判断:判断观点正误的根本依据是“材料”,此题比较简单,不看材料,仅凭常识,就可以判断,这句话是正确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摒弃过去唯GDP发展思维,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奋斗目标。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这句话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接下来主要的工作就是从材料中找到支持该观点的论据。

 

第四题:

S市将举办“城市样板工程展示会”,请你根据“给定资料5”,就其中地下管廊建设情况撰写一份讲解稿。(20分)

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2)逻辑清晰,语言准确;(3)不超过400字。

 

答案:

关于S市地下管廊建设情况的讲解稿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月亮湾地下综合管廊是我市地下空间的“生命线”,它将各类管线迁入地下,其内部一侧分层有序排列管线且预留空间,另一侧是集中供冷管道。自建成已平稳运行多年,现将相关经验分享诸位:

         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并涵盖各相关主要负责人;编制规划,出台管理办法。二是解决资金问题。组建开发公司,借力社会资本;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市财政补贴保证股东投资安全和基础收益。三是科学规划设计。前期调研,组织专家团队论证;确立系统标准智慧化目标,建设监控、感知系统,预留升级接入口,便于统一综合管理。四是调动入廊积极性。合理制定收费项目和标准,让管线需求者自主选择;打造利益共同体,让各单位按需参与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

以上就是地下管廊相关情况,谢谢大家!

 

提示:

1、审题:披着公文外衣的概括题,仔细梳理材料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2、语言准确:要明白讲解稿的主体身份。这份讲解稿的讲解人,应该是S市政府部门工作的同志,去介绍工作经验,不是导游,不是商业主持,因此,一要有主人公意识,二要严谨,不能夸大或者戏说;三要符合讲解稿的场景和语境。

 


第五题:

“给定资料6”中提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给定资料反映的城市建设理念中的问题,联系实际,以“试谈‘有’与‘无’”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材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字左右。

 

答案:

试谈“有”与“无”

——城市建设应“有”“无”兼备

         《老子》有云:“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意为修筑四壁使房屋得以存在,是为“有”;而形成虚空部分,方可居住,是为“无”。展现了古人的辩证思维,强调了“有”与“无”都不可忽视。事实上,在城市建设领域,我们也应当借鉴老子的这一思想,坚持“有”“无”兼备。

          城市中的“有”即是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设施,而城市中的“无”则是各种实体设施之外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让我们心灵得以休憩的公共空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离不开实体设施的支撑,但是也需要心灵休憩的空间,过度“造景”的社区,导致“有景无人”,让人喘不过气;过度商业化的老街,让滋养内心的传统文化逐渐消解……如何让城市建设中既能够造出美景,又能够感化人心,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呢?这需要从处理好“有”与“无”的关系入手。

          “有”是构成“无”的前提。倘若城市空空荡荡,也就无所谓“无”,正是由于城市充满了高楼大厦、道路桥梁,才显得公共空间弥足珍贵。并且,城市的“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各种保障,交通网络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医院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各大商场为人们提供琳琅满目的商品;企业工厂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这些“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唯有当物质生活富足之后,人们才会追求精神的富足。正如古人所讲“仓禀实而知礼仪”,因此,“有”是构成“无”的基础。

          “无”是打造“有”的目的。正如老子所讲“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虚无空间提供的居住功能才是我们建房子的根本目的,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亦是如此。城市本是由乡村而来,在功能一步步完善的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城市,其发展的初衷就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而现在许多城市的发展却违背了这一初衷,让人们生活变得压抑、焦虑、孤独,仿佛每个人都是一座感情的孤岛。而要打破这种孤岛,就需要能够让心灵得以休憩的公共空间。当城市有了湿地公园,学生们可以采风作画;当有了街心绿地,市民们可以弹唱曲艺;当有了文化广场,人们可以参观画展……这些公共空间都可以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这才是城市发展的目的。

         “有”“无”兼备,照亮幸福生活。城市之“有”打造物质文明,城市之“无”培育精神文明,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当“造景”与“化人”相得益彰,生活在城市之中,便会倍感幸福。这就要求城市建设者转变治理观念,以共建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平衡好历史文化保护、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引领城市走向新的发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只要我们把握好城市建设中“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定能够让城市更富魅力、更添温度。

 

提示:

矛盾关系型大作文。

有与无之间是一对矛盾体,先写“有”的重要性,再谈“无”的重要性,最后阐述二者关系,即可构成分论点。


2018年国考申论地市卷 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