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来自一个中传女研究生的焦虑......(附影视艺术学院导师名单)

2019-02-28 10:47 作者:中传考研de核桃  | 我要投稿

「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而我,啥也不行」

金秋九月,壮怀激烈,我拿着比山丹丹的花开红艳艳还红的中传录取通知书来到了学校南门。我,一个已经沉浸在通过复试喜悦五个月的人,终于开学了。

去年十月份,我毅然决然报考非全日制,一颗想当都市丽人的心蠢蠢欲动。

报道,开会,班级里的同学自我介绍,有卫视著名编导、人脉遍地的优秀艺统、互联网公司策划主力,以及我,一条仿佛游错地方的咸鱼。我开始焦虑,并逐渐自闭。与大家丰富的实习工作经历相比,我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显得格外无用。

我一边上课一边焦虑。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非全日制,集中上课,九月中旬到十月中旬,还有期末前的一个月。本以为课程很轻松的我,错了,大错特错。

这半年,我经历了早上八点上课晚上十点下课的日子,甚至夜晚一抬头就能看到残酷月光;我还经历了五天拍四支片子,并被四位老师轮流diss的人间惨剧,后半夜两点和小组同学扛着机器去拍东西,早上五点在同学家椅子上剪片子剪睡着,这些饱经风霜的日子带给我最大的影响是,我越来越秃了。不过在课堂上也感受到了许多的艺术与美。

我每天和同学往返于珠江绿洲和中传校园之间,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相互鼓励,终于,为期四周的紧张授课结束了,在此之前,我给我心仪的公司投了简历,并且成功得到了实习机会,是一家做著名网综的公司,每天往返于三里屯和传媒大学之间。

「学习工作两不误,焦虑一直不停步」

进入职场的我又开始迷茫,没课的时候周一到周五往返三里屯做精致的都市丽人,周六周日去学校图书馆充实自己。身边的人都在努力,我也在一边焦虑一边努力。

「关于未来,何去何从」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专业毕业之后多为综艺节目、晚会的编导、策划等。

读研的三年是可以找寻自己的三年,所有的光芒荣耀此时都应该放一放,所有的焦虑迷茫也都值得伫足,思考,晚些收敛,首先,应该找到新的起点,在焦虑中萃取出新的灵魂,然后义无反顾,飞鸟投林。

「 影视艺术学院·导师 」

1984年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导专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文艺系主任,教授,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生导师。1996年获“中央三台奖”,并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现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文艺研究。关玲教授在电视业界有丰富的实践经历,曾参与策划和制作的电视节目曾多次获奖,主要有《梅葆玖与俞振飞合演的昆曲“写状”》获1984年全国社教节目文艺节目一等奖,1992-1996年四年间为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制作了几十期节目,并多次获奖。1996-1998年在中央电视台作为主创的电视系列专题片《香港沧桑》《香港百年》《香港新纪元》,曾获五个一工程奖。

1984年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导专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文艺系主任,教授,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生导师。1996年获“中央三台奖”,并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现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文艺研究。关玲教授在电视业界有丰富的实践经历,曾参与策划和制作的电视节目曾多次获奖,主要有《梅葆玖与俞振飞合演的昆曲“写状”》获1984年全国社教节目文艺节目一等奖,1992-1996年四年间为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制作了几十期节目,并多次获奖。1996-1998年在中央电视台作为主创的电视系列专题片《香港沧桑》《香港百年》《香港新纪元》,曾获五个一工程奖。

  负责和参与了多项部级和国家及科研项目,组织过多次大型全国广播电视文艺研讨会。论文及著作有:《<东方之子>主持人的文化超越》,《广播文艺的中国特色》,《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亮点》,《电视文艺的时尚性》《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心连心”活动评析》《真情,真美,真感动——大型电视文艺晚会<我们一同走过>评析》。著作有《知行轨迹——中国电视文艺二十年》《多维视点》(与何小兵合编)《话语记录》(主编)

关玲教授的学术活动还包括担任多项国家级专业评奖活动的评委,其中包括:全国电视骏马奖评委,全国电视形象宣传包装奖评委,“五个一工程奖”广播剧评委,广播文艺政府奖评委。

遴选研究生的要求:

  1、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专业基础,对广播电视文艺有浓厚的兴趣和研究热情,对广播电视文艺的热点问题能有一定的敏感,并有较好的研究潜力。

  2、正直诚实、踏实勤奋,能在学习期间,严格要求自己,致力于提高专业素养与研究能力,并以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努力目标。

  3、学术视野开阔,熟悉掌握一些研究方法,特别是对广播电视文艺研究要有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4、由于广播电视学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在研究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5、 能有一定的广播电视从业经验者优先。

  6、 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能有文章发表者优先。

职务: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文艺编导教研室主任、广播电视艺术学电视文艺研究和电视策划方向硕士生及MFA导师。著有教材或著作:《电视节目主持新论》、《电视文艺编导基础》、《电视策划教程》、《电视策划新论》、《多维视点?电视文艺20年》(主编)、《新时期广播文艺的发展》(主编),与郑蔚合著《电视服务节目新论》、《电视法制节目新论》、《电视资讯节目新论》等。

同时在国家级报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代表性文章如《大型电视文艺晚会的编导特性》、《电视本性的回归》、《关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思考》、《踏实立足本地、理性应对市场??从〈寻找金花〉看电视传媒的价值抉择》、《关于“真人秀”语境的思考》等。在教学之余,长期在实践第一线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编导、主持等多方位实践,经常担任全国电视评奖评委。还经常在校内指导学生的电视文艺创作,担任校对外与各台合作的大型文艺晚会的导演,并经常组织和参与针对各台、频道及具体节目的策划。

1995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电视系导演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并获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学位。

1995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电视系导演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并获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学位。

  现任影视艺术学院导演表演系剪辑教研室主任。主要讲授《电视节目导播》、《影视剪辑艺术》等课程。

科研方面:

  参与编写专著《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标准研究》、教材《欧洲电影分析》,发表《同构对比:缝合道义与杀戮的鸿沟》等论文。负责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兴电影叙事结构的内在动力研究》,参与《211工程项目——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研究》(中国电视文艺发展史)。

主要创作与社会工作经历:

1994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庆祝建国45周年焰火联欢晚会》电视直播,导演组成员。

1999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庆祝建国50周年焰火联欢晚会》电视直播,导演组成员

1996年,独立执导儿童题材电视剧《闪光的年华》,北京电视台播出。

1997、1998年,在电视连续剧《徽商》、《大考之年》中担任剪辑。

2000—2002年,担任中国教育电视台青少年法制栏目《青春防线》、《成长警示录》制片人。

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12.1”特别节目《红丝带——我们的承诺》大型文艺晚会中担任导播,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

2005年,在第25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飞天奖”颁奖典礼中担任晚会节目策划,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

2006年,在100集情景剧《小房东》中担任导播,天津卫视播出。

2006年,在八集纪录片《向东航行》中担任剪辑,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播出。

自2002年起,曾在大庆电视台、青岛电视台、长沙电视台等地方电视台进行导播课程培训。

自2005年起,多次为中央电视台录制部、人事部培训职称处进行导播课程培训。


来自一个中传女研究生的焦虑......(附影视艺术学院导师名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