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管理兴起:营销史的伟大进程
营销史的发展轨迹,与世界的历史潮流紧密关联。对于市场营销发展,美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当我们解剖开营销发展的历史,攫取1956-1965年这九年的时光,惊人的发现营销史迎来了一次历史性转变:营销管理方兴未艾。
潮流发生转向
从40年代中期起,新的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和应用。较为典型的是计算机技术与原子能技术,计算机带领人类进入计算机时代,优化生产的流程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原子能技术的发展,探索出一条人类运用清洁能源的道路。这两者及其他的科技突破,最大的特点在于科学与技术知识紧密结合,助力科学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广泛运用。生产能力的急速膨胀,工业品大量流入市场,导致市场也发生全面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市场营销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营销管理导向阶段。这一时期也诞生诸多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营销理论。
亚当·斯密——“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概念最早被称为“消费者不同化”(consumer differentiation)。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消费者在需求和购买决策上具有个人差异性,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这些差异,将市场划分为多个细分市场,并制定针对每个市场的营销策略。
举个例子,假设一家公司生产和销售衣服。如果它把所有人都视为同一类消费者,那么在各个方面包括设计、定价、促销等,都必须考虑到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如果采用市场细分策略,则可以将市场细分为男性、女性、儿童等不同的细分市场,进一步分析这些市场的特征、需求和偏好,并分别制定相应的营销计划。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讲到这里不得不提起苹果公司的多样化市场细分策略。以苹果iPhone系列为例,iPhone SE适合预算有限的年轻人,而iPhone Pro则面向高端用户,以及还有各种功能改进和设计样式的新版本吸引不同的消费者;以苹果iPad系列为例,iPad Mini规格更小,更加轻便灵活,适合移动的用户和娱乐爱好者,而iPad Pro则专注于专业领域的用户,屏幕更大,多任务处理能力出色,适合设计师、艺术家和医生等。

麦卡锡——“目标市场”
麦卡锡(Jerome McCarthy)所提出的“目标市场”(target market)的概念,是指目标市场指的是企业在众多潜在消费者中,选择一个或几个群体作为其主要营销对象,并针对这些群体的需求和特征制定营销策略。
Nike出色的将“目标市场”理论运用到企业的市场营销中。Nike的目标市场是年轻人和运动员。针对年轻人的目标市场,Nike设计和推广的产品都强调时尚性、功能性、高质量和个性化;针对运动员的目标市场,Nike与运动员合作、赞助体育赛事、社交媒体营销等,以建立品牌认知度和品牌忠诚度。在传统的两个市场之外,Nike还在积极挖掘不同的子市场,例如,针对篮球市场,Nike推出了Air Jordan系列,专注于满足篮球爱好者对于性能、外观、文化和收藏等方面的需求;在青少年市场方面,Nike推出了Nike Kids系列,注重品质和功能性,营造一个激励年轻人追求自我、超越极限的品牌形象。

莱维特——“营销近视症”
“营销近视症”(marketing myopia)用莱维特(Theodore Levitt)自己的话来说,“人们并不需要购买一台钻头机,而是需要打洞”。具体而言,企业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产品本身或其短期利润上,而忽视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长期需求和趋势,从而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市场份额下降或甚至倒闭的现象。
以90年的电影产业为例,90年代的电影公司开始死于后期制作的成本上升和票房收入的下降。换言之,随着电影特效技术的更新与宣传投入的追加,电影制作越来越精美,但是投入却没有换来对应的产出,陷入到发展的谷底。究其原因在于90年代的电影公司患上“营销近视症”,这一时期电影公司过于关注制作、艺术和明星,而不是观众所想要的和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和角色设计。换言之电影的情节越来越俗套,丢失掉了电影的内核。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的学者从管理决策的角度研究企业的营销活动,也确立起企业市场营销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也正因于此,1956-1965年可谓是市场营销史的历史性时刻,所诞生的营销管理理论,至今仍然有其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