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华青玉谈诗词】再论“以诗入词”与“以文入词”

之前我就和大家讨论过“以文入词”和“以诗入词”的问题了,我说“以诗入词”是一种艺术革新,“以文入词”是一种创作手法。前几天我又和人谈起这个问题,她说:“为什么人们会反对 以诗入词 和 以文入词?”之前我讲的也有些晦涩,所以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一下。

诗词的根本区别
我们都知道“诗言志”,就是说“诗”是需要寄托一个人的情感甚至是政治抱负的,是富有伦理道德的思想的,这在“赋比兴”的《诗经》中随处可见。
但是“词”的起源,可以看作是“歌词”,也就是说最早的词只是为了一种娱乐,是歌女、乐师为了取悦观众而创作的,所以最早的词,一般并没有任何的政治寄托、情感寄托,所以多为抒写男女情愁这种人们都喜欢的关于爱情的内容。只不过文人士大夫们发现这种体裁好听又好玩,但是写的不咋地,所以文人们也开始从事填词这一项工作。但文人士大夫们也只是把填词作为一种工作之外的娱乐,在他们的心中,“诗”才是正统,是雅,是用来辅佐自己的政治事业的,“词”不过是一种“诗余”,是比较“俗”的,玩玩而已。你们看,所谓“浅斟低唱”的柳永,不还是热衷于科举嘛,科举要考作格律诗,但并不考也不可能考你作词,“奉旨填词”和“白衣卿相”也只是一种自“嘲”。总之,最早的“词”是不需要“言志”的,这也是诗和词最根本的区别。
以诗入词
但是,“叛逆者”苏东坡横空出世。。。
请问大家会背苏东坡的诗多还是词多?我想多半是词吧!
苏东坡的词,是“言志”的,你们去看他的词,会发现很多词都是有政治寄托的,比如: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
我们知道《滕王阁序》里有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一个表示人老却不得志的典故。这很明显是一种“政治寄托”,所以是“言志”的,但是在当时的传统观念上看,诗才是“言志”的,所以人们就称苏东坡是“以诗入词”,认为他这是不对的,词就是应该拿来玩儿,不是让你搁着上纲上线的。。。即使苏东坡的词写的再好,还是有不少人局限于这种思想对苏东坡示以国际友好手势。。。
但是,苏东坡却在无形中改变了“词”的发展道路,渐渐地,人们也开始用词来“言志”,甚至于到了清朝,张惠言和周济提出并完善了我之前给大家介绍过的“比兴寄托说”,这个思想一度成为了常州词派的中心思想。直到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在“以诗入词”,所以我说苏东坡的“以诗入词”是一种艺术革新。
以文入词
苏东坡在词的思想感情方面打开了一个思路,于是辛弃疾在此基础上紧接其后开始了“以文入词”。
事实上“以文入词”严格意义上我个人还是认为也是“以诗入词”,只不过入的不是“唐诗”,而是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人诗”,即“以文入诗”的诗。因为汉代是文人诗的萌芽时期,所以难免你会发现那些诗还是逃不开先秦散文的影响,于是读起来会有好多“之乎者也而汝夫”。。。且辛弃疾和苏东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也是不打算填起来让人唱,而是作为自己思想、情感的寄托。比如我们最熟悉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韩侂胄写信问他北征的事情,他写了这首词是作为回信给韩侂胄。这和“以诗入词”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再加上文人诗是受文影响的,辛弃疾的词也是受文影响的。所以,我们不妨认为辛弃疾是先以文入诗,再以诗入词,最后达到了我们所谓“以文入词”的效果。
辛弃疾的词和苏东坡的词一样,没有逃过被世人诟病的浩劫,人们非但批评他把词弄得太政治化、没品味,还要说他写的词太晦涩,读起来一点音韵美都没有。而“以文入词”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词不像词,文不像文,所以我说以文入词是一种创作手法。
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词厉害就厉害在他们敢于尝试,不拘泥于传统,喜欢剑走偏锋,虽然说人们总是骂他们写的是“鄙词”,但大家想想是苏东坡和辛弃疾两大豪放派祖师爷的名字留下来了,还是那些思想过分保守的小喽啰们的名字留下来了?当然我们就当时社会的大环境下看,我们还是要理解一下这些小喽啰的哈。。。

今天,是清明节,还记得去年的清明节我们举国上下为抗疫英雄们默哀,回想起来,依然是感时抚事增惋伤啊!
在这里就不祝大家快乐了,祝大家福寿康宁,慢点开车,文明用火,别最后搞得我在这头,你们在那头,给你们送花我还嫌烦呢![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