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勤政的皇帝:宁愿自尽殉国,亦不远南下卷土重来
公元1644年的春节刚刚过完,李自成的最后通牒已经已经下达到了崇祯的手里。3月10日是李自成给崇祯定的决战日期,从定日而战这点来看,李自成已经对明军极为鄙视了。此时李自成的大顺军已早已不是崇祯嘴里的流贼,而是完全可以对大明政权的藐视,甚至推翻他的一支武装力量。
面对李自成的兵临城下,崇祯政权效率低下,犹豫不决的弱点再次暴露无遗。通牒已经下了一个多月,既没有人能够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也没有人拿出对策。崇祯再也无法忍受坐以待毙,他要为自己找出一条活路。

编辑
公元1644年三月初三,崇祯在德政殿召见了左中允李明瑞,这次召见中,李明瑞明确地向崇祯提议,面对如今兵临城下的情况,唯有南迁才是唯一出路。晋朝衣冠南渡,为晋朝延续103年,北宋南下临安,也为宋朝增寿152年。对于李明瑞提出来的南迁之策,崇祯内心是非常赞许的,明朝的老祖宗在建立这个国家之初,就为后代子孙备了退路。明成祖朱棣在将国都迁往北京的同时,仍然在旧都南京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差的只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只要皇帝愿意到南京,南京可以立即成为大明帝国新的心脏。不仅南京早已做好准备,此时的形势对南迁也十分有利。李自成的部队主要集中在陕西。而长江中下游,河南、河北、山东基本没有什么有实力的起义军,崇祯完全可以从容南行。此外,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已经接到崇祯的意旨,率领二十万大军前去接驾。

编辑
明朝长江中游、下游还有相当的军事力量,可保南迁万无一失。几番商议后,崇祯帝基本上明确了南迁。然而要实施这样的南迁计划,却成了难题。崇祯希望南迁的计划由臣下们提出来,这样“弃守京师,丢失宗祠”的罪名就不用自己承担。对于这样的背锅人选,崇祯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当时的内阁首辅陈演。崇祯找来陈演,满怀希望地说“此事要先生担一担。”陈演作为混迹官场三四年的老鬼,自然明白崇祯的心思。
然而,面对崇祯那渴望的眼神,陈寅心里一百二十万只“草飞马”飞奔。对于这个皇帝的套路,他非常熟悉。如果这时自己按照崇祯的授意提出迁都,日后如果有人发难,追究起放弃北京的责任,崇祯绝对不会顾及自己的功劳。他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牺牲出去,用来顶替丢弃京师和宗祠的罪过?
这么多年,崇祯帝每次遇到问题,都喜欢甩包,非罚既杀,一点情面不留。久而久之,大臣们都熟悉了崇祯的风格,因此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永远都会讲一些绝对政治正确却一点都不管用的话。陈演曾经叹息说,在崇祯帝面前,每说一句话都要思前想后,稍微说错一句话,就能吓得后脊梁湿透。

编辑
果然,几天后的朝议上,崇祯几次暗示陈寅站出来,这个老油条都装聋作哑,崇祯被逼的没办法,就是扯着嗓子问:”如今这样局面,爱卿看该如何是好。“陈寅立马跪了下来回答道”力战闯贼“。这句话,瞬间就把崇祯气得七窍冒烟。
崇祯心里想“拿什么应战,拿什么应战?这个老鬼装聋作哑,绝口不提迁都,他想干什么?”这位内阁首辅敢不按照崇祯的意愿办事,最多也就是被赶出内阁,或者告老还乡。但是如果背了黑锅,那就是万劫不复。作为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崇祯自己都不愿意承担责任,那这个那国家关键的时候,谁会出来承担责任?
崇祯的猜忌和多疑,像一柄无形的利剑,把大明帝国砍得鲜血淋漓,以至于他和群臣之间始终无法建立正常的关系。就在这非常尴尬的一刻,一个声音响起,又让崇祯看到了希望。说话的人正式提议南迁的李明瑞
在崇祯一筹莫展的时候,李明瑞再次站出来,侃侃而谈,直言西晋北宋南迁得以延续的先例。李明瑞的话还没有说完,崇祯迫不及待地做了总结,并借此大肆责备保守派说南迁不过是权宜之计,等到恢复了势力,在大军北上,还于旧都,先保住大明半壁江山再说。最后还威胁一下,如果误了我大明的前途,你们就是大明朝的千古罪人。
大老板都发话了,群臣本应顺水推舟支持南迁旧事,但是历史上最为诡异的一幕发生了。偏偏此时又有人提出了新的方案,都察院御史李芳华突然提出,崇祯可以不用南迁,留在京师,只需太子南行旧都南京,即可保大明不灭,又不会留下舍弃宗祠的骂名,岂不是一举两得。
崇祯听后,被这个建议深深震撼了,留下自己坚守北京。太子南行南京,这是崇祯最不愿意接受的方向,可以不用南迁,因为这么一来,太子和一帮大臣可以安全而体面地撤离到南京,而他却必须坐守京师这座孤城。

编辑
崇祯明白南迁能挽救大明的生命,也可以挽救京城所有官员的命。但是唯一付出的,就是他自己名声,从此他就要背上丢弃京师、放弃祖宗之地逃跑的罪名,被载入史册。
是要以逃跑者的姿态声名狼藉,还是以固守者的气节流芳百世?这是个问题。
崇祯为这时候才惊恐地发现,任何一个选择,都散发着令他恐惧的气息。崇祯开始改变态度,反而主张留守北京,与李自成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怎么战?兵呢?
崇祯皇帝可倚重的兵力原本有三支,一是吴三桂着辽东精锐,正守卫着明朝在关外最后一座城池宁远城对持满清八旗,一支是湖北左良玉军主要对付的是张献忠,还有一支便是陕西总督孙传庭统帅的秦兵,这是崇祯皇帝对付起义军的主力部队。

编辑
孙传庭的秦军已经在潼关一战全军覆没,左良玉此人桀骜不驯,经常不停指挥,省下来的也只有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可以调遣。但是要调动掉吴三桂的军队,就意味着放弃宁远,也就意味着放弃山海关外的大片领土。上次崇祯皇帝下至朝廷要员,谁都不愿意承担丢弃祖宗之土的骂名。可眼下闯贼就要逼近京城,再不做抉择就真的要玉石俱焚了。2月12日,崇祯询问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入关需要多少军饷?得到的回答是一百万两。一百万两白银对于曾经富庶的大明王朝来说是不值一提的,但此时空虚的国库根本拿不出这笔巨款。
崇祯亲自开列名单,令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捐款捐资,准备百万军饷,尽管崇祯对臣子们进行了强制摊派,但捐资助饷却依然以失败告终,最终筹款不过二十万两,崇祯只好搁下调宁远征的计划。

编辑
3月19日清晨,崇祯皇帝敲响了景阳钟。自明朝开国以来,这口大钟曾召唤历代文武百官上朝。200多年来的每一天,紫禁城里的人们都会听到景阳钟54响钟声,但今天敲完了钟声后,太和殿里却空无一人。
梅山的雨雾交融着崇祯的泪水,临死前这位明朝最后一代君王,是抱有对大明所有文官武将的恨走的。但是在他心怀怨恨的时候,他可想过他对忠于他的孙传庭,卢象升,陈新甲,袁崇焕,熊廷弼,孙承宗。可以说,只要崇祯能信任他们中随便一个,都完全可以拯救大明。但是在扭转历史的关键时刻,崇祯总是错过了机会,大明帝国末日已经无法挽回。
这天的紫禁城一片凄风苦雨,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