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哈佛,右手加州理工,中游背景的逆袭之路

背景介绍
学校:复旦大学
科研经历:国内科研一段+美国暑期科研一段
文章:一篇共同一作,三篇合作
录取结果:
加州理工学院化学PhD
哈佛大学化学PhD
哥伦比亚大学化学PhD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化学PhD
芝加哥大学分子工程PhD
下面从这三个角度分享一下我的申请历程:1)标准化成绩(GPA+TOEFL+GRE+GRE SUB);2)科研部分;3)申请过程;
标准化成绩
我个人在标准化成绩这一块比较平均,没有特别突出,但好在也不至于拖后腿。GPA在几个标准化成绩中应该是最重要的,这个重要性一方面体现在最后的申请上,今年刷知乎(笑)看到的情况是,六大这个级别的竞争对手往往都有文章发表和强推,在大家都具备这些前提之下,最后可能就是你的GPA影响了最终的申请结果。另一方面,好的GPA会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可以给你更大的自由度,比如更容易找到好的暑期科研、更多的交流机会、各种奖项以及自信。可以理解成一个滚雪球的过程,最后这个雪球会越滚越大,好的申请结果自然会来。如果这方面有所欠缺,也不用太担心,一方面是抓住申请之前剩下的学期继续加油,另一方面还可以用科研经历以及积极的套磁来弥补。
托福和GRE尽早准备,计划申请的同学现在就可以开始准备起来了,越早拿到需要的成绩越早能将大量的精力放到申请更关键的地方,比如科研。我的理解是够线就行,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占用过多的时间。相比之下托福(尤其是口语)可能会更加重要一些。 GRE SUB大陆地区一年一次,大家要抓住有限的机会,一般化学项目会强烈建议,少部分学校会强制要求,材料或者偏工程的项目往往不需要。
科研部分
目前美国的博士项目申请者们对这部分越来越重视,甚至想要申请最顶尖的学校,科研经历成了标配。我个人在这一块收益比较大,自己进实验室比较早,也愿意在这方面花时间,最终的科研成果和自己的投入是成正比的。这边建议大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早进入实验室,不用担心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实验室用到的知识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可能永远也学不到。进入实验室之后是一种边做边学的状态,需要什么知识就去补充什么知识。这个过程也是对基础知识的检验,也是对学习能力的提升。非常感谢世毕盟的培训师姐姐和mentor(哈佛大学博士)在一开始就让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同时也感谢室友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寝室学术氛围。
海外科研非常重要,甚至会完全改变一个人的申请结果,核心原因在于推荐信。一方面,整个海外科研是我们跳出“舒适圈”,在完全不同的环境和课题中挑战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更能显示出个人的实力。教授会在推荐信中具体描述你进行科研的细节,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美国学校更加认可欧美教授的推荐信,这些推荐信一般不会由你经手,在他们看来可信度更高。如果海外科研的方向和你国内科研的方向不一样的话,也会为你的申请增加一些选择。
申请过程
申请过程是一个将自己过往的经历成果整合总结的过程,这时候在“硬件”材料上获得明显提升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重心应该放在“软件”的打磨上:如何为自己的简历布局,如何在个人陈述中更好地凸显自己的努力和创新能力,如何更好地向对方学校的老师或者招生委员会展示自己,如何去和国外老师沟通套磁等等。在这个方面我从我在世毕盟的mentor身上学到了很多,从一开始的流水账到最后材料上的每一句话都仔细斟酌推敲,这个过程不仅是在完成申请的一个环节,其实也是在提高做展示的能力,自己的努力和好的指导缺一不可。
在申请的各个方面世毕盟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申请开始前咨询师会提供一个完整严密的安排,各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咨询师也都会提前告知。与此同时,国外顶尖学校的mentor在选校过程中提供了很多信息,比如哪里的教授缺人、根据你的背景怎样选校最有利等等,这些信息对于申请是极为重要的。非常感谢我的咨询师姐姐和mentor!也希望大家在GGU的帮助下可以收获理想的申请结果~